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碱法合成磷酸三芳基酯与传统方法比较具有反应时间短、操作条件温和、腐蚀性小、污染小等优点。本文就合成条件和机理进行了探讨,用连续加碱法有效的控制了 POCI_3的水解,获得较高收率,为该合成方法工业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朱长江  张琪 《太原科技》2007,165(10):63-65
碳酸二苯酯(DPC)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用于合成许多有机化合物和高分子材料。目前,合成碳酸二苯酯方法有光气法、氧化羰基化法和酯交换法。酯交换法合成DPC主要是通过苯酚与碳酸二甲酯(DMC)反应合成,在100~200℃常压或加压的条件下进行,反应设备简单、毒性和腐蚀性小,产率较高,是一种绿色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ZrCl4蒸汽法化学气相沉积包覆燃料颗粒ZrC涂层时锆源输送的控制问题,设计制造了锆源输送装置.改装坩埚电阻炉,配备温度控制箱,以满足蒸发器的连接和控温要求;设计不锈钢蒸发器与耐高温、腐蚀压力表以满足腐蚀性气体测压要求;使用加热带和玻璃纤维布以满足ZrCl4蒸汽输送过程保温要求.最后进行ZrCl4蒸汽载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蒸发器加热温度和载气流量该装置可以实现ZrCl4蒸汽的定量载带,为ZrCl4蒸汽法沉积ZrC涂层提供了设备基础.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三维多孔Fe_3O_4纳米花的合成方法,对Fe_3O_4纳米花的自组装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尿素浓度是影响Fe_3O_4前驱体形貌的关键因素,通过调节制备条件可以获得具有纳米花形貌的Fe_3O_4纳米颗粒,Fe_3O_4纳米花作为磁性多孔微球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磁性测试结果表明,Fe_3O_4纳米花在室温下具有超顺磁性且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该材料是一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磁性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5.
不锈钢是使用范围广泛且环保的一种耐蚀材料,但不锈钢在空气中自钝化形成的氧化膜的耐蚀性不佳,因此后续钝化处理是提高不锈钢表面耐蚀性的重要方法.本文综述了提高不锈钢表面耐蚀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不锈钢的钝化机理、硝酸钝化方法与柠檬酸钝化方法的最佳工艺.总结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Mott-Schottky曲线、循环伏安法和磨损-电化学腐蚀共五种不锈钢钝化膜耐蚀性测试方法.梳理塑性变形对不锈钢耐蚀性的影响,强调适度的塑性变形能够提高不锈钢耐蚀性.展望不锈钢钝化处理及塑性变形增强不锈钢钝化效应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MQJ 1为例 ,系统分析了测量空气渗透性时产生误差的原因 ,并应用逐级合成误差的方法 ,通过实测空气流量、实验压力、室内温度等实验数据 ,对系统误差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 ,从而确定了该设备的空气流量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这种逐级合成误差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类似的空气渗透性建筑幕墙检测设备 ,而且为检测过程中减少系统误差和提高检测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介绍了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几种合成方法,着重对尿素法制备氨基甲酸甲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优缺点.同时对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应用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8.
杨涛 《科技信息》2010,(23):105-105,417
在化工生产中,很多设备是在腐蚀工况下运行的,这就需要设备具备一定的抗腐蚀性。不锈钢设备具有不错的抗腐蚀性,在化工生产设备中有比较大的使用。在不锈钢中,奥氏体不锈钢的使用最为频繁。本文主要对于奥氏体不锈钢的酸洗钝化这两个常用的不锈钢表面处理的原理,目的和操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产业风暴     
《华东科技》2022,(12):8-9
<正>新材料1.重大发现!一种可在空气中用水基喷射沉积法制备的高效太阳能电池被挖掘近日,来自仁川大学的学者报道了一种在空气环境中采用水基喷射沉积法制备的高效CIGSSe太阳能电池。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合金化提高了缓冲层中的电子浓度,钝化了CIGSSe吸收层中的缺陷态,从而显著提高了PCE。另一方面,K合金化使CIGSSe吸波材料中的缺陷钝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尿素为原料一锅法制备异氰尿酸三苄基酯的合成反应进行了研究.首先由尿素通过液相法合成异氰尿酸,不经分离继续与苄氯和三乙胺反应生成异氰尿酸三苄基酯,对反应条件及影响产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碳纳米管催化合成乙酸乙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湿法氧化法处理过的工业级多壁碳纳米管为催化剂,乙酸和乙醇为原料合成乙酸乙酯。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佳反应条件为:醇酸摩尔比2.5∶1、催化剂用量1.5g(对应乙酸用量0.2mol)、反应时间2.5h、反应温度92℃,乙酸转化率58%.该催化剂对设备无腐蚀性、与产品分离简单、可回收重复使用,是一种绿色环保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湿法磷酸设备用材的耐腐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法磷酸生产中的工作介质,对设备及其材料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对适合于此条件下工作的铸造高铬镍不锈钢J_1合金进行了均匀腐蚀、晶间腐蚀和点腐蚀等试验。同时,对材料试样表面钝化膜的结构及组成进行测试和分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J_1合金在磷酸介质中具有优良的耐均匀腐蚀、晶间腐蚀和点腐蚀性。这是由于材料中各合金元素及其含量间的合理匹配,使材料在腐蚀介质中能够发生钝化和具有维持钝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一种利用空气作为氧化剂由邻苯二胺和醛为原料合成苯并咪唑的新方法.该方法以DMF为溶剂,等物质的量的邻苯二胺和醛反应一锅合成目标产物,产率较好(64%~90%),且具有操作简单、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激光加工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加工设备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有限元方法对高精度激光加工设备的固有频率和谐响应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空气弹簧对整个系统进行减振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该激光加工设备具有较高的固有频率,当外部激励频率明显小于一阶固有频率时系统较稳定,并且不同振动频率下空气弹簧的减振效果均较高,满足设备的减振要求。  相似文献   

15.
