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下室外墙柔性防水层的保护墙如采用聚苯板替代粘土砖将对计算模型中嵌固部位的选取产生影响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厚度的合理选取 ,地下室外墙承受的土压力取值  相似文献   

2.
带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结构在设计、分析时通常简化考虑上部结构、地下室和回填土的相互作用.地下室结构的抗侧刚度及构造等满足我国抗震规范要求时,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该文分析了上部结构底部的约束条件,针对上部结构的简化分析模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讨论地下室侧向刚度对多高层框架结构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地下室楼层的侧向刚度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比(以下简称刚度比)从0.5~5.0变化时的分析模型.通过研究分析不同模型下结构的周期、位移及内力的变化,同时对比地下室顶板嵌固时的情况,得到刚度比的变化对结构特性的影响.然后考虑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Pushover分析,来进一步说明刚度比的变化对多高层框架结构的影响,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4.
高层结构在地下室顶板嵌固的条件,规范从层间侧向刚度比做出规定,并辅以构造措施。而结构扭转效应发生后,这个嵌固假定虽在侧刚比满足规范要求,但计算结果仍存在较大误差。本文参考规范和已有研究结果,从结构侧向刚度、周期和位移入手,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分析扭转对地下室嵌固的影响,最后给出刚度比计算的建议和在扭转效应下侧向刚度比应更为严格并同时要求扭转刚度比满足一定限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带弹性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局部层间弯剪型串联多自由度体系模型,即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各层视为层间弯剪型,转换层上部结构各层视为层间剪切模型。转换层视为弹性构件,整个分析过程中均取其等效刚度。分析表明,采用局部层问弯剪型串联多自由度体系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带弹性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四种不同的刚度比的概念及规范对楼层刚度比的限制,提出在确定底部嵌固部位时,当地下室为二层及以上时,判断地下二层顶板或以下各层顶板是否作为嵌固端时,剪切刚度比限值可采用1.5。  相似文献   

7.
对中高层弯剪型-弯曲型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的水平位移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将弯曲型子结构视为仅发生弯曲变形的悬臂墙,将弯剪型子结构视为同时发生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的Timoshenko悬臂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弯剪型-弯曲型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的位移微分方程,结合边界条件,推导了均布荷载等三种荷载下结构的弯曲变形、剪切变形和总水平位移的解析解.探讨了弯剪型-弯曲型双重结构与剪切形-弯曲形双重结构位移计算方法的关系.结果表明,剪切形-弯曲形双重结构可视为弯剪型-弯曲型双重结构在弯剪型子结构抗弯刚度取无穷大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框架-剪力墙刚结体系在水平荷载下的受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兴 《科技信息》2010,(19):344-344,352
框剪结构的变形介于弯曲与剪切之间,属弯剪型,整个结构上下各层层间变形趋于均匀,变形协调。在下部楼层,剪力墙位移小,它拉着框架按弯曲型曲线变形;在上部楼层,框架内收,阻止剪力墙的侧移,拉剪力墙按剪切型曲线变形。当剪力墙及框架的总抗侧刚度增加时,结构的变形减小。由于框剪结构的抗侧刚度影响到框架与剪力墙的共同工作,进一步影响着结构的内力分布及变形大小,因而改变与结构抗侧刚度相关的参数,探讨框架与剪力墙共同作用的规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高层隔震结构的动力性能,尝试用隔震层上部子结构前两阶频率和前两阶振型与悬臂等截面直杆剪切相似且考虑上部结构总质量不变的准则推导高层隔震结构3质点等效模型.所推导的上部子结构2质点模型和全结构3质点模型较好地考虑了高阶振型的影响,分别较好地等效了剪切型高层抗震结构和隔震结构,同时发现高层隔震结构的振型质量参与系数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土弹簧的模型模拟回填土对于高层建筑地下室的约束,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ETABS对带有全埋地下室的高层建筑与带有一面开敞的非全埋地下室的高层建筑进行弹性时程对比分析。研究得出,地下室外墙为结构底部提供较大侧移刚度,地下室四周土体对地下室的位移产生约束并抵消一部分水平地震力,两种对比模型的地下室顶板处位移均较小,地下室顶板可以作为嵌固端。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地下室埋深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实际工程中的某高层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三维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下室埋深和地基支撑刚度对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下室埋深的增加,结构的周期有变大的趋势;同时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将减少,使得结构抗震性能有较明显的提高;地基对结构支撑作用的变化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一个10层框架-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体系,考虑框架与剪力墙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改变隔震层刚度及框架与剪力墙的刚度比,分析隔震层对地震波的滤波作用,以及考虑上部结构累积变形与隔震层大位移P-Δ效应,对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整体力学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隔震层刚度的增加,传递到上部结构底部的加速度频谱幅值逐渐增大.随着框架与剪力墙刚度比增大,层间剪力的分布趋于均匀.上部结构累计变形产生的附加弯矩略大于隔震层本身P-Δ效应产生的附加弯矩.  相似文献   

