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5%的目标。10月20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2014年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开幕演讲中表示,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收效明显,"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刘琦介绍,为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环境污染,中国提出将从三个方面加快推动能源消费和生产革命:一是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化石能源消费;二是制定了单位GDP能耗年度降低目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快能源转型,实现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的转变,提出到2020年,非化  相似文献   

2.
煤、石油、天然气被称为高污染能源。太阳能、水力、风力和地热等被称为清洁能源。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和消耗数量越来越大。人类面临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短缺,以及在不久的将来化石能源资源枯竭的困境。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迫在眉睫。水力、风力和地热的开发利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能量密度很低,开发利用的技术成本居高不下。水电项目开发对江河自由通航的不利影响,对于鱼类洄游,以及对人文景观、文物古迹造成的永久性破坏,有目共睹。尽管由于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的影响,人们对核能开发利用颇多质疑和诟病,但是与其他许多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相比,核能开发利用并非是危险性最高的项目。根据开发成本和对于环境的影响的评估,核能依然是最现实、最有可能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资源。积极、稳妥、适当地开发利用核能,是人类走出化石能源资源短缺困境,应对即将到来的化石能源资源枯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能源的巨大需求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类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压力。传统的能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正日趋枯竭,而且化石燃料燃烧后排放的废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甚至加速了气候变化,因此寻找新的替代能源迫在眉睫。早在19世纪法国科幻小说鼻祖凡尔纳的小说中,预想家们就预言,有朝一日社会将通过以氢为基础的能源而被彻底改造。这种重量很轻的气体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氢能作为最洁净、高效的新能源,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各国都加快了对“氢能”的研究,一种以氢能源为基础的“氢经济”开始展露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4.
太阳赐予的礼物——生物质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喆 《科技智囊》2006,(10):8-16,18-22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从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到伐薪烧炭、耕耘养殖,再到机械化大生产以及信息和知识生产,传统的生物质能源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并迎来了灿烂的农业文明。进入工业社会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支撑了空前辉煌的工业文明。但是由于近百年的强度开采与过度消费,使得这些非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已渐趋枯竭,而且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忧虑。就在21世纪人类实现能源结构历史性转型的关键时刻,生物质能这种人类利用最早、最广泛、最直接,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的能源再一次汇聚了人们关注的目光,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熠熠生辉的未来之星。本文将引领读者探究生物质能的世界,认知生物质能,了解其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光伏产业将超过核电 据了解,目前人类生产、生活所消耗的能源有70%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但是,化石能源一方面存在总量极限,根据世界上通行的能源预测,全球石油将在40年时间内枯竭,天然气将在60年内用光,煤炭将在220年内结束,人类发展时间受到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在世界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化石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又给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大量开发利用存在的技术瓶颈和减排二氧化碳的效果,认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正处在持续增长期,未来40年内可再生能源不可能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化石能源仍将是我国能源的主体,提出减排二氧化碳、发展低碳经济,要首先重视节约使用化石能源。归纳了我国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节约使用化石能源的对策,一是确定比较合理的GDP增长速度,建立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二是建立化石能源加工利用过程全寿命周期能效及二氧化碳排放的评价方法,通过不断优化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三是从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状况出发,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低碳现代化生活消费模式;四是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行政手段鼓励和强制节能;五是加强节约使用化石能源的技术、材料、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六是加大资金投入,实现化石能源的优化利用和节约使用。  相似文献   

7.
卢海 《广东科技》2003,(6):29-29
包括煤炭、石油在内的化石能源是否会被耗尽的问题,人类已争论了相当漫长的时间。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科学家就言语谆谆地呼喊,化石能源只够使用30年;到了60年代,又一批科学家奋起疾呼,称再过30年化石能源必然耗尽。可是一个又一个30年过去了,化石能源“耗尽”的年限非但没有变短,反而在加长。是科学家们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吗?是化石能源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又“猛长”出来了吗?都不是,主要原因是,我  相似文献   

8.
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战略目标,在考虑经济增长目标前提下,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基于中国1995—2019年的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计算各种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针对"碳达峰"行动对2020—2029年各能源的增长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以及综合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3.96%、20.70%、18.11%、19.55%、27.68%;化石能源对非化石能源的替代性较差,煤炭和石油的技术进步明显比非化石能源慢;经济增速稳定的情况下,到2029年能源消费结构比例为0.48∶0.17∶0.11∶0.24。  相似文献   

