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整体论被蒯因视为经验论的第四个里程碑,而对此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正是蒯因本人。蒯因整体论的第一个层次包括意义整体论、知识整体论和证据整体论。蒯因的意义整体论,以时间为线索,又可以划分为早期的激进整体论和后期的温和整体论;而以内容为依据,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指称整体论和翻译整体论。这些属于蒯因整体论第二个层次的外延分型。蒯因的意义载体理论完成了对既往相关的词素说、语词说和语句说的超越。而蒯因的知识整体论以及证据整体论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一,它们已经使古老的西方哲学的研究主题及范式发生了格式塔的转换;第二,它们将古老的经验论或认识论改造为一种语义学理论;第三,它们使一度被维也纳学派和弗雷格、早期维特根斯坦等经典分析哲学家们所终结的古老形而上学研究再度在语言层面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2.
系统科学哲学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范式,主要有一般系统理论范式、自组织理论范式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范式。一种力图运用系统概念、以复杂系统整体论理念为核心、以超越还原论的系统方法论认识和处理系统复杂性问题的系统科学哲学体系正在逐步成熟。中国系统科学哲学理论范式的构建,需要在科学哲学的层面,对各个理论范式进行新的分析和概括。特别是,需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整体论思想,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语言重新阐释,吸收融入系统科学哲学的思想和方法论之中;以认识和处理复杂性为核心,提炼出复杂系统整体论、复杂系统原理和复杂系统方法论;在中国社会实践中发挥和发展其独特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奥德姆生态哲学思想有三个基本方面,贯穿其中的是能量概念。一是从物质范式到能量范式的转化。二是以能量概念为前提,主张整体论的研究,同时有限承认还原论的地位。三是以能量范式和整体论为前提,主张人与自然相贯通的审视视野,并由此展开其应用生态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哲学人类学整体论探究兴盛于20世纪上半叶,使人类学得以复兴。不过,对于哲学人类学整体论概念的内涵,哲学人类学家们至今仍然莫衷一是,与之相应,哲学人类整体论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等也是众说纷纭。以后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派系主张,哲学人类学整体论应当探究语言符号与它们的文化背景和实践背景之间的关系,即侧重于探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以拉尔夫·比尔斯和哈理·荷伊杰为代表的派系则主张,哲学人类学整体论应当探究文化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或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即侧重于探究整体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等等。当然,一种健全的整体论探究应当两者兼顾。哲学人类学整体论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外延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方法论整体论、功能主义整体论、洗衣单整体论和过程整体论这四种形态的哲学人类学整体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库恩理论体系的整体论向度及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从问题转换、范式、专业基体、自然语言的掌握、发展模式等核心概念来看,库思理论体系所展现出的更多的是它的整体论向度。而非历史主义的特征。整体论提供了我们认识库思范式理论的另外一种思路,但库思理论的整体论向度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奎因的理论为代表的意义整体论和以卡尔纳普的理论为代表的认识论的还原论之间存在着论争。从表面上看,双方的分歧在于应当从内涵性还是外延性的角度对语言系统进行分析,然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是由于两者所采取的"约定"策略不同。研究约定视域下的意义整体论与认识论的还原论之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语言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最终分歧体现在具有本体论地位的生态实体应该落在哪个层次的问题。"子整体"理论基础上引申出既是整体又是部分、具有本体论因果关系的"生态子"概念和多元的方法论体系,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内可以有效协调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在"第三阶段科学传播"提出至今的近二十年中,尽管元理论得到广泛认可,但其现实感召力和现实到场的程度仍存在局限;同时,纵观国内现有的三种科学传播研究范式,均未能真正回应"第三阶段"的内在诉求。文章认为,为缓解这两大问题,可引入"边界对象"的概念。文章主要论述此概念如何拓展"第三阶段研究"的方法论、理论与"第三阶段科学传播实践",以及如何使三种已有研究范式体现出具有"第三阶段意味"的"整体性特征"。以此,为拓展、推进"第三阶段科学传播"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目前的研究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所谓整体论思想的"架空"。本文拟从因果性的内涵及其复杂表现出发,分析整体论陷入尴尬境地的深层原因,并试图厘清还原论与整体论之间的理论纠葛,以期为整体论的发展方向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网络思维:基于点线符号的认知图式和复杂性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思维将事物结构视为由点(事物的组成要素)和线(要素间的联系)组成的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事物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这种以网络为认知图式的思维方式已经在自然、经济和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网络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象征,而网络思维及其技术将为正在崛起的复杂性科学范式提供有助于弥合整体论和还原论之间鸿沟的认识工具和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1.
STS是二战前后兴起的新兴领域和学科,其根本特征是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复合性超学科理念。而这早在莱布尼茨的科学活动中就有许多体现。莱布尼茨的STS活动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二个方面。在理论活动方面,他坚持整体的科学理念,开展跨界性的学术研究和对科学的人文性理解;在STS实践方面,他通过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以及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来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综合活动。这既有个体思想与立场、治学特点和风格的原因,也有研究范式和非学院化的社会身份的原因。由于莱布尼茨的手稿在生前大部分没有公布,结果导致了罗素所说的隐显两个"莱布尼茨"的存在。今天,研究莱布尼茨既要去挖掘和"发现",又要去推动和实践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整体论的群落超级有机体范式认为,群落类似于一个生物有机体,是本体存在的最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而还原论的群落个体主义假说认为群落不过是个体生物的随机组合,只有个体生物才具有这种本体论的地位。试图调和的中间路线者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整体的,但方法论却是还原的或解释力很弱的。也许只有提出更多具备因果有效性的辅助性假说和桥接原理,中间路线者才能找到还原论与整体论共同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105-110
当代认知科学研究呈现了从以"表征"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到以"行动"为核心的范式转换和拓展。这种我们称之为认知科学的"实用主义转向",一方面关注行动在认知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与古典实用主义的认知观的切近。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生成认知理论与珀斯的符号心智观在许多方面形成的呼应,不但揭示了生成认知理论的实用主义路径,更展现了古典实用主义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当代效应。  相似文献   