13.
建筑群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一系列土-结构系统的三维模型,研究了地震动激励方向及频谱成分、土层剪切波速及阻尼比、基础形式及埋深、上部结构楼层数等对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SSSI)规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于结构物排列方向的地震动激励下,SSSI效应几乎为零;SSSI效应的大小与地震波频谱成分密切相关;剪切波速小、阻尼小、基础埋深浅,则SSSI效应明显;两边结构与目标结构的楼层数相同时,SSSI效应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动态变形的GPS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利用GPS技术测量高层建筑变形的原理及试验模拟与监测过程;重点阐述了GPS动态特征模拟数学模型及不同外界环境条件下试验数据的采集及分析过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阐明了GPS技术在高层建筑动态变形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指出了将GPS技术和自动分析及控制技术结合后在工程测量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由横向密加筋板组成的散货船舷侧板承担着较大的面内剪切载荷,而散货船共同结构规范中加筋弯曲刚度设计考虑的是舷外水压力,并没有考虑剪切载荷的问题,研究在剪切载荷作用下横向密加筋板的加筋弯曲刚度门槛值.通过改变加筋的高度,可以改变加筋弯曲刚度,从而使加筋板的剪切屈曲强度和极限强度也随之变化.根据加筋板的纯剪切弹性屈曲强度和极限强度等于材料的剪切屈服极限,找出2种加筋弯曲刚度的门槛值,并把这2种加筋弯曲刚度值与AASHTO规范所得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由剪切极限强度分析来确定横向密加筋板的无量纲加筋弯曲刚度门槛值.  相似文献   

16.
在大气边界层风洞中开展了在0.5 H和0.85 H高度设置洞口的高层建筑刚性模型测力试验,获得不同洞口尺寸、高度、位置以及数量时的高层建筑风致基底反力.从基底弯矩系数和基底一阶广义气动力谱研究了不同洞口设置对高层建筑风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顺风向开洞能有效地降低顺风向基底平均弯矩,并且上部开洞效果优于下部开洞,开洞率越大效果越明显;横向基底平均弯矩比较小,大开洞提高基底横向平均弯矩,小开洞则相反;开洞对横风向与顺风向的基底脉动弯矩都有较大影响.2)不管是大开洞还是小开洞,在折算频率约为0.12位置处,均出现了与旋涡脱落频率相近的窄带峰值,且不同工况下,低频段的功率谱值差异略大于高频段.  相似文献   

17.
陈永科 《科技信息》2009,(33):I0272-I0272,I0314
现代的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地下室,而地下室的板、墙、梁、柱等构件的尺寸均较大,其混凝土的整体浇筑方量都比较大,往往因材料、工艺、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底板及外墙产生裂缝,当裂缝的宽度超过规定的限值时,会影响建筑物和构件的适用性和耐久性,不仅会增加维护费用,而且会缩短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本文的笔者结合南安市水头星鞍桥片区一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分析阐述了地下室混凝土裂缝的原因以及预防控制地下室砼裂缝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层建筑当中的新兴结构体系——错列剪力墙结构。为分析错列剪力墙结构和传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别设计制作了两个错列剪力墙结构和传统框架结构的实物模型;利用小型振动台对这些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实验;得出了错列剪力墙结构和传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反应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各级地震波作用下,错列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响应均比传统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小,说明了错列剪力墙结构相对于框架结构具有更加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FAST (Fabric Assurance by Simple Testing) with those of the KES - F (Kawabata Evaluation Systems for Fabrics) for a range of nineteen light weight wool and wool blend fabrics in terms of the low - stress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ending, shear, and tensile deform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ver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for extensibility and shear rigidity obtained from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two system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lues of bending rigidity obtained from the two systems is only moderate. Furthermore, for the fabrics tested in this study, the values of bending rigidity, shear rigidity, and extensibility measured using the KES - F instrument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measured using the FAST instruments. Th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is given for each pair of corresponding parame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