9.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一带一路"国家覆盖欧亚大陆的世界能源经济核心地带,连接着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市场,在实现全球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经济地理格局及空间特征分析,对于助推沿线国家实现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地理、能源消费、能源进出口、能源获取等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区域能源生产消费强度不均衡,能源生产—消费格局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及合作互补性;在能源消费结构上以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为主,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集中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背景下,应该持续加强能源公平性等方面研究和政策制定,进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区域发电成本最优、区域碳排放最优以及综合效益最优为目标,结合区域能源优化中涉及的经济效率、碳排放以及输电约束等问题,构建了含清洁能源的跨区域发电计划优化模型.利用GAM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区域间的发电成本和环境成本;对比清洁能源参与、不参与区域能源优化的结果可知:清洁能源在优化中的贡献度明显高于化石能源;区域间碳排放价格的差异将影响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所实现的能源置换效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碳汇法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法,以安徽省为例计算能源足迹;将非化石能源消费也纳入能源足迹的计算中,以便更准确测度能源足迹;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分解法分析能源足迹的影响因素,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探索非化石能源足迹对能源足迹总量变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碳汇法相比,NPP法考虑区域综合碳吸收能力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更准确;基于NPP法计算含非化石能源的能源足迹,2009—2016年安徽省能源足迹累计增长511.25×104 hm2,年均增长率为5.02%;能源强度在抑制能源足迹增长因素中占94.35%,贡献度为-1.57;经济发展在促进能源足迹增长的因素中占95.95%,贡献度为2.55;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正效应大于以能源强度为主的负效应,两者比值为1.74∶1.00;非化石能源足迹、煤炭足迹的贡献度与总量变化率分别呈-0.54负相关和0.44正相关。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相似文献   

12.
<正>问题的提出20世纪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人类在这100年中年能源供应量增长了10倍,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在现有技术下,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给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使人类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世界》2015,(2):1
<正>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从历史发展看,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伴随着能源利用技术的革命。农业经济时代,薪柴等生物质能是人们使用的主要能源。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煤炭逐渐取代薪柴等生物质能,能源开始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9世纪到20世纪初,内燃机、电力两项革命性技术的诞生促使化石能源的需求量开始飞速上升。到21世纪初,石油、煤炭、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14.
 据统计2010年世界探明化石能源储量天然气占21.1%,煤炭占54.78%,石油占24.12%,而同年的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为天然气占27.37%,煤炭占34.05%,石油占35.58%(2011年世界能源统计报告).可见煤炭的储采比远大于石油,将成为未来化石能源的主力.而我国化石能源探明储量比例约为煤96.14%,石油1.78%,天然气2.08%,而从消费角度看,近年来虽然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一半,而煤炭仍能占国内一次能源的70%左右.煤炭作为中国的主导化石能源是难以改变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世界》2015,(3):1
<正>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生产和利用方式转变的重大任务,为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发展目标。电力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水电、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开发,有效增加非化石能源供应,对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左右,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核电和随机性、间歇性的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对电力系统的调峰和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16.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加速我国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为促进全社会的协同行动,需要一个未来低碳能源系统的清晰、完整图景来提供前瞻性引导。而目前,未来低碳能源系统的形态、特征以及敏感性因素尚研究不足。该文发展了一套能源-物质流耦合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建立了2050年低碳能源系统的计量基础,描绘了其整体能源流向和二氧化碳排放源、汇的关系,并分析了其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和效率一旦发生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低碳能源系统可能将呈现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和发电结构以及高比例终端电力占比等基本形态,并可能具有电力部门负排放、工业部门排放最大等基本碳排放特征。该系统的碳排放总量对工业部门的电力占比和化石能源发电的效率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风电占比提高、更多煤电安装碳捕获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 CCS)及化石能源发电的余热利用等。为此,该文建议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的终端直接利用,加速电力部门低碳进程,加强探索难减排部门的低碳路径和非化石非电利用,以及大力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来保障多能互补。  相似文献   

17.
世界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以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化石能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事实上,这些燃料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和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公害,比原来估计的要严重得多。因此,改变能源结构,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新世纪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化石能源发展由低效走向高效,由高碳走向低碳。能源替代将是长期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和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过渡。天然气以其常规和非常规巨大资源和高储采比成为低碳化石能源发展的重要阶段,并将成为第一能源。利用化石能源中相对低碳的天然气已引起世界范围的热议和重视,天然气将成为走向能源低碳化的桥梁。天然气在中国也是“新”能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上半叶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化石能源开始耗竭,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日趋严重,自21世纪开始,全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系统过渡的进程已经启步,我国也应把过渡到可持续能源系统作为能源发展的目标,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仵平 《科技信息》2010,(35):262-262
目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共同的选择,成为一种国际大趋势。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的大幅度增加,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加剧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担忧,也加深了对能源转型的渴望及新型能源体系的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