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10km的陨石从天而降,飞快地撞击地球,引起了巨大的海啸和全球大火。大地被淹没,森林被烧毁,烟尘遮天蔽日终年不散,植物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动物则因得不到食物而大量灭绝。恐龙也被认为是在这场灾难中永远地告别了地球。  相似文献   

2.
海水的起源距今约45亿年前,因宇宙空间群星的凝结而诞生了地球。之后因放射性物质放出的热,使地球内部热起来。诞生后经过约10亿年后,因地球内部的高温而熔化的熔石就流出地球表面,从而开始生成了地壳。这种熔岩含有水和气体,流出的时间长达35亿年之久,积蓄起来的熔岩就是现在的海和大气的基础,这就是现在对海起源的定论。这样形成的海,其面积约3亿6000万km~2,约占地球表面的70%,平均深度3.8km,全部海水的质量据说有1.4×10~(18)t。地球的全部质量是6000×10~(18)t,地壳的质量是25×10~(18)t,海的质量是约相当于地球质量的四千分之一,即约为1.4×10~(18)t,约相当于地壳质  相似文献   

3.
在地球上,全球变化的研究将地球科学推向系统科学的高度;走出地球,全球变化的原理同样可以应用于地外星球的研究.只是缺少了生命,甚至缺少了水,地外星球的环境比地球简单得多.有了生命和水,地球才成为你我生活的乐园,可同时也给解译地球系统之谜出了难题.解剖地外星球简单的"全球变化",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星球演变的奥秘,而这方面...  相似文献   

4.
地球在遥远的过去发生过多次物种大灭绝,这种灭绝一次次地将地球生物推向绝境.科学家发现,物种灭绝并不是源于什么突发事件,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而目前地球正处在物种大灭绝周期.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阐述了地球物种大灭绝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5.
生物地球物理学的产生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永信  朱日祥 《科学通报》2011,56(17):1335-1344
地球庞大的生物群落广泛地参与了岩石圈浅层、水圈和大气圈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造过程. 认识生物圈及其与其他各圈层相互作用, 具有重要的地球系统科学意义.近年来, 随着生物地球科学的发展, 地球物理学方法和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地质微生物改造作用、地球物理场对生物的影响等研究, 从而产生了生物地球物理学这一新的分支交叉学科. 本文评述了生物地球物理学的产生和一些最新研究进展, 旨在促进生物地球科学的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6.
岩溶作用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其记录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袁道先 《科学通报》1995,40(13):1210-1210
自7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岩溶学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引入了地球系统科学;二是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岩溶.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99项目“地质、气候、水文和岩溶形成”(1990~1994年)被认为是这一趋势的里程碑.通过现场测试,已清楚地认识到了碳循环与岩溶形成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为地球上最大碳贮库的全球碳酸盐岩,其总含碳量为10~(16)t.它们曾被认为只在地质历史时期是活跃的,而在人类时间尺度上并不重要,但已有的发现清楚  相似文献   

7.
天漏了!     
“我们已经忘记了怎样做一个好客人,怎样像其他生物一样轻柔地走路。”远古时期,人类对太阳顶礼膜拜,夸父因向往太阳光芒的伟大,逐日而去。但今天,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我们,却在讨论如何躲避那含有强烈紫外线的赤裸阳光。这一切,只因地球生物的防护面纱──臭氧层遭到了人类自己的破坏臭氧:地球生物的保护神臭氧是1839年首先在实验室被发现的,每个臭氧分子(03)含有三个氧原子。随后,人们从大气中发现了臭氧分子。臭氧分子在大气中非常稀少,每1000万个大气分子中只有3个。地球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地球上空16-32公里的平流层…  相似文献   

8.
对九龙江河口区表层水中溶解态、低分子量组分和胶体态210Po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分析, 估算了3种组分的输入-迁出速率. 结果表明, 溶解态和低分子量组分210Po均表现出强烈的迁出行为, 胶体态210Po在低盐区(S<15)迁出而高盐区(S>15)输入. 3种组分210Po输入-迁出速率揭示了210Po在九龙江河口区被快速地迁出. 输入与迁出速率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各组分210Po地球化学行为的不同. 低分子量组分210Po比通常所谓的溶解态210Po更适合于表征其在河口区的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天外来客     
张守忠 《世界科学》2004,(11):16-18
两个世纪以前,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就已认识到地球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遭到一种被称做流星体的小型地外物体的撞击。这种宇宙残骸环绕太阳运行,并有自己的固定轨道。由于某些流星体的运行轨道与地球相交,因而这些宇宙残骸就不可避免地在某一时刻某个交叉点上与地球相撞。 事实上,每天都有100多吨地外物质进入我们的地球,大部分天外物质都是些细小的尘埃粒,轻轻地漂浮而下,人不知鬼不觉地落在地球上。 人们因此会认为,流星体对人  相似文献   

