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可以用动词“话”、“说”、“谈”、“讲”等。例如:“话家常”、“说闲话”、“谈天”、“讲情”,这些动词都含有“讲说”的意思。在客家话中,“话”这个动词,可以用在“你话他”这句话中,就是“你对他讲”的意思;“你话给他听”,就是“你讲给他听”的意思。但是,“话”这个动词,除有“讲说”的意思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体育”、“运动”、“舞蹈”、“艺术”内涵的了理性分析研究表明:“运动”包含于“体育”之中,而“舞蹈”则包含于“艺术”之中;“运动”与“舞蹈”内涵之间相互交叉,互相影响,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现代信息论思想与我国古人老子、王弼关于“象”、“言”、“意”关系之论述相结合,提出了“达意”与“得意”的概念。“达意”是就非原母语译的释而言的,其前提是译对原评议的理解;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将原翻译,而是要让译的读领会原作所传达的信息,即“得意”。所以“达意”是对译的要求,而“得意”则是对译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文中的“气”与日文中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许多微妙的差异。从二者的比较中,可以窥见中日文化的异同。本文着重从构词、语法等方面对“气”和“”进行探讨、比较。  相似文献   

5.
“给”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的义位较多,其“给予”义是“给”字最基本的意义,也是最早产生的义位。通过对清代有代表性文本《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的搜索,对表示“给予”和“使役”义的句型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使役”义的“给”是由表“给予”义的“给”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从经济角度对世界格局谈一点见解:“极”与“圈”。“极”就是指多极化的极,“圈”就是指经济圈的圈。目前,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虽然还很难预料未来多极格局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但至少在经济方面,美国、西欧、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20万亿美元当中大约分别占“5、5、3”万亿美元,它们可以说是三个“极”。  相似文献   

8.
“小康”一个具有历史属性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它反映的是一种衣食无忧、安康和乐的小农生活理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里,它与工业化进程中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小康”则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的要求,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什么又叫“安康”?是不是眼下叫得很时髦的“小康”就是“安康”呢?我们所追求的“安康”目标又是什么呢?“小康”生活是人人都梦寐以求的,从…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医学上的“证”,“症”的概念进行了简要阐述,并说明“证”、“症”之间的关系,及在中西医结合上两者相溶为一体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眺”“肭”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胱”“肭”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的两个专用名词,它们的含义在发展过程中有两次演变,前后经历过对日食的描述、对月相的描述和作为计算日月运动不均匀性时的修正值这三个阶段.词义的变迁,包含了古人对天象理解的过程,从汉朝的“日月乱行”,到唐朝僧一行《大衍历》里将其作为“理数然也”,是概念上由“变”至“常”的一次比较特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中国威胁”(Chinathreat),在美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所谓“中国威胁论”,则是在冷战结束、中国成为美国国内保守派眼中的“战略竞争者”后才正式出炉。后冷战时代,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先后经历五次高潮,虽然每次内容各有差异,但对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显而易见。“中国威胁”的雏形所谓“中国威胁”,最初主要是美国社会对华人的“不信任”和“恐惧”。19世纪中叶,大批华工和移民来到美国。由于踏实能干、工资要求低,华人受到雇主的欢迎,但却对当地人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此外,由于语言、生活习俗等差异也使双方误解不断,部分…  相似文献   

12.
“信达雅”三要素中 ,对“信”与“雅”的讨论最多 ,但实际上 ,人们对“达”也存在一定的误解。本文主要探讨“达”的真正含义以及其与“达旨”“信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日语中常常被称为“拟声词”、“拟态词”,即“才ノマトベ(onomatope)”是极其丰富的一门语言,日语文章及会话中大量使用。学界从各个领域对“才ノマトベ”进行研究,但对在“拟态词”的下级分类中出现的“感觉拟情词(gijyougo)”和“感情拟情词(gijyougo)”为中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むかむか”作为具体实例,通过对“拟声拟态词词典”、日语语言文字数据库及日本明治以后的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部分例句的使用实态的分析,记述了单一的“才ノマトベ”是如何实现其范畴间的转换和意义上的扩展。  相似文献   

14.
“姐”“祖”同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方言、相关民族语言材料的研究,辅之以人类学、文字学的观察发现,在姬周语(汉语雅言的前身)和古羌语分离之前的原始祖语中已经诞生了“蛆”的前身“且”,“姐”和“祖”同源。这为“姐”后来在汉语中逐渐代替了“姊”的语言地位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现行古汉语语法著作一般都视“而后”“而况”“而且”“然而”为表示承接、递进、转折关系的合成连词,视“而已”为表示限止语气的合成语气词,视“既而”“俄而”为表示短暂时间的合成副词.我们认为,这是以泛时观采认识这些语法现象的.汉语的双音合成词一般  相似文献   

16.
从文献学角度来看,以前各家对“话本”的含义的界定——“故事底本”或者“故事”,都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这种理解忽视了其含义的历时发展——“话本”之含义在历时的发展中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话本”早期作“话”,从唐代到明清文献中的“话”、“话本”、“话文”的用例来看,“话本”、“话文”均为偏正结构,其含义均指“故事”,并无“故事底本”之义,“本”指“(故事)本末”,“文”指故事内容。指“故事底本”的“话本”是现代才发展出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的提出 ,引发了人们对“法治”建设中的“德治”与历史上的“人治”、“礼治”关系的思考。本文将从当今“德治”与古代“礼治”二者的区别来阐释“以德治国”并非是提倡“人治” ,而是“法治”建设中一项富有弹性 ,但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治国政策  相似文献   

18.
“()”、“()”、“()”是在象形符号“()”上附加指事符号“一”、“二”、“三”构成的指事字,就是甲骨文“()(继)”。  相似文献   

19.
“数字地球”对邢台市予以了空前的挑战,也为邢台跳出“经济夹缝”区予以了难得的机遇。抢抓机遇,推出虚拟的“数字邢台”,将对我市招商引资、环境保护、防汛防洪、工业和商服业选址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说“襁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襁褓在我国古代民间和宫廷都曾得到广泛应用,至今仍是我国许多民族生育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襁褓作为历史悠久的育儿民俗用品,既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又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襁褓”不仅在古代汉语文献中多有记载,而且在古汉字中也有所反映。通过对“襁”、“繦”、“强”、“保”、“葆”、“緥”、“褓”、“子”等字词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襁褓”的演进过程及相关习俗,还可以澄清对“襁褓”相关问题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