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促进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尤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以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实践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适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四层次多模块"教学体系,来贯穿创新设计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体系对培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竞争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本科教育新时代、新要求下,根据工程专业认证创新性工程人才的培养标准,非专业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深远意义。工程训练是非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知识、能力、实践、创新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理论—基础—综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5个层次之间可以采取串联、并行以及层次递进的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形成理论与技能、综合训练、多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实践和创新创业等5大非技术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建立全过程评价体系,进行机电控制综合实验、陶艺+3D交叉融合实验和创新创业竞赛等课程体系实践,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非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电子元件的特性测试、基本单元电路的仿真与实验、综合电路的设计及工程应用等四个层次,渐进式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基于四层次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开展教学,演化课程内容,将实验延伸到实验室外,最终再将课程的教学活动汇聚于实验室。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丰富了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内涵,达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专业认证要求中很重要的部分。在此背景下,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大型实验"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以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为核心,叠加直流稳压电源和滤波器模块的设计,形成一个综合度较高的系统,满足专业认证对复杂工程问题属性规定的要求。同时由于各模块是相对独立的,整体设计内容具有层次性,可以实施层次化教学模式。改革内容在2016级信息大类各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工程教育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通行做法,是国际工程教育学历互认和工程师互认的重要基础.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注重培养具有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4321”的指导思想,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工程教育认证对于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非织造学"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基于工程认证标准的"非织造学"课程建设是培养非织造工程领域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中原工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色,针对基于工程认证标准的"非织造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并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等方面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结合国际典型案例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西华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为例,构建了"双翻转"工程人才立体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产出为导向构建了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双翻转"教学模式,分析了相关教学案例,并创建了学生工程素养、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等工程综合素质立体培养模式.该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达成了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丰富了工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化工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导向出发,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思考与探索。通过课上、课下多个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的设计与创新,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最新成果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探索一种有利于学生工程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工程教育认证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国际互认、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该文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和"河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专业认证"对工程教育认证的相关要求,将传统的以"学科导向"的教学理念向以"成果导向教育"的教育理念转变,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特种加工课程的教学目标、实验方案、考核方式进行了重新设计,探讨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教学层面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与学校定位,构建了重基础、宽口径、专业有特色、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瞄准专业发展前沿,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采用"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将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行学科竞赛机制、专业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政策和措施,在创新教育与工程实践中,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形式与实训模式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数据库实践类课程体系的教学创新要求和应有特色,重构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类课程体系,并给出了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类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化工原理》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制药工程专业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根据国际工程教育CDIO的教育理念和能力大纲,重点介绍了制药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团队项目的设置和布局,确定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化工原理》CDIO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形势与新要求,以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实验"为例实行了基于PBL模式的教学改革。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充分考虑工程实践的前提下,增设了问题驱动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块,改进了课程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实践综合能力不足的现状,结合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目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导,提出了基于CDIO的工程训练开放式教学创新培养方案,形成了由基础训练层、应用训练层、创新训练层和综合训练层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通过开放式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教学,实施基于CDIO培养模式彰显了学校"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提高了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工科院校工程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标准,对照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初级项目课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课程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能够很好地契合,对该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目标,融合CDIO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建设,能够加速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和地方高校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了值得考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证。立足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以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为例,从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课程以及拓展教学资源3个层面出发,对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在适应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进行专业培养方案调整进行阐述,以期为其他地方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新工科与工程认证的理念下软件人才培养的新需要,培育行业认可的高质量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积极探索《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提出结合双创教育与学科竞赛的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新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双创教育与学科竞赛的内容,同时贯穿思政教育,拓展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从高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提升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对软件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单片机实验课程存在的各种问题,该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标准,制定了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设计了新的基于工程项目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采用了多种新颖的实验教学方法。为了体现工程教育认证下课程目标的达成度,针对该课程也制定了新的考核标准及评分依据。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其他实践类课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工科类课程改革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是高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近年来,我校不断积极推进和探索工程制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和建设,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改革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等举措,形成了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多媒体...  相似文献   

20.
陈琼  翟志清 《实验室科学》2012,15(4):134-137
提出并介绍了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注重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优化,培养工程应用及创新人才。发展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完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采取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加强实验教育改革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