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汶川大地震与C型俯冲的关系和防震减灾的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冲断带,属构造地震.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大陆构造,属C型俯冲(陆内俯冲)模式.C型俯冲不仅控制油气资源分布,还孕育着发震机制.作者从龙门山冲断带地史演化、变形特征、深部地球物理信忠,建立起龙门山C型俯冲构造运动模式.汶川大地震发震与此模式的地质构造背景关系密切,是现今发生的陆内俯冲引起的地震.当时可能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这才可能是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原因.汶川大地震可能发生在上地壳底至中地壳深12~24 km的高导层上,属中国陆内俯冲型地震,很可能是太平洋板块推挤中国大陆的远端效应触发作用所引起,与印度板块推挤作用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显示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主要在包括南北地震带在内的中国西部地区,尤以青藏高原内部的地震活动最强.近年来7级以上大地震更多集中在巴颜喀喇地块边界附近.2014年5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川滇境内6级以上地震频发.余震活动及地震序列的分析显示,对于不同震型特点的强震序列,其地震序列的衰减特性和活动性参数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内容简介     
《广东科技》2010,(Z1):6-6
<正>本论在汶川大地震和世界百年大震丰富的资料基础上,创立了地震爆裂动力学理论,揭示了地震的科学规律。建立了地震的力学条件,发现了地震包体和爆炸"烟囱"的存在,地震发生的四阶段(能量积聚、触发、爆发和沉寂);以冲击波理论为基础,在触发因子特别是月潮引发冲击波作用下,地震冲击压缩—卸载塌缩的链锁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区域地震时,空,强分布状况为依据,用列表法近似说明:中国大陆北部的两大地震带,天山地震带与阴山-燕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并试图用板块活动理论和上地幔物质的不均匀运动给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本民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涉华报道的新闻回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国内网民对"中国"的一些认识。研究日本网民的新闻回帖对于研究如何更好树立国家形象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据科学数据统计,地球上能够感受到震感的有很多次.每年全球大大小小的地震统计在一起,有500万次左右.人们有感的地震或者造成破坏的地震数量就少多了.6级或者6级以上多一点地震,大概每年200到300多次,7级以上的数字大概是18次上下,8级地震每年大概有1-2次,也可能那一年没有大地震.即便从科学统计的来看,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也是最高.这是中国继1976年后中国受灾程度最惨烈的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7.
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在其未来震中区近处,常会表现平静。但着眼于全球大尺度规模,则可观测到颇具特色的地震活动性图像。较为普遍出现的图像是直线型与圆弧型,以及构成这些图像的主要地震事件的等间距性。本文认为大地震发震结构可以具有全球规模的大尺度,这些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主控着大地震发震的短临进程,对认识地震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中还给出中国近年发生的数次大震(1976唐山M7.8;2001昆仑山口西M8.1;2008汶川M8.0)前呈现的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很明显它们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夏刚 《世界知识》2008,(12):25-27
作家钱钢在其1986年发表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中,揭示了一个令人战栗的诡秘现象——北京所处的北纬40度一带,是世界上的大地震多发带。据美国地质调查所汇总的古今大地震丧生人数排行榜,逾10万的11次依次为:(一)1556年中国山西、陕西地震,83万;(二)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地震,28.3万;(三)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  相似文献   