10.
郭正堂 《科学通报》2019,64(9):883-884
<正>可能源于科学自身的规律,地球科学的主旋律每隔二三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变革.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地球固体圈层运动规律为主攻对象的板块构造研究,导致板块理论的诞生,被认为是可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产生相提并论的自然科学重大突破,也极大地推动了矿产资源和灾害等问题的解决.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变化研究,是地球科学的另一主旋律.它主要以地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坐在屋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我的心"砰"地跳了一下,这究竟是谁呢?自从被誉为"完美行星"的 P15N号行星被发现以来,人类便陆陆续续地往该处迁徙——以追求他们心目中更美好的生活。直至昨天,最后一批地球居民都被接走了。而我这位现实主义画家,为了完成在地球上的最后一次写生"人类文明",决定再多留几天。地球上便只剩下我这个"高等动物"。那么,敲门的又是谁呢?人?不可能。我犹豫了一下,终于站起来,向门走去。AI 系统感应到我要开门的思想,门缓慢自动地打开了。进入我  相似文献   

12.
陨星送水     
说到陨星撞击,其实在我们地球的近邻--月球上有更多的证据.如果说地球早期遭遇撞击的痕迹已经因地壳运动和风化侵蚀作用而消失殆尽,那么在月球上,撞击的证据还依然保存完好.研究这些撞击证据,科学家得以了解月球的很多秘密.  相似文献   

13.
Google虚拟地球如何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 《世界科学》2006,(4):22-22
非常快捷地把整个地球显示在你的桌面,而不至于使你的计算机因为储存大量的图片而变得像蜗牛一样慢,这就是Google地球软件想做到的。像Google地球之类的球体成像软件自从发布以来,已经培养了大批忠实的用户群,通过使用这些基于web的工具,人们可以环绕地球“飞越”,任意缩放我们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整个地球的公共信息资源在被人们无限地扩充。但这些奇妙的功能又是怎样实现的呢?实现这些功能最主要的障碍是如何把这些三维图像进行转换。如果我们通过互联网(带宽假定为10M/秒)去下载分辨率为1米的整个地球的图片,大概要花费我们69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编读互动     
智慧产品,因"小"而美,未来世界,因"微"而变!21世纪,地球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枯竭、能源成本不断攀升等危机的重重"挑战"。微纳制造妙手回春,正一一抚平这些地球的"创伤",还我们一个更高科技、更省能节力,更品质优良的"微型化"的新世界。微纳制造业自其诞生之初,一直被人们认为在解决地球危机中大有用武之地。微纳制造业也是一个资金、资源、知识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如今,微型卫星、微纳米材料、微机电系统、佩载式医疗等  相似文献   

15.
一位研究地球构造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理论:整个地球一度被深达30英里的熔岩海洋所覆盖。 1981年5月26日,加州理工学院的Don L.Anderson在巴尔的摩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议上,概略地介绍了这个理论,它被说成是一种完全背离公认的地球早期历史观的理论。该联合会的春季年会于5月25日在会议中心开幕,数百名科学家济济一堂,议题广泛——从对伊利诺斯州一个1英里深的洞所作的一些研究到太空  相似文献   

16.
据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们报道,地球内部的下地幔区可能是固体电解质,而不是如通常设想的电子导体。物理化学家R.M.O'Keeffe和J.O.Bovin研究了三氟镁钠(NaMgF_3)——一种与硅酸镁(MgSiO_3)等电子的氟化物,它被认为是地球下地幔的主要组份。该区域范围在离地球中心3,500~5,700公里之间,构成了行星的本体。  相似文献   

17.
人类当然有理由特别关心自己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已被现代科技揭示得几乎一览无遗之后.人们的关心自然廷伸到了地球的内部,尽管各种教科书上明明白白地交代了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但各种有关地珠结构的疑问仍然不断地冒出来:其中有一种声音特别逼人:地球内部到底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相似文献   

18.
中生代被称为恐龙时代.不过,在恐龙繁盛的同时,地球上还生存着一群更为顽强的生物.这是一个更为繁荣而庞大的类群,它们不仅见证了恐龙的兴衰和灭亡,而且见证了我们人类的生存轨迹.它们,就是已经存地球上生存了近4亿年的昆虫.人类自然无法观察它们4亿年的漫长演化历程,然而化石却是记录地球生命演化历史最直观的物证.亿万年后的今天,那些保存为化石的中生代古生物早已定格为一幅幅永恒而生动的画面.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报告中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在我国一批地球科学领域专家的建议下,"中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议程.深部地下生物圈是地球深部圈层的一部分,也是实现"深地"科技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正在组织一批大陆科学深钻研究,其中就包括深地生物圈的探测和研究.另一方面,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水圈微生物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科技部将微生物组计划列入日程.国际上,2016年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启动.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相似文献   

20.
血液之谜     
红血球充当"运输员" 我们的体内布满了无数条血管,总长达10万km,如果把这些血管首尾相连,能够绕地球2.5圈.而在这些血管里一刻不停地流动着血液,血液占了一个人体重的1/13.人体的血液中,血浆占55%,还有45%是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也被称为"红血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