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人都认为,应该把部分原始栖息地留给野生动物,让其在天然的环境里繁衍,与人类共同生息;可是人们也许从来没有想到,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在使地球上其他生物加速的灭绝;请不要忘记这样一个绝对的事实,一旦地球上只剩下人类,那么人类社会的末  相似文献   

2.
郭耕 《科技智囊》2006,(11):77-80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自然被征服、被毁坏,那么,我们人类自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近日,京城某报曾以“假如人类消失地球变成啥样”为题,报道了国外学者的一个大胆推断。这篇文章在告知人们自然之力的伟大的同时,也给我们一个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迪:人类不能没有万物,万物却可以没有人类。假如环境一天天遭到破坏,动植物的物种一天天地消失灭绝,人类将会怎样?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是,如何控制作为具有双刃剑性质的科技力量,以尽量减小其负作用,正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话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珊瑚礁的处境很危险!现在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刊登着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环境日趋恶化,珊瑚礁正成为地球上第一个被人们完全摧毁掉的生态系统。所有的科学家都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事情真的发生,那么人类将不单单失去一些色彩.也会失去相当多的鱼类,而有些岛屿和海岸线会变得更易被侵蚀,数以百万计的物种也将面临威胁。所以,为了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必须拯救频临灭绝的珊瑚礁!  相似文献   

4.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最后的边疆,大海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随着地球上人类的繁衍生息,陆地资源的消耗,向大海索取能源、食物和矿产,已成为今天人类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海洋和大气热量的交换,影响着地球上气象的变化,所谓“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由于东南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的变化,所引起的地球上大气环流发生变化而产生,因此,监测海洋水文、气象的变化,也已是当今地球上气象预报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正德国波茨坦气候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在最近一期《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日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是地球历史上8个冰河期轮回的关键标准,人类已经变成抑制下一个冰河期到来的地质力量。研究还表明,人类对地球天然碳平衡的干扰可能将下一个冰河期推迟10万年。论文第一作者安德鲁·甘诺珀尔斯基认为,即使没有人为影响的气候变化,下一个冰河期的到来也不会早于5万年后。然  相似文献   

6.
正“地球上没有动物,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保护人类的朋友,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在地球上,居住着许多的野生动物,它们和人类一起,构筑了多彩的世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它们已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就好像这种叫兔狲的动物,它是一种生存在中亚的猫科动物,是猫科兔狲属的唯一物种。居住在海拔4000米的亚洲草原上。它在夜晚活动,捕捉的猎物有啮齿目、鼠兔和鸟类,这种动物目前是国家二级  相似文献   

7.
“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将于2028年10月26日接近到距离地球46000公里处” 1998年3月12日,此则新闻从国际天文学联盟(IAU)天文电报局发出。如果与在36000公里高处运行的同步卫星相比较,此距离的确极为接近地球。由于最初的预测有相当大的误差,在误听误传的状况下,竟变成“可能碰撞地球”的内容而传遍全球。如果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冲进地球,最糟的情况是造成人类的灭绝。指称将要冲进地球的小行星是1997年12月由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的J·斯各提所发现的“1997XFⅡ”。  相似文献   

8.
明天我们怎么出门?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北京人享用地铁已经26年了,得益于当年的战备。北京有了全国第一条地铁,至今还是全国最长的。北京地铁一、二期工程共42公里。这也成了北京人由来已久的优越感之一。天津人有地铁也整整10年了,一期工程7.4公里。上海的地铁1号线也投入运行1年多了,全长16.3公里。虽然只通车6.5公里,但上海人眼前也一亮:“好来西!”广州地铁1号线于1994年元月在中山路沿线开始动迁,广州人也激动起来了:“哇!……”进入90年代,中国的特大城  相似文献   

9.
谈起世界气候日渐变暖,大概很多人都会想到“温室效应”这个词。不过,切不要以为“温室效应”只使气候变得异常。所谓“温室效应”,简单形象地说就是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与水份象棉被一样裹住地球,使地球上的热量不致散发到外空。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就会象火星一样冷得没法住人了。随着20世纪世界工业化的日益发展,大气层中的各种废气(主要是工厂和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越积越多,地球的“棉被”越来越厚实,人们这才将“温室效应”与世界气候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似很深奥,其实也简单。人是自然的一个产物,而且是个年轻的物种。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做一天的二十四小时,那么人类是在这二十四小时的最后几秒钟才诞生的。当然,人类的诞生是大自然的一个伟大创造,人有智慧,能创造工具,能积累文化与科学。但他不是宗教中的“上帝”、“佛祖”和“神仙”。正如人很难完全认识自然一样,人也很难完全认识社会与自己,所以人会做错事,会走弯路,需要不断吸取教训,在经验教训中成长。试问离了自然,我们能做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有人可能说依靠科学,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科学…  相似文献   

