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属于私人讲学性质的书院,历经千年而不衰。书院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书院教育史以及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北宋二程理学的开创之地,对二程的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其后理学教育思想一直是它的中心教育内容。嵩阳书院在嵩山脚下,是整个嵩山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查阅有关陕西古代书院教育史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元明清时期陕西书院的生源、学额制度和教育宗旨、课程设置、纪律条规、考试奖惩等学务管理情况,可以对古代陕西书院学务管理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当前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场所。浙江古代书院始于唐 ,兴于宋 ,沿至清末 ,历时千年 ,遍及全省。书院在组织管理形式、教育教学制度和方法等方面 ,与官立的太学、郡县学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 ,对浙江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岭南书院兴盛于明,在晚清达到高潮,它极有助于古代岭南地区文化的普及和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文化结晶。该文以福建书院为例,由古及今探讨古代书院重视人文教育及其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意义,认为现代大学应当汲取古代书院教育文化的精华,将古代书院教育和当代教育结合起来,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浮梁古代书院在浮梁古代教育史上占居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浮梁古代书院概况、特点以及书院兴盛原因的阐述,论证了浮梁古代书院与浮梁地方教化以及人文的关系,为研究浮梁古代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南阳卧龙书院兴建于元至大年间,是当时全国兴建的四所书院之一,历经兴衰,文化厚重,传承和保持了我国古代书院的基本建筑格局,体现了古代书院的主要职能,见证了古代书院制度从兴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融书院、祠庙为一体的教育形式,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书院建筑中现存的重要实例,成为研究古代书院制度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中国古代教育的萌芽,学校雏形的产生,学制的逐步完善,私学与官学的发展,书院的特色以及从孔、孟到董仲舒、王充,程朱理学到颜元等的演化发展过程,分析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中的系统观念。  相似文献   

9.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办学过程中,认真总结了自己长期教育实践经验,花费很大精力,自拟《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和国内外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朱熹和陆九渊的“白鹿洞之会”又是南宋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朱熹虚怀若谷、文人相亲的大家风范,也弘扬了百家争鸣、学术讨论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0.
晏富宗 《科技信息》2013,(12):188-188
书院教育在宋代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宋代民间书院主要是由理学大师开办和主持讲学,在古代书院中独具特色。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大量搜集和查阅有关书院的文献和资料,发现宋代民间书院与官办书院教育迥然相异,道是民间书院创办的基石,主要体现在大师讲学宗旨和生徒求学目的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探究了中国古代数学衰退的原因,认为科举取士的价值取向、私塾蒙学的教育方式和考证注释的学习风尚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数学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他改造书院,兴办学堂,倡导派员留学,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其次,他极力主张废科举制度,并参与制定湖北学制和癸卯学制,初步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再次。他的通经致用的人才观、师范教育观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等。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比较古代中西学校体育的文化模式.以进一步认识古代中西方体育文化系统的特点,并指出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洛阳古代书院教育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德行为先,德学并重的育人理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面向社会,灵活办学的指导方针;广开财路,自筹经费的运行模式。这些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对洛阳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凤娟 《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54-1756
古代书院在教授生徒儒家经典的教育中,十分注重挖掘其道德教化的育人功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书院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与方法、书院环境的育人功能以及讲会制度这几方面充分体现了书院的道德教化功能,本文从这几方面来剖析古代书院的道德教化途径,对于当前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经世致用到融合中西——晚清莲池书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落在古城保定的莲池书院创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制消亡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作为清代直隶省的省会书院和最高学府,其发展变革的历史较为清晰地反映了整个清代文化趋向不断转变的足迹。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后,几任院长都很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在“光绪三杰”——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先后担任院长期间,扩建学舍、设立“学古堂”,开展书法教育,开办东文学堂和西文学堂,莲池书院进入了鼎盛时期,一度闻名遐迩,成为海内外学子向往的文化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17.
教育传承化。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化在唐宋之际的兴起与发展,伴随着理学的成熟与传播,以理学为其主要教学内容,进而形成不拘一格的办学特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的特色,以讲会制度为中心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开放式教学特色,对于当代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的陇中地区文风骎骎,人才蔚蔚。包括岷州在内的陇中地区士绅于同治、光绪朝科举中式后纷纷在桑梓兴办私塾教育,参与地方政治,为生存多方奔波,士绅阶层在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的生计问题日益恶化,但身处如此困境的岷州士绅仍坚守传统文化阵地,推动地方教育事业进步,努力肩负起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的使命,并在新旧教育及思想的衔接上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育经历了男女分校、男女合校再到男女校分合并举的发展大趋势,它反映着社会观念,尤其是教育观念的变化.中国男女同校与分校之争的背景与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同步的,是中国教育面向世界足迹的反映,是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尤其是对发达国家教育过度依赖性和盲目照搬性的表现,其实质是女子是否应有与男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如何更好地对男女生进行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书院萌发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改制于清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江西书院不仅有幸同其始终,而且几度独领风骚,对江西教育昌盛、文化发展、学术繁荣、民智启迪、社会教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凝聚赣文化精神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