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灰色系统理论是研究解决灰色系统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的理论,是八十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提出的,它把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态等抽象系统,把自动控制科学和运筹学的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发展了一套解决信息不完备系统的理论方法,对未来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在短短几  相似文献   

2.
灰色模型(GM)与人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自然科技人才历年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我国自然科技人才需求的灰色模型,找出了自然科技人才需求发展变化的上规律。按照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长期预测,1984和1985年的预测精度分别达到99.6%和98.4%。此外,文章还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3.
设有原始数列y_1,…,y_N累加生成x(i):=y_1 … y_i(i=1,…,N),x(t)≠const,且满足GM(1,1)模型定理对上述模型参数a与b的邓聚龙灰色预测值(?)与(?),有  相似文献   

4.
用灰色动态模型试作全国温度气候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凤英 《科学通报》1988,33(7):528-528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根据全国气温等级资料建立了一套灰色动态模型(Grey Model),并通过预测值分析研究了未来15年(1986—2000年)全国冷暖变化。  相似文献   

5.
灰色系统综述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华中工学院邓聚龙副教授首创的“灰色系统”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重视,并给予很高的评价。1979年,邓聚龙同志发表了“参数不完全大系统的最小信息镇定”论文;在1981年于上海召开的中一美控制系统学术会议上,邓聚龙又作了《含未知参数系统的控制问题》的学术报告,邓在发言中首次使用“灰色系统”一词,并论述了状态通道中含有灰色元的控制问题。1982年一月,邓聚龙又在自动化学报上,发表了“参数不完全系统的最小信息镇定”的论文。同年三月,他在北荷兰出版公司出版的国际杂志《系统与控制通信》上发表了《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该杂志是由二十多个国家的国际著名学者发起创办的新杂志,其中包括卡尔曼等。引起国际上的重视,获得了好评。1981年10月15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及《系统与控制通信》杂志主编布洛克特(Brockett)代表杂志编辑部转来的评语说:“灰色系统一词是首创”、“灰色系统的所有结果都是新的”。1981年12月20日布洛克特教授再次来信:“希望得到更多的灰色系统的论文。”1982年9月3日德国《数学中心报》主编威格尔(B.Wegner)教授来信要求将“灰色系统”在该杂志摘要刊登。1983年1月24日,威格尔教授,表示将在该杂志上对灰色系统论文进行评论。1982年12月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教授若松秀俊称赞这些工作是杰出的。1981年8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Y.C.Ho(何毓琦),在中美控制理论学术会议上说:灰色系统一文有独特见解,建议在国际权威性杂志上发表。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T.J.TARN(谈自忠)说灰色系统构思新颖,很有意思。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本刊编辑部发表邓聚龙副教授最近写的一篇论文,供大家参考。由于原文较长,本刊作了删节。我们在组稿过程中得到华中工学院自控及计算机系陈绵云老师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6.
赵圣菊 《科学通报》1987,32(19):1503-1503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关于它的预测多属短期,预报方法以统计预报为多。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病率资料,建立了一套灰色动态模型,对该地区未来10年赤霉病流行趋势进行了研究,并用1981—1986年资料验证,得到了理想的结果,可为制定植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心引力常数GM是天文常数系统和地球重力球谐函数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近十几年来较为精确的测量,发现GM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得到表征这种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棉蚜虫生物防治系统的灰色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用油菜繁殖瓢虫,用瓢虫消灭棉花害虫棉蚜虫的离散模型,由于模型中含灰元故称灰色模型。本文研究了灰色模型的建立、灰色模型的灰色可控性,消灭棉蚜虫为目标的最佳“瓢蚜比”。  相似文献   

