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绍文 《科技信息》2007,(30):249-249,251
《管子》是春秋时期法家的代表性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本文试图从需要的角度出发,探寻其中以"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为主要特征的思想观点,着重阐释其在现实生活尤其是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探索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管子>是春秋时期法家的代表性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本文试图从需要的角度出发,探寻其中以"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为主要特征的思想观点,着重阐释其在现实生活尤其是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探索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规律之二:农稳粮足天下定是历代王朝鼎盛的共同特征 “春秋第一霸主”的齐国:齐桓管仲“置金”奖农。 公元前685年,管仲改革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在改革中,他十分重视发展农业,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把民之贫富作为估价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所谓“观民之有余及不足,而存亡之国可知也”。为此,他制定了一套奖励农业的措施:凡“民之能明于农事者”、“民之能繁育六畜者”、“民之能医民之疾病者”、“民之知时者(知某年有灾谷不登,某年无灾谷可丰)”、“民之通蚕桑,使蚕不疾病者”,分  相似文献   

4.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5.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住宅也可称宫。如《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赵岐注:“巨室,大宫也。”《吕氏  相似文献   

6.
跪·拜·折腰     
“跪”、“拜”、“折腰”都是古代常见的礼节。跪“跪”是古代下对上表示尊敬的一种常见的礼节。然而要注意这样的情形: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体松形驰。若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踵,就是跪了。上身挺直时,身体看去比坐着长了一些,所以叫长跪。至于《鸿门宴》中的“项王按剑而跽”的  相似文献   

7.
跪·拜·折腰     
“跪”、“拜”、“折腰”都是古代常见的礼节。跪“跪”是古代下对上表示尊敬的一种常见的礼节。然而要注意这样的情形: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体松形弛。若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踵,就是跪  相似文献   

8.
释     
铜器中有铭识作 者,宋人释“子孙”,共妄不足辩。近时罗振玉释“子龟”,郭沫若释“天 ”,孙海波释“大龟”罗氏无说。郭说曰: 天 即轩辕也。周语“我姬姓出自天 ”,犹言出自黄 帝。十二岁之态于即十二次之天龟,近年据余致知实 当于十二宫之狮子座轩辕。由姓氏演为星名者,与商 星同。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三一献侯鼎孙说曰: 上作 ,当是天或大字.下实龟形,且已壶底饰文及泉 屋清赏所载蛙形虺龙文盘之饰文二龟形,与此并合。 果族徽也,当释“大龟 ”,地志有大龟谷可证也。古文声系 自序。案说文“龟,大鳖也”,欲知郭说信否,当一详审此文下半所象…  相似文献   

9.
《管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一部著名的子书。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各个领域。笔者不揣浅陋,试对《管子》中的为政思想作一宏观探讨。一、农业与商业春秋诸子中、都强调了农业在立国中的地位。从《管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其浓厚的重农思想。在开篇《牧民》中,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凛。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统治者必须注重发展农业,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多生产粮食,才能富国安邦。同时,粮食生产与霸王事业是密切相…  相似文献   

10.
商《说文》:“商,从外知内也。”《广雅·释诂(一)》:“商,度也。”《广韵》、《集韵》亦曾将“商”释为“度”。这说明“商”字可以训揣测、臆度。“商”字这一义蕴由来已久,例如:《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尔。”伪孔传曰:“众人其有得佚马牛、逃臣妾,敬逐复之,我则商度汝功,赐与汝。”《汉书·赵充国传》:“勤劳而至,虏必  相似文献   

11.
“车”的发明,中国文化典籍记载错杂。《管子》曰:“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园曲直皆中规矩。”《吕氏春秋》曰:“奚仲作车。”《山海经》曰:“吉光始以木为车。”《说文》曰:“车,夏后氏奚仲所造。”《汉书》曰:“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释名》曰:“知者创物,巧者述立,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后人多数承认的造车者,是奚仲与黄帝。因为奚仲是黄帝的后代,故追到老根儿,还是黄帝。车,发明制造出来了,谁坐呢?墨子很天真,他认为“圣王作为舟车”,乃“便民之事”,“是以民乐而利之”。以车代步,君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大臣死后都有“谥”。谥号没有明文规定哪种最高,从《史记·谥法解》来看,“文正”最美。《谥法解》关于“文”、“正”这两个字的定义为:“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相似文献   