11.
兰西 《科技潮》2007,(8):50-51
据报道,地球上目前拥有65亿人口,这也是地球上人类最拥挤的时候,许多科学家都在谈论“人类时代”给地球带来的破坏,譬如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人类释放的化学物污染了海洋和河流,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那么,假如人类在一夜之间突然从地球上全部消失,那么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科学家艾伦·威斯曼博士,对没有人类的地球将会怎样戏剧性变化进行了大胆的科学狂想。  相似文献   

12.
在麋鹿苑中,我们看到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公墓”,一块石碑上铭刻着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已经灭绝的动物。看着这座公墓,我们深刻感受到:如果我们还不能通过这些动物的灭绝,认识到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的话,要不了多久,我们的地球将会变成一个毫无生气的世界。虽然现在我们还是小学生,可是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野生动物,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世界的明天,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我们越是了解它们,就越能了解动物同人类的关系、了解动物同地球的关系,我们也就能保护它们。当一种动物完全灭绝,它就会一去不复返,永远不会再活转回来了。同样,我们人类自己不也是动物吗?如果我们不能防止其它动物的灭绝,我们又怎能使人类自己不灭绝呢?  相似文献   

13.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规模日渐扩大,自然对人的反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当人类实践着“自然的人化”时,人类生存环境也不断恶化、生态环境失衡,自然不止一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改变对待自然的方式,在使自然人化时也要让人自然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美学就是应这样的要求适时而生的,是荧学自身的发展也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互相尊重、相互关爱。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将是我们人类自己。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和人类一样,是共同家园—地球上的重要生物成员。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这不仅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回首人类走过的历程,我们看到,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在不断地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15.
河口过程中第三驱动力的作用和响应——以长江河口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已由“局部”进入到“全球”,河口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在地球系统中能体现全球的变化,也能敏感地响应流域的自然变化和人类的作用.由于资源开发和人工控制增强,第三驱动力在长江河口过程中已经和将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河口怎样才能健康地发展,将是河口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文中以长江河口为例,探讨它的自然演变与自然适应、发展中的人工控制、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及涉及河口当前的悬念问题,并就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科技的进步为谱写节能减排的新篇章提供了各种可能,也将不断影响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身处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地球上每个人的共同梦想。近年来,由于污染导致的人类地球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在生活中怎样做才能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在"环境保护"这个词诞生50余年之际,人类也已开始越来越多的为自身生存状况思索出路。在下一个50年中,节能减排会以怎样的新面孔出现并逐步影响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呢?  相似文献   

17.
李晔 《科技潮》2003,(9):38-40
众所周知,臭氧层是保护地球生物的天然屏障,如果地球大气中没有臭氧层,人类早已不复存在。科学家表示,根据迄今已掌握的卫星和地面观测资料的分析,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如今已“漏洞百出”。普通的伞破了,下雨时人就要挨淋,而地球的“保护伞”有了“漏洞”,又会带来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1 人和自然的和谐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 随着中世纪神学“创世说”禁锢的破产,一个有着巨大生命力的新的自然观开始萌芽:“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地质学的产生,不仅指出了相继形成起来和逐一重叠起来的地层,并且指出了这些地层中保存着已经死绝的动物的甲壳和骨骼,以及已经不再出现的植物的茎、叶和果实。这使得人们必须下决心承认:不仅整个地球,而且地球今天的表面以及生活于其上的植物和动物,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的描述中便概括了从“第一个细胞”产生到最后出现具有“自我意识”的“脊椎动物”的人的过程,从而告诉我们:人是大自然存在着并发展着的产物。人的出现不但依然可以看到大自然本来属性的延续,即人的自然性或生物本能的延续,而且,人由于带着自己的智慧和需求进入一定社会结构和关系之中,也增加了适应这种结构关系的社会性。由此可见,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不仅反映在大自然至今仍是人类生活生存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而且,还反映在人的生命意识积淀中还深深留着慈母般的大自然百般抚爱的印记。人类也永远依恋着生生不息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19.
艾华 《科技潮》2003,(12):14-18
40年前,美国有一本著名的科幻畅销小说——《终极人类》。书中讲述了一个8岁英国小男孩久久沉浸在半人半机器的“芯片人”世界中,幻想在自己体内也植入一颗强大的“芯”。4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还在为《黑客帝国》感到匪夷所思时,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凯文·沃维克教授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他两次在自己体内植入“人体芯片”,并成功与电脑“嫁接”,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芯片人”。沃维克教授说,我已经两次实现了小说中想象的人体芯片植入手术。谁能说50年后,地球不会是“芯片人”的世界呢?  相似文献   

20.
地球上的水、森林、煤、石油等资源还够我们人类享用多少年?许多人类学家和科学工作者都试图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以告诫现在活着的人多为后代的生存想想。令人忧虑的是,不管他们的估计是乐观,还是悲观,他们几乎一致否认地球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加之人类自己对生存环境的巨大破坏,他们感受到了从未有的人类生存的危机。我们愿以“人类与自然”这个专题的讨论引起对这场危机的更多的重视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