9.
张宗勇  刘俊国  王凯  田展  赵丹丹 《科学通报》2020,65(16):1569-1580
水、粮食和能源安全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内容.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和粮食不足导致区域冲突加剧,因此需要重新审视水、粮食和能源安全及内在关联.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单一独立要素,或在水、粮食和能源中的两元素之间建立二元局部联结,缺乏将三者作为一个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1995~2018年长时序中水-粮食-能源关联系统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应用引文空间(Cite Space)技术,梳理水-粮食-能源关联系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为形成三元协同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撑.分析发现:系统关联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水要素的研究社群相对活跃. 2010~2016年间的研究体现出日益加强的多领域交叉特点.在区分目前文献中"强关联"与"弱关联"的基础上,阐明水、粮食、能源作为彼此的投入与产出要素,相互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并形成了跨越部门和区域的级联效应;水、粮食和能源3个资源要素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即水-粮食-能源命运共同体.未来仍需针对关联系统的边界、影响因素和生态环境效应等建立研究框架,探讨多要素耦合驱动机制.采用"合奏式"的思路,可以克服现有的单一部门资源管理模式,突破不同部门相互割裂的局限,有利于协调不同自然资源,增加协同效应,提高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的自然、经济、人文三大亚系统发展状况间的对应关系,从数百年至数十年的时间尺度上揭示了气候变化的过程在实质上也是社会结构重新构建的过程。具体有以下结论:①尽管并非所有的暖期社会都是繁荣昌盛的,但总体上说来,“冷抑暖扬”的文明韵律十分清晰;②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自然-经济-人文亚系统的各个环节而逐级传导,进而产生了五个层次的气候冲击与适应;③在过去2000年气候恶化阶段,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密切相关的贫困人群生存问题是诱发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④气候只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人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推动古代社会发展进程的根本动力;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总体上渐趋减轻。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我国国民营养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科学性和综合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粮食安全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与风险.如何消除这些挑战和风险,实现合理有序的粮食生产和消费,是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从粮食供需的各个方面出发,梳理当前国民营养和粮食需求与供给方面的主要变化,同时剖析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与风险及其与粮食安全的关联,并提出综合性战略与政策建议.作者认为,在乡村振兴和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提质增效"的新的历史时期,国民营养与粮食安全仍然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粮食生产有关政策需要同我国城市化进程、老龄化社会、农业现代化趋势相衔接,并与中国新时代国家战略相协调;认为有必要将我国粮食安全的体制机制和战略都统一到绿色、开放、共享、可持续的理念中去,更好发挥市场作用.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框架下,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农业转型、国家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水与我们面临的每一个全球性风险都息息相关。世界经济论坛宣称,在过去的7年中,水危机已经成为全球五大风险之一。造成这种担忧的原因是各种环境、社会和经济风险(从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崩溃到粮食危  相似文献   

13.
对研究气候感兴趣的人来说——包括它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它的影响,1972年是个极为重要的年头。当年出现了严重影响全球性粮食生产和收获的一系列气候反常,有人把粮食短缺归咎于天气。不过最近已对其作了重新评价,更正确地该归咎于气候和社会两方面因素。1972年的气候反常,包括西非撒哈拉地区连续四年干旱,秘鲁沿海渔场的歉收,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人类社会的早期,还是科学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的今天,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仍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代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生活和生产空间的扩大,增加了气候敏感区.加之70年代世界性气候异常事件的出现,如1972年非洲、亚洲、南美洲和澳洲的大旱,日本、菲律宾和美国中西部的洪水曾使全球粮食总产量减少2%,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粮食总产量第一次下降的局面.这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忧虑,人们担心世界气候朝着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福利的方面发展.一些新闻报导和政论文章也不断地谈到气候对环境、人类和  相似文献   

15.
两款成功的新式汽车座椅将在1998年面市。一款安装在GM公司生产的1998型Seville STS上,另一款则在Saab公司的9-5型上初次登场亮相。 GM公司的可适性座椅系统,利用气体的膨胀使驾驶员和前排乘客感到乘坐的舒适性。在座椅的坐垫、靠背和侧挡的蒙皮下面安置了10个小空气气垫。当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开启之后,气垫便开始膨胀。膨胀系统将根据驾驶者喜欢的压力状况进行调节。这种座椅能每隔4分钟检查一次压力状况。当你在驾驶过程中改变坐姿时,相应位置的气垫的膨胀程度将通过与之相联的传感器进行调整,以保证乘车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浅析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背景和进程,提出并分析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的科学方法论原理:灰系统原理和灰靶原理。  相似文献   

17.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色系统理论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虽然远未成熟,但是已获得广泛应用。可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长期裹足不前的允许欧盟单个国家禁止转基因(GM)作物的法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2014年12月上旬,欧洲议会和各成员国代表就该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如果议会和成员国在未来几周签署该法案,它将在2015年春天正式生效。但对哪些是安全的、能够进入市场的GM作物,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目前正在进行评估(在过去10年间,赞成和反对GM作物国家间的分歧限制了EFSA的评估决定)。尽管西班牙、英国等国对此法案表示赞同,并  相似文献   

19.
美国技术史专家休斯,1983年首先在《动力的网络》(Networks of Power)一书中具体考察了电力传送系统,并提出自己的技术系统模型,该书获得1985年的美国德克斯特奖。1987年休斯又在另一篇文章《大技术系统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Large Technological Systems)中,从普遍的意义上,对技术系统的社会建构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加以阐述。1988年,他又与梅茨(Renate Mayntz)主编了《大技术系统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Technical Systems)一书,专门针对各种具体的技术系统,诸如:美国、法国和德国的铁路和电话系统,以及美国的航空输运和法国的电子系统等,从而通过大量实证材料的比较研究,来证实不同的技术系统发展和进化遵循相同的序列,具体地说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具体因素如何制约技术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对技术系统的理论从具体到一般的研究达到一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我国城市地质灾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现代城市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从环境—城市—社会这个系统出发,分析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特点,力图为城市防灾体系的建立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