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探讨塔北Y地区海相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研究储层与裂缝的相互关系,通过单井储层建模及模型正演,分析有效储层的地震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构造裂缝为喀斯特发育提供有利通道,裂缝与喀斯特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有利储集空间。裂缝性储层能形成"串珠"状及杂乱状反射2种地震响应特征。利用振幅变化率地震属性对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裂缝发育规律吻合。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预测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分析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成因特点与预测难点的基础上,确定针对该类储层进行地震预测的思路与对策,即首先建立古岩溶储层的地质概念模型,然后通过实验室地震物理模拟,确定敏感性地震参数,最后在井旁地震道属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轮西区块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储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区早海西期存在2个岩溶旋回,相应地发育3套与岩溶作用有关的储层;平均反射强、均方根振幅、平均能量是反映缝洞型储层的主要敏感性地震参数,而能量半衰时斜率对于检测裂缝发育带最为敏感;研究区古岩溶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岩溶地貌和断裂系统的控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及叠置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针对裂缝性储层地质建模的难点和重点,在对渤海海域特殊变质岩潜山裂缝性油藏地质、物探、测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裂缝性储层地质建模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双重介质油藏储层的4步建模方法:① 建立基质和裂缝共用的三维构造模型;② 建立基质系统的属性参数模型;③ 建立裂缝网络几何模型,并将裂缝几何模型等效成裂缝参数定量模型;④ 动态校验模型。首次利用叠前地震反演资料做约束对裂缝发育的密度进行定量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成像测井解释的裂缝参数的统计规律对裂缝的三维分布进行预测,建立三维可视化的裂缝网络模型,将离散的裂缝网络转化为定量化的三维参数模型。以锦州25-1S油田裂缝性潜山基岩油藏为例,对裂缝性油藏(尤其是潜山油藏)的储层地质建模技术进行探讨和尝试。在对太古界潜山油藏构造、岩性、裂缝等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利用Fred和Petrel等先进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油藏的三维构造模型、裂缝空间展布及储层属性模型,对该裂缝性油藏进行了三维储层定量化表征,为该油藏开发方案的优化及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时空双变网格算法的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正演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局部精细时间采样算法,对空间变网格算法进行改进。将裂缝视为局部非均质体,利用空间不同尺度的网格对裂缝介质进行表征。采用有限差分算法直接求解波动方程,实现对实际碳酸盐岩介质的微裂缝储层的地震波正演模拟技术,得到地震波在裂缝型储层传播中的一些直观的波动现象。结果表明:利用局部精细时间采样算法,对精细的空间网格在时间层内可以进行局部加密求解,从而解决全局采用精细时间采样带来的庞大计算量和计算耗时问题;裂缝缝间距、裂缝切伸参数对地震记录的反射振幅能量和极性影响较大,并在反射波后常会紧跟一个弱反射能量;裂缝受构造影响较大,平缓构造和起伏构造裂缝反射模式相差较大;在了解地下构造走向的情况下,可根据不同的裂缝反射特征寻找裂缝发育带。  相似文献   

5.
段六拨油田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地震反射信号弱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针对这种特点,一是采用地震层拉平技术和全三维解释技术,进行构造精细解释,以此为基础,分析砂岩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二是利用波阻抗反演、约束测井反演等地震属性参数进行储层有效性分析;三是利用模式识别预测含油性。为分析有利储层的分布提供可靠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的地球物理预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埋藏深、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成藏条件复杂的特点,应用地震属性综合分析技术、三维地震相干体分析技术、频谱分解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多种技术,综合分析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的各种地震属性特征,研究了一套预测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分布规律的方法。该套综合分析方法避免了单项技术分析的多解性,可以提高同类油气藏储层预测的精度,从而降低钻探风险。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发育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7.
