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形态有强烈的政治性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个观点在当今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本身渗透功能的强化中愈益显示其真理性的光芒.同时,意识形态又有非政治性.分析和认清意识形态非政治性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特点,在政治性和非政治性的统一中来理解意识形态,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处理好批判性与继承性、一元化与多元化、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是史上可谓史独树一帜,他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而且还结合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和科学成果对意识形态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3.
以制度的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对当前中国制度变迁所引发的意识形态演化过程着重进行经济学分析。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阐述意识形态制度性作用的边界,提出意识形态创新的基本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文艺的本体特性还是价值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驳了把文学艺术视为“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和把意识形态完全等同于“观念上层建筑”的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只是文学艺术的价值特性,而非本体特性。文学艺术是一种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5.
席华娟 《科技信息》2008,(19):216-216
在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颇有先见之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认识马尔库塞的观点,对我国依靠科学技术摆脱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走出一条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刘明君教授等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建构》一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最终成果,主要包括:构建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坐标,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综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曲折发展。多元文化冲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转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和谐社会思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多元文化冲突下和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构建对策等问题,共21万多字。该著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我们党关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媒介即意识形态"的观点历来备受争议。本文试举马尔库塞论述的媒介的被控制与控制为文本来解析他的媒介即意识形态的观点,分析了其提出此论题的用意所在。虽然马尔库塞的解读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的语境下,但对我们的现在也是有必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肖蓉 《科技信息》2011,(7):202-202,247
本文关注英语新闻中体现的意识形态(ideology),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语言学的观点从分类(classification)、转换(transformation)和情态(modality)的角度对英语新闻进行批评性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英语新闻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解释其在社会权力斗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布哈林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意识形态性劳动理论,深化了对意识形态的本质、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的认识。这一理论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以平衡论思想贯穿始终;二是从劳动观点出发分析意识形态。当前,布哈林的意识形态性劳动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方法论启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态度,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方面,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现实意义方面,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我们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坚持内外结合,对外敢于发声亮剑,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对内加强自身建设,筑牢思想防线;坚持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并举,以党员、干部为重点,以群众为基础,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坚持制度建设和广泛的宣传教育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1.
在阿尔都塞的所有理论中,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部分就是其著名的意识形态理论。这一理论集中体现在1965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见《保卫马克思》)和1970年在法共机关刊物《思想》杂志上发表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见《哲学与政治》)两篇文章中。尽管由于写作的背景和关注的方向有很大区别,文章各有偏重,但毕竟只相隔数年,其基本观点仍然是一致的。近年来,学术界对其思想的讨论也日益聚焦在这一方面,并出现了一大批理论成果。1理论渊源和基础意识形态概念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理论家、意识形态理论的鼻祖特拉西最早提出…  相似文献   

1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生产劳动看待历史,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人类发展史的钥匙。因为人的第11个活动是生产劳动,是人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活动。马克思研究了自己实践哲学新思想与德国思想体系之间的对立,彻底清算了自己的哲学信仰,阐述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实践哲学诞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批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理论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又一理论景观。这种反人本主义的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在西方批评界再掀波澜,并迅速由西方蔓延到全球。这种批评理论主张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强调意识形态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其主要观点是针对“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神话”和“东方寓言”等等西方中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电影本体论讨论一方面从本质论视角提出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观点;另一方面从形式主义视角提出电影性的艺术形式本体论观点,分别从两个端点阐发电影性质或本质的本体论意义,但各执一端,众说纷纭.因此,需要清理和辨析各自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该在属性论和构成论视角中,在电影内容与形式统一、审美意识形态性与艺术形式性统一的基础上,把握电影本体论及其电影性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5.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原则最终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记述和构建的,正是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唯物主义,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突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所有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从分工、交往、劳动、阶级等方面,对所有制的内涵、形式、基础和国家与法的关系作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由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联合发起主办的第四届陕西省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5月12日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70余人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读与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与会学者们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见解,现将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张周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识》2010,(17):69-69
<正>1993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这一观点为人们理解冷战后的世界体系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否隐含某种社会正义的诉求?当代英美学者有着否定和肯定两种不同的主张。前者的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作价值中立的描述;二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产品极度丰富的条件下,意识形态的正义已不需要。后者的观点一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超越了正义,而不是不需要它;二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同阶段,马克思有着正义的诉求,正义意味着平等。以上观点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因为共产主义社会表达了马克思系统性的社会正义诉求。  相似文献   

20.
林纾在翻译中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在西方的冲击下被迫接受进化的观点,大力引入西方小说以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又不认为传统文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种两难的处境使林纾从传统意识形态出发论证西学可学,同时也利用西学反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