《河南科学》2017,(4):561-568
选取磷酸盐与碳酸盐进行复配,并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一种新型复合钝化预膜剂,采取旋转挂片法进行预膜剂的缓蚀性能测试,并对金属表面微观形貌、元素成分使用SEM电子扫描电镜与能谱(EDS)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当磷酸盐、碳酸盐投加量分别为320 mg/L和100 mg/L时,新型复合钝化预膜剂对碳钢A3的腐蚀率为0.074 5 mm/a,对紫铜合金的腐蚀率为0.006 6 mm/a,满足化学清洗后对金属的缓蚀要求;同时,复合磷酸盐型钝化预膜剂对金属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缓蚀性能,在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钝化膜,降低了金属的腐蚀速度,增强了金属的抗蚀能力,扩展了单一预膜剂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型碗状液晶的合成设计及热致液晶性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碗状的CTV(cyclotriveratrylene)系衍生物主要由三聚法合成,即以香兰素为原料,先制备所需结构的单体衍生物,再进行三聚关环的方法,但该方法无法合成具有较大外围基团的CTV衍生物.新设计了先关环后衍生化的合成路线,成功地合成了一种含较长脂肪链外围基团的新CTV衍生物-CTV-Ⅲ.产物的化学结构经1H-NMR、13C-NMR、质谱以及元素分析表征验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热台偏光显微镜和小角激光光散射的研究表明,CTV-Ⅲ具有热致液晶性,在其液晶温区内呈现向列相,称为碗状液晶向列相(BN相).CTV-Ⅲ的升温相变序为:G 70℃ Cr 87℃ BN 100℃ I.  相似文献   

17.
燃机-蒸汽联合循环电厂仪用压缩空气系统是重要的辅助系统之一,仪用压缩空气中含水过大会将气动设备上润滑油带走,造成设备效率降低甚至损坏。仪用空气管道中的冷凝水还会加速管路中阀门的磨损,造成气控制设备失灵或误操作;使管路和设备发生锈蚀,因此,对SGT6-5000F燃机仪用空气含水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具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该文针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SGT6-5000F燃机仪用压缩空气系统内含水导致出现燃机重要的气动阀门开关动作卡涩,辅件锈蚀的实际案例,对SCC6-5000F燃机仪用压缩空气系统内含水的危害及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前言目前传热实验大多采用华南工学院产CHR——1型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为一套管换热器。内管为φ20×1黄铜管,其中通空气。环隙通入1.5—2×10~5Pa的饱和蒸汽.实现间壁换热。由于装置配用风机风量的限制,管内空气处于过渡流流动状态,即雷诺数在2000至4000之间。对于过渡流对流传热系数的求取尚无可靠的公式。为估算其大小,常采用使用湍流计算公式加修正系数的方法。本文讨论了利用WiLson法解决此类问题的可能性,并用实验数据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型燃料电池轿车出现的中高频噪声问题,进行了空气声传递路径分析.首先探讨了空气传播噪声的分析和测量方法,提出了空气传播噪声的合成方法,推导出了合成方法中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并给出程序流程图.然后,介绍互易法原理,并采用该方法测量声学传递函数.根据不同声源与响应点声压间的关系确定了修正系数,并比较了考虑和未考虑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20.
运用原子荧光法和冷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同款化妆品中的含汞量,并且根据实验测定结果,运用标准偏差法,系统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并且均具有较高的质量控制指标;原子荧光法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精度,但其使用成本较高,冷原子荧光法加标回收率较高,实验载气是空气,可以明显降低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