Teager Kaiser非线性能量(T K能量)可以归为振幅类地震属性,但有别于常规的振幅类地震属性,它与振幅的平方、频率的平方成正比。鲕滩储层中流体为油气时地震记录往往呈现“高频衰减” 现象,由于T K能量与频率平方成正比,因此含油气鲕滩储层内部T K能量弱。鲕滩储层与围岩的物性差别使储层顶和底边界形成“亮点”反射,相应的T K能量高,T K属性剖面背景越发“明亮”,而内部相对较“暗”,利用这些特征可以有效地进行鲕滩储层预测,实际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基于非线性能量分析的鲕滩储层预测方法得到的鲕滩储层分布与实钻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S地区须二段中亚段储层类型复杂,研究该段裂缝型储层的预测方法有较多种类型。针对该高产储层段具有裂缝发育的特点,利用分方位角纵波裂缝预测技术对该研究区须二段中亚段储层进行裂缝预测,认识到该区域裂缝发育与断层及沉积相分布有一定的关系。裂缝预测成果显示裂缝发育强区总体上沿背斜轴部两翼展布及断层附近发育,反演预测结果与该区现有钻井资料吻合性较好,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
牛东潜山带碳酸盐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横向变化快的特征,该区碳酸盐岩地层以缝洞储层为主。受裂缝的影响,振幅、频率、速度等地震属性的衰减现象明显,常规地震属性分析方法对裂缝的预测精度较低。准确识别裂缝储层是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为此在该区开展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工作。成像测井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高陡裂缝,符合HTI介质的特征。基于Ruger的HTI介质纵波反射系数公式进行正演模拟,确定偏移距范围并划分4个方位角范围,得到方位角道集数据体。利用该数据体提取纵波的方位地震属性,求取裂缝方位和裂缝密度,并结合裂缝密度圈定了裂缝发育带,确定研究区裂缝的主方位为北东向。利用实际钻井的成像测井资料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得到较好的匹配,证实AVAz技术对碳酸盐岩储层高陡裂缝的储层预测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如何预测碳酸盐岩裂缝储层一直是裂缝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关注的重点。针对裂缝储层,目前常用地震反射倾角、相干和最大曲率属性进行裂缝识别。地震反射倾角、相干属性通常用于检测大的断裂,最大曲率属性用于描述微断裂体系。单一地震属性分析具有多解性,裂缝地震相分析技术将三者融合,通过聚类分析计算, 提取出与断裂、裂缝相关的特征,对断裂–裂缝进行识别,并在地质尺度上进行分级,预测裂缝分布规律和发育程度。钻井、成像及动态资料验证分析表明,该方法能识别出中东某油田目的层段 80% 的裂缝带,有效地解决了该油田裂缝型储层预测难题。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储层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储集空间尺度差异和结构变化大,非均质性强。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目标由大尺度溶洞向小尺度缝洞、孔洞集合体转移,以杂乱反射、连续波谷反射等地震反射特征为主的该类储集体的有效识别和精细表征是油田持续增储上产的关键。基于地震数值模型和物理模型模拟,针对小尺度缝洞储集体开展了多种地震表征方法的试算与地震属性敏感性分析;对于杂乱弱反射小尺度缝洞体,利用振幅曲率横向变化率属性能够较好地反映该类型缝洞储集体的空间展布;针对小尺度溶孔、裂缝型储集体,利用反射强度调谐累计频率衰减属性能较有效刻画储集体的边界轮廓。实际资料的预测结果与实钻井特征、成像测井资料相吻合,验证了小尺度缝洞储集体表征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五段古岩溶储层地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五段古岩溶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针对该区储层复杂的特点,利用实钻资料,通过精细的井震标定,总结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提取对储层敏感的均方根振幅和瞬时频率属性,综合应用多参数地震属性回归方法对马五段古岩溶储层分布特征进行预测,以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为使用地震相特征解译沉积分布规律,寻找优质储层。文章通过对地震剖面振幅、连续性、同相轴特征的研究分析,将白垩系下统地震相分为:①中弱振幅低连续性楔形充填;②中弱振幅中连续性楔形充填;③中振幅中高连续性楔形充填;④杂乱反射充填;⑤强振幅中高连续性席状充填;⑥中振幅中连续性席状充填等六种反射构型,并给出相应的识别标志、平面分布范围。分析认为中弱振幅低连续性楔形充填多发育在西部次洼周缘及南部斜坡带;中弱振幅中连续性楔形充填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中振幅中高连续性楔形充填由盆地边缘向内部延伸;杂乱反射充填处于紧邻断裂带下降盘一侧;强振幅中高连续性席状充填分布于凹陷湖盆中心区域;中振幅中连续性席状充填主要分布于湖盆中心区域,展布面积相对于强振幅中高连续性席状充填更大。  相似文献   

14.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地震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全面地研究高邮凹陷戴南组的层序发育分布和沉积充填史,依据层序地层学的划分方法,将高邮凹陷戴南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根据地震反射参数,从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出发,结合反射同相轴的振幅和连续性,在高邮凹陷戴南组的地震反射剖面上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席状、前积楔状、上超充填状、杂乱充填状以及杂乱席状等地震相类型.研究表明,这些地震相在平面上分布部位明确,纵向上具有继承性和差异性;地震相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凹陷结构及构造演化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宽方位地震反演预测裂缝储层,传统方法是采用分扇区或分方位进行地震数据处理,但其无法得到地下真实角度域信息,精度和分辨率较低。应用全方位角度域分解与成像,将地震成像转移到地下,得到共倾角道集和共反射角道集。将共倾角道集,进行镜像成像和离散成像,不仅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成像精度,而且对断层、裂缝和溶洞等地质现象也能较清楚的识别。将共反射道集进行反演,通过计算截距、斜率和各向异性梯度等的参数,完成对裂缝密度和方向分布的预测,进而实现裂缝储层的识别和有利区预测。在塔里木盆地YB1井区碳酸盐岩裂缝储层的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成功预测出该区裂缝主要在构造高部位和断层附近发育。在构造隆起的东北部,裂缝和构造叠合关系好,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也是该区油气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区。  相似文献   

16.