9.
正这些流行的鲶绘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当时民众意识的窗口。1855年11月日本发生了大地震,7000多人丧命,至少有1.4万栋建筑物被摧毁,江户(现在的东京)变成了一片废墟,这就是著名的"安政地震"。震后不久,一系列匆忙印刷的有关地震的图画开始出现在日本的街头巷尾。在这些画作中,无一不出现了巨大的鲶鱼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地质构造带,统称为贺兰一川滇南北构造带,也称中国南北地震构造带,因为这条带上集中了我国有历史记录以来一半的8级以上大地震,最近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也是发生在这个带上.它不但是我国重要的地貌分界线,而且是中国大陆构造的东一西分界带,对于探讨中国大陆深部结构、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以及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东、西部构造与地表系统反转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沿这条构造带,也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和油气藏的集中分布区.因此,对南北构造带的理论研究,对探讨固体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形成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地震网络的动力学行为,基于时空影响域的地震网络,分析以大地震发生时间为基点的网络的拓扑特征演化.结果发现:大地震发生前网络的规模和熵值较小,模块度较大;大地震发生后网络的规模变大,熵值跳变到相对大的值,模块度值达到极小值.同时分析了1992年地震网络的多参数拓扑特征演化,结果表明地震网络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网络动力学行为.此外,发现从大地震发生前100 d开始网络模块度振荡出现极大值,熵值振荡出现极小值,并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从汉代至清代,见于记载的地震有8000余次,其中破坏性地震有600多次,其中明代以来(1368年后)的大地震除了青藏高原外很少遗漏,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更是受灾严重。地震发生会导致建筑物大量倒塌,然而许多古代建筑却在数次严重的地震中留存至今,这里面有着不少的诀窍。  相似文献   

13.
高宇 《世界博览》2011,(16):24-25
红十字会给普通日本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带着红色羽毛标记的捐款活动,而且民众常常为红色羽毛映衬得稚嫩的表情和真挚的言辞所打动,一次又一次为非洲儿童、海地地震、印度洋海啸、日本大地震慷慨解囊,特别是新近成功的企业家和资本家们,更是相信善行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4.
 1975年2月4日19:36,在中国辽宁省海城、营口一带(40°41′N,122°50′E)发生了一次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6、21km,震中烈度9度强。此次大地震震惊世界,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成功的地震预报,拯救了众多生命。但是,地震预测仍是极具挑战性且尚待解决的世界性科学难题。37年后的今天,汶川大地震的惨痛使我们提及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难题,防震减灾事业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国际新闻国外抗震救灾经验谈日本:技术先行有备无患。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属于地震多发国家。日本科学家在部分海域水下2000 m安装了监测系统,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日本政府还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该系统储存了大量4级以上地震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以在30 min内自动计算出受灾规模,指导当局有针对性地迅速展开救援措施。在城市建设规划时,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抗震性和安全性是日本建设公路、铁路和  相似文献   

16.
地震是一种自古就有的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大约要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仅占百分之一,强烈破坏性的地震平均每年仅有十几次。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在最近历史时期,曾多次地发生破坏性地震,从一九六六年河北邢台地震以来,六点七级以上的大地震就发生过十几次,今年的五、七、八月,连续发生了六次大地震,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切和注意。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办公楼里,挂着一张1999—2017年度"中国大陆地壳运动水平速度场"图。图上密集的矢量箭头标示地壳运动的方位,代表着中国大陆相对于欧亚板块运动的方向和大小。图上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以下简称陆态网络)。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建设规模最大、观测精度最高、数据质量最佳的国家级地壳运动观测骨干网络,覆盖了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博览》2013,(22):8-8
台湾《远见杂志》针对中国大陆、港台和新加坡华人进行的一项跨地幸福经济调查发现,在与其他地区民众互看彼此的幸福感时,各地华人一致认为新加坡人最幸福。约32%的受访大陆民众认为新加坡人最幸福,  相似文献   

19.
吴小飞  崔金东  李旭 《甘肃科技》2013,29(8):4-5,65
建设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洪水、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安全避难场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等灾害的灾后避难行动表明,城市必须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论文调查了秦皇岛市作为主要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公园绿地的现状,分析了秦皇岛市在应急避难疏散场所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震在地球地质史上一直存在。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发生在1556年中国陕西,死了83万人。而本世纪最严重的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唐山,该城被夷为平地,有数十万人遇难。这次地震其强度为里氏7.8级,巧合的是,在地震发生的前5天(7月23日),法国在南太平洋爆炸了一颗原子弹,而就在地震前1天(7月27日),美国在内华达试验基地爆炸了一颗15万吨当量的原子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