13.
成语“一丘之貉”的由来可追溯到《汉书·杨恽传》,说的是西汉宣帝时,有个名叫杨恽的人,因说了“古代的帝王和今日的帝王就像是生长在一个土丘上的貉一样”而惨遭杀害。而《狐非狐歌》是一曲揭露北朝最高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民歌,歌词曰:“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啮断索。”说明人们对貉实无好感。人们为什么用貉来比喻坏人?有谁见过“貉”,了解“貉”呢?  相似文献   

14.
影射     
王婆哈哈笑道:“我又不是你影射的,缘何陪着你吃茶!”影射义为暗指。姚灵犀引述《湘舟漫录》“仲实问风流二字究作何解?予曰:此君子无入而不得之象也,被有文无行人影射坏了。”说的是本是好词儿的风流却被“影射”成了贬词儿。究其是实是因为影射的暗指,暗指风流为淫荡。暗指,造成了由褒而贬的转化。也导致了“影射”的迷惑。影射,源自“射影”。陆佃《埠雅》“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言无形。而蜮性阴害,射人之影,则莫可究矣。”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引《五行传》云:“南越淫女之气生蜮,蜮,犹言惑也。字说曰:蜮不得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正项级数的子级数得出比值型判别法的一种推广形式。例1由级数场华下奈二2‘一几收敛及正项级数的性质(见〔1〕2555题)知级数=习2(一‘)”一“ n=11 1 11二二 一十二下 ,二 ,,· 艺‘2艺啥2。(l) U习曰收敛,但由于1 imUn 1n~卜O〕“ 1二一<1:增黑·(‘一粉)=一万·(‘=2>1 U.二1\ 声..‘,一—J=co Un/而无法应用达朗贝尔判别法及拉贝判别法(见〔2〕)这些比值型的判别法判别级数(1)的敛散性. 比值型判别法对于形如(1)的这类级数失效的这一缺陷是由于这类判别法仅局限于考察级数的前后项之比旦竺竺而引起的。通过下面的推广我…  相似文献   

16.
小易 《科技智囊》2009,(6):69-69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秉,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秉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秉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相似文献   

17.
“仓廪实而知礼仪。”初步摆脱了物质贫困的中国社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精神生活的“贫困”了。千百年来曾经给人们带来无穷诗意和价值满足的春节在物质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里已经严重衰败,变得无聊、乏味;而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春节依然红火热闹。同样是中国人,城乡之间对于春节的认同差别如此之大,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例如,农民生活方式比较传统,春节习俗与农村生活方式比较一致。再者,农民生活水平不高,春节的美食、新衣仍然具有比较突出的节日象征意义。但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城乡春节之所以冷热迥异,其主要原因不能不归咎于城市所接受的所谓“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对传统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这里只谈近100年来激进知识分子奉行的科学至上主义对春节习俗的侵蚀和毒害。  相似文献   

18.
何以称物曰“东西”?称物为“东西”究竟起于何时?对此,清人考之者甚众,近人也时有论及,但所说多大同而小异。现有辞书皆采清人翟灏之说。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先录翟说于下: 《通俗编》卷二六:“《兔园册》:明思陵(崇祯)谓词臣曰:‘今市肆交易,止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辅臣周延儒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求水火,无弗与者,此不待交易,故惟言东西。’思陵善之。〔翟〕按:此特一时捷给之对,未见确凿。  相似文献   

19.
0.1 “无”是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极为频繁的一个否定的动词,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对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与动同“有”相对。《大广益会玉篇》;“无,不有也。?“不有”即“没有”。《广韵》虞韵:“无,有无也。”将“无”与反义词“有”並列来显现“无”的意义。古书中将“无”与“有”作为一对反义动词而相对使用的情况更是常见。如:《老子道德经》上篇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卫灵公》:“子曰:‘真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至清列淇《助字辨路》仍把“无”释作“有之反也。”(见卷一“无”字条)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通讯》1994年第3期上《“这个”病句早该修改了》一文,议及《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个句子:……因谗之曰:“王俊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个出,平促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该文判定引句为“病句”的第一个理由是:“双引号内的两句话是上官大夫在楚怀王面前‘谗’屈平的内容。如果是上官大夫直接引屈平的话来低毁屈平,那么,‘以为’就多余。如果是上官大夫转述屈平的话的大意,那么,‘曰’就多余。很明显这句犯了杂揉的语病,‘曰’与‘以为’,两者只能选其一,以选‘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