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齐齐哈尔劳动湖淤泥、城市锅炉炉渣、废玻璃为主要原料制备多孔建筑板材.通过烧结坯体的玻璃相数量、坯体颜色和强度分析,确定最佳烧结温度为1150℃.在保证最佳温度前提下,改变原料各组分配比,通过测量和分析陶瓷坯体的密度、气孔率和吸水率曲线,得到最佳原料配比为淤泥30%、炉灰渣40%、玻璃30%.以本地秸秆为造孔剂,通过改变秸秆用量、粒度、造孔剂加入方式对坯体密度和气孔率的影响规律,确定秸秆加入工艺为以ZnCl_2浸泡过的秸秆为造孔剂,秸秆细度20~35目为宜,添加量在5%~12.5%为佳.  相似文献   

2.
利用微米级的硅酸盐水泥和石英颗粒在室温环境下制备出一种应用于水处理的新型无机微滤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孔径分析、阿基米德法实验等考察了膜制备过程中成型压力对膜的微观结构、孔径和孔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成型压力从2 MPa上升到8 MPa,膜的孔隙率从40.1%下降到24.7%,平均孔径由8.8μm下降到2.6μm。对膜成孔机理的考察发现,膜的孔径具有双峰分布的特点:小孔径的1号峰和大孔径的2号峰,且二者的成孔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3.
磷酸和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磷酸活化油菜秸秆热解法制备生物炭,并考查磷酸浓度、热解温度对生物炭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升高热解温度,所得生物炭中脂肪碳减少,芳香性物质增加,灰分质量分数下降,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外表面积、中孔孔容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加大磷酸浓度,生物炭微孔面积、微孔孔容和平均孔径减小,微孔数量减少,所得生物炭平均孔径均大于2 nm,为介孔材料.  相似文献   

4.
王启予 《河南科技》2023,(2):97-102
【目的】通过对风城地区油砂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研究,为油砂矿的勘探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新疆风城地区油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油砂岩石薄片观察,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及黏土矿物成分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油砂储层发育特征进行分析。采用高压压汞(MIP)、低温液氮吸附法(LTN2A)等测试手段对风城油砂孔隙结构开展具体研究。【结果】新疆风城油砂储层具有中—高孔隙度,中—高渗透性的特点,平均含油率为10.5%。油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剩余粒间孔,溶蚀孔。通过联合液氮-压汞法表征,得出油砂的孔容主要分布于孔径10~100μm,阶段孔比表面积主要集中分布于微孔、过渡孔以及10~100μm超大孔中。【结论】新疆风城油砂储层物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开发潜能,后期可结合其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选择适合的开采手段。  相似文献   

5.
利用两步合成法,以新疆南疆棉花秸秆为原料,单一KOH、复合KOH/Na OH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通过正交试验确立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研究碱炭比、碳化温度、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最大碘吸附值达到1 836mg/g。采用低温氮气吸附、BET、Langmuir理论对其孔结构进行了表征,BET比面积分别达到1 686m2/g,2 417m2/g;孔隙主要分布在微孔,平均孔径为1.752nm,1.855nm。同时采用SEM和FT-IR对KOH、KOH/Na OH活化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官能团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它们结构相似,但KOH/Na OH活性炭出现更多的微孔和一定量的大孔。  相似文献   

6.
选择了3种不同的活性炭作为载体制备Lewis酸/活性炭催化剂.用于吡啶气固催化氯化制备2,3,5,6-四氯吡啶.采用元素分析、酸碱分析、物理吸附、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系统地研究了活性炭的化学组成、表面性质、孔结构对合成2,3,5,6-四氯吡啶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活性组分CuCl2的负载量,吡啶催化氯化的活性增加.活性炭上丰富的含氧基团,发达的中孔有利于活性组分的分散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增加活性炭的中孔孔径以及提高酸性基团的含量有利于提高2,3,5,6-四氯吡啶的选择性.在活性炭HN-Y14制备的催化剂作用下,2,3,5,6-四氯吡啶的收率66.2%,多氯吡啶的总收率达到95.8%.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空间光调制器(Spatial Light Modulator,SLM)的衍射场分布,应用标量衍射理论分析了空间光调制器的傍轴衍射.将复杂孔径视为若干个矩孔的叠加,基于矩孔的菲涅尔衍射可以逐点计算复杂孔径的衍射场.建立了空间光调制器衍射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数值仿真了空间光调制器的衍射,输出了仿真衍射图样,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8.
Fe(Ⅲ)掺杂介孔TiO2的溶剂热法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溶剂热法,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十八烷胺为模板剂合成了Fe(Ⅲ)掺杂介孔TiO2材料.利用XRD,TEM,氮气吸附,热重-差热,红外,UV-Vis 漫反射,XPS 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热学性能及吸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Fe(Ⅲ)掺杂介孔TiO2材料的蠕虫孔道结构实际上是由TiO2纳米晶排列而成.通过降解甲基橙水溶液来考察Fe(Ⅲ)掺杂介孔TiO2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Fe(Ⅲ)掺杂介孔TiO2的光催化明显优于未掺杂样品,其原因在于掺杂的微量金属离子能够捕获光生电子,有效地阻止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提高了光催化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塔径D_r=0.047m.塔高H_T=2.00 m的多段气液并流鼓泡塔内,于空气-自来水系统中考察了表观气速U_g=0.020~0.164m/s,表观液速u_L=0.010~0.050 m/s,多孔隔板孔径d_0=0.002、0.004、0.008 m及其开孔率(?)=5.61%、11.1%、23.4%和段数N=1、2、4、8对气含率、液相体积传质系数和液相返混系数的影响,并得到各自的经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波加热离子交换方法改性天然沸石以增加其介孔容量,同时以传统回流加热离子交换方法制备的改性沸石作为对照,用非定域密度函数理论(NLDFT)和氮气在柱状、孔状硅介质上的吸附模型为依据,计算不同加热方法改性沸石的孔径分布曲线。结果表明,所选择模型和实际测得的样品等温线有很高的拟合程度。与传统BJH方法相比,NLDFT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孔径分布信息。相对于未改性沸石,微波加热改性天然沸石的介孔直径增加3~5 nm,而常规回流加热只增加直径在3 nm以下的介孔。这主要是由于沸石颗粒在回流加热过程中相互剧烈摩擦,导致沸石的结构受到破坏,沸石由层片状变为粉末状,而微波加热改性后的天然沸石仍保持原来的层片状。微波加热法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天然沸石介孔容量增加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