东海丽水椒江新生代凹陷基底的岩性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区域二维地震剖面和钻孔资料,研究东海丽水-椒江新生代凹陷基底的岩性及其分布,发现基底岩性有变质岩、花岗岩、火山岩、沉积岩及火山岩-沉积岩互层.其中,变质岩基底的地震反射多为连续性差、视频率低、中等—弱振幅,主要分布在丽水西次凹和椒江凹陷周围;花岗岩基底多为丘状外形、内部杂乱的弱反射,火山岩基底为连续性中等—较好、视频率低的层状强反射,两者主要分布在丽水-椒江凹陷的东北部;沉积岩基底为连续性中等—较好的中—高频反射,主要分散在丽水凹陷;火山岩-沉积岩互层基底主要分布在丽水-椒江凹陷的中心区域,其对应地震反射的连续性、振幅及视频率等在空间上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位于渤海湾东部断陷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预测难度大.文中选取了与含油气性相关的10种地震属性进行二维交汇分析和油气分布相关性分析,优选出5种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分析表明,研究区含油气区带具有中—低振幅、低能量半衰时、中—高平均瞬时频率、低F2频率及中等平均弧线长度的地震属性特征,特定的聚类区能可靠地反映含油气分布,聚类分析结果提供了进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18.
尚平萍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8):7339-7343
准噶尔盆地北缘石英滩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研究地震剖面上火山岩的地震相特征,认为火山沉积相主要表现为强振幅板状反射、溢流相火山岩主要表现为中强振幅丘状-层状反射、爆发相火山岩主要表现为变振幅丘状反射。针对不同火山机构在同一属性中表现特征不同的特点,提取了对火山岩层反映较敏感的地震参数,如倾角属性、瞬时频率属性、均方根振幅属性,辅以相干体切片和时间切片,对火山机构进行预测。在研究区共识别出7个火山机构,为准噶尔盆地北缘石英滩地区的下一步勘探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9.
常规基于压缩感知稀疏反演方法是基于频域平稳地震褶积模型进行的,而实际地下介质是粘弹性的,这使得该方法的反演反射系数振幅缺失、位置偏移。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引入时频衰减因子,构建改进的感知矩阵,将稀疏反演从常规的频率域拓展至衰减频率域。反演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恢复缺失的振幅,增强弱信号的识别能力。由于噪声影响,以上处理结果中仍存在噪声干扰,故在衰减频率域稀疏反演的基础上,引入平滑的高斯函数,对反演目标函数进一步优化,以有效压制残存的噪声干扰;之后将反演结果与褶积宽频子波可生成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由此形成了一种引入吸收衰减的压缩感知薄储层识别方法。薄层理论模型及含有河道砂储层的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常规方法,有效地增强了薄层弱信号的振幅及横向连续性,可在保证信噪比的情况下,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及薄储层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5,50(Z1):146-146
The detection of fractures is important for production and safety in coal fields. Subsurface fractures result in azimuthal anisotropy of the seismic wave, and the amplitude of reflection wave varies with offset and azimuth. In case of weak anisotropy,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of P-wave are concisely denoted as the analytic function of fracture parameters. For the purpose of predicting the coal-bed fracture distribution through analyzing variation of the reflection amplitudes with offset and azimuth, 3-D seismic data with full-azimuth were acquired in a coal field in Huainan, Anhui Province. The careful analysis and process of seismic data showed that the reflection amplitude of the primary coalbed varied with azimuth in much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conclusion was drawn that the coal-bed fracture in this coal field could be predicted through the method of the P-wave azimuthal AV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