14.
复杂性突现理论在以下三个方面极大的发展了以英国突现主义和贝塔朗菲机体论为代表的整体论的核心概念和思想。(1)复杂性突现机制为整体或整体性质的产生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为整体性与突现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说明,突现得以获得科学和哲学的"概念身份";(2)复杂性突现的理论为整体具有下向因果关系提供了本体论辩护。(3)计算机模拟突现消解了突现现象的神秘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突现的不可预测性以及突现层次的自主性,为整体论提供了一种弱解释进路。  相似文献   

15.
约瑟夫·阿伽西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全球化时代,见证了科学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科学社会学到科学文化学的思想史变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了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的内核,形成了自己的多元论批判理性主义科学观。他用审度的态度考察了科学合理性理论的问题及其价值限度;坚持可错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相统一的科学编史学原则,以"科学是文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作为自己的新科学史学纲领;提出了既反对科学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的科学文化观,主张用多元、理性、审度和包容的观点来看待科学。他关于科学合理性、科学编史学、科学文化观等多方面的论述,反映了科学哲学从辩护、批判到审度的范式转换,这无论是对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文化思想史还是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化多样性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在近代西方科学输入中国的第一时期(1582-1775),"夷夏之防"和"西学中源"是近代西方科学传入的文化屏障。第二时期(1807-1928)的"西学中源"文化观(晚明思想的嬗变)、"中体西用"文化观和"西体中用"文化观引领了中西方科学文化的"融合"与"会通"。跨越屏障后的科学文化观发展经历三阶段,呈现三形态。  相似文献   

17.
生命复杂性有着大系统容量和非线性特征两种含义。具有高信息量、高有序度的生命复杂系统,必定具有复杂精细的层次结构。生命系统不同层次之间既具有相互独立性,又具有相关性。生命系统可分为生理、心理两大层次系统。生理层次又分为身体层次和遗传层次,心理层次也分为若干层次。生命复杂系统的生成始于层次生成,在经历多层次生成后,最终联结为超循环的环与链衔接的复杂网络。生命复杂性的层次性解读,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统一,也是构成论、进化论与生成论的统一,充分体现着钱学森归纳的"综合集成法"。如果是完全排斥层次解析的绝对整体论与生成论,那么就无法获得整体的具体信息,也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于意义整体论的研究。首先,概述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意义整体论思想的背景资料;接着指出针对意义整体论的激烈争论需要我们厘清意义整体论的相关定义;进而深入分析意义整体论的缺陷以及哲学家们对它的批判论证;最后指出也有哲学家为支持意义整体论而辩护,并提出了完善意义整体论的可行建议。以期通过这个过程深刻揭示意义整体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由来已久。通过分析二者之争的演变,反思争论的实质及现有的解决方案,发现:历史上的还原论或整体论之争主要是后来人将其标签化的结果;现实中的二者之争是由于其各自的支持者将己方优势扩大化的结果;在某些时期、具体问题上或者具体研究中,可能存在着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的主辅差异,但并不存在二者的绝对对立和孰优孰劣的结论;在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寻找一条有效的纲领性原则的目标导向下,起源研究可以成为还原论和整体论之争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20.
基于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区分了"数据密集型"和"大数据"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了将"数据密集型"研究方法作为"第四范式"、并将其与"大数据研究方式"混用的逻辑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最后从库恩的"范式"和"不可通约"两个概念出发,分析了"大数据"与"小数据"的关系,并且从"范式"的认识论意义和纲领意义两个方面,阐述了将大数据作为与小数据不同的科学范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