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言体招隐诗是中古诗歌的一个独有类型,以表现隐逸思想为主旨,其创作模式包含结构类型上的寻隐与辩隐并存、表现手法上的出处进退对比、时空视野上的虚实古今融合。其中寻隐类招隐诗为招隐诗的主流,是山水诗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操改造了五言乐府,首开慷慨悲壮的五言诗风,曹丕增强了五言诗的抒情性,促进了五言诗华丽风格的形成;曹植巩固了五言诗的地位,创造了诸多五言诗的体类,对后世专类诗的出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粲五言诗被钟嵘称为“五言之冠冕”。他的五言诗禀承二雅的传统,诗中注入一种深受传统上层士大夫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忠厚思想,具有很高的意格。王粲五言诗渐趋精致,进一步改变传统诗歌质朴粗疏的风格,结构繁复,注重细节表现,意象新颖,并铺陈渲染,情采飞扬,举体华美。王粲为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分析钟嵘在《诗品》中对五言诗作品及作家的评价,认为钟嵘《诗品》主要是以“文质”为诗美标准来品评五言诗歌的,通过对其五言诗的文质观可反观其对四言诗“文约意广”和“文繁意少”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邱丽佳 《科技信息》2009,(25):I0112-I0112,I0096
本文从中古词汇研究的语言材料、中古词汇的考释、中古常用词、中古的新词新义和中古词汇的比较研究及方面,谈了对中古词汇研究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离别相思的主题在每个时代都有深情的体现,到了西晋文人五言诗中,这个主题更因动乱之时代、浮竞之风气而格外凸现出来。在这些充满离情别绪的动人诗篇中,有夫妇之间的深情挂念,有兄妹朋友之间的关切,也有疲倦的游宦诗人对于故乡的无限思恋。总体上说,西晋文人五言诗情感的真挚性和五言诗形式的自由性达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枣庄方言同普通话一样,其声母中的舌尖前音Z,C、S大致是从中古的精组声母演化而来的。分析一下中古精组声母在普通话予枣庄方言中的演化,找出其对应规律,这对枣庄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会有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8.
阮籍对情感极为重视。他将《咏怀诗》作为他复杂感情的载体。阮籍但求抒发情怀,无论是指斥世人,还是高歌遁世,都是情郁结于中,喷薄而出。这使《咏怀诗》对五言诗的情感范围有所拓展。这一组诗中的情感不仅浓烈、执著、厚重,而且寄托“遥深”。与此相适应,《咏怀诗》的结构模式、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而在阮籍手中完全改变了五言诗的民歌性质。  相似文献   

9.
中古妇女在家庭中的生存状况及其生活风度也有某种自信与潇洒,其恋爱婚姻生活是情深且又通脱;南朝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是对“情文”关系的讨论。上述二者构成中古“悼亡”诗的背景。潘岳“悼亡”强调妻子亡去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江淹“悼亡”组诗有着各种角度的叙写与抒情;中古还有为他人而作的“悼亡”诗。中古“悼亡”诗的写作模式有三:诗作的哀痛之情在沉浸铺陈与抑制劝慰之间展开,与自然界的事物循环往复相比人生只有一次,诗人自我的孤独与悲伤。中古“悼亡”赋、文有叙事意味,夫妇双方都写到。思念诗作的叙写则从对方着笔。  相似文献   

10.
中古时期处于汉语词汇复音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而词汇的演变与时代背景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分析和揭示了中古时期呈现出的具有多重特征的复杂社会背景对词汇的影响,包括提供新词产生的需求、丰富新词的产生方式、促进词语的交流传播和加速词汇系统的调整等。剖析了中古时期的复音词是如何占据和巩固了在词汇系统中的优势地位的,从而论证了社会因素对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的推动理据。  相似文献   

11.
在汉越语中鼻音韵尾、塞音韵尾分布十分整齐.汉越语中的对应,暗示着中古汉语语音系统对应性.有一些证据表明,中古汉语"梗摄"和"宕摄"的阳声韵以舌面鼻音收尾,入声韵以舌面塞音收尾,这样中古汉语的鼻音、塞音分布也十分整齐对称.  相似文献   

12.
将那坡话声母与中古音进行比较,得出中古声母在那坡话中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将那坡话韵母与中古音进行比较,得出中古韵母在那坡话中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14.
布依语中的中古汉语借词主要来自桂北平话,因时间跨度较长,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层次.中古汉语借词从声母方面来说,前期与上古汉语相去不远,还有上古汉语的残留,如舌头舌上不分;知、章组字有别,但照系、精组字合流读龈腭擦音(C).韵母方面,中古前期果摄字已经读-a,遇摄字的主元音高化为-Lu,三、四等字主元音有别.声调方面,中古早期汉语借词与布依语一样四声八调的格局已形成,后期虽然发生了声母的浊音清化,但调类系统没有变,继续保持单数调表清音、双数调表浊音来源的格局.汉借词的调值与各地布依语方音调值一致,出现较多的地域差异,但调类对应一致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撰集百缘经》为例,揭举了中古时期佛经中大量的新词新义,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讨论佛教传入与中古新词新义产生的关系,通过一些例证说明:佛教的传入促使了中古汉语的新词新义的大量产生。  相似文献   

16.
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并序),是一篇独特的五言诗专论,《别赋》与《恨赋》,亦为抒情小赋中的“创格”。江淹在藻饰方面比前人愈加追求新奇。佛经中多姿多彩的神幻素材,为江淹的作品也平添一份奇异。  相似文献   

17.
汉语由上古的19个声母发展到中古的40个,这一演变是重韵轻声的体现.福建方言因人文地理诸种因素,既保留上古语音的痕迹,又打上中古语音的烙印,故为研究汉语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本文列举并分析福建三大方言群、七个主要方言的重要实例,以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为序,对汉语声母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加以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南宁市白话声母系统与普通话、中古音声母系统有对应关系,以中古声母帮、非、端、泥、精、知、庄、章、日、见、晓、影组为纲,可以归纳出南宁市白话与普通话、中古音声母系统对应关系的12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谐声系统中,晓母的谐声关系十分复杂。我们通过对晓母谐声关系的分析,认为造成如此复杂的谐声关系是由于中古汉语晓母上古有不同的来源,即有舌根音、舌尖音和双唇音等来源。这些本来完全不同的辅音声母附加了*s-或*h前缀之后,中古同演变成舌根擦音x-。通过对晓母的分析,告诉了我们中古汉语的辅音声母上古来源并不是单一的.我们不能认为中古一个辅音声母就认为上古只有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中中古诗歌部分(即两汉乐府民歌及汉魏六朝诗)的注释进行重新考证,归纳出注释中有“解释有误”、“解释欠深入”、“对特色词未予解释”等三方面的缺憾。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古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深对中古汉语语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