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来,新闻媒体中频频出现一些与北极有关的事件,如俄罗斯将一面钛金属国旗插在北极点下4000多米洋底、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北极海冰融化、北极油气资源开采、北极航线开通、国际极地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实际上说明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拉近了世界各国与北极的距离,引发了北极地缘政治的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2.
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大洋水循环和气候演化同北极水域的水文地质和大气圈作用过程有关。对格陵兰岛冰心的最新研究表明,在最近的一个问冰期,仅仅由于格陵兰岛范围内冰的融化,就使洋而升高了6米。鉴于北极地质调查对于了解新生代时期地球大洋史和气候史的重要意义,现已制定了国际北极科学钻探计划(NADP)。俄罗斯、挪威、丹麦、英国、荷兰、德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将联合研究两个主要问题:北极水域岩石圈的演化和新生代古环境演化。北极水域的岩石圈化研究表明,大约在1亿年前,由于北极微板块发生位移,北美板块在白垩…  相似文献   

3.
<正>白鲸主要生活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也会栖息于俄罗斯的北部和东部海域。它们个儿较大,身长4~6米,体重可达2000~4000千克。长大了的雄白鲸,胖胖的个儿,白白的皮肤,圆圆的额部高高凸起,头的两边各长着一个大大的"瘤子",八字形的嘴巴,一对小眼睛很有神,身体两边的一对鳍状肢好像划船的桨。从正面看去,白鲸就像一个老寿星。  相似文献   

4.
正2013~2014年冬季,美国遭遇强大北极冷空气,大部分地区出现罕见酷寒天气,多地遭遇20年来创纪录低温,全美交通陷入严重混乱,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一些城市几乎陷入瘫痪……不仅是美国,俄罗斯、蒙古、中国、日本等多国的一些地区也都陷入严寒之中。"前所未见"的寒潮似乎给人  相似文献   

5.
暗战北极圈     
北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刺骨的寒冷,这片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地区大部分被北冰洋占据,海面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对于生命而言,北极是一片很难被征服的禁区,但就是在这片禁区中,美俄两国展开了一场暗战,而且这场暗战有愈演愈烈之势。举足轻重的北极为什么俄罗斯会为了北极特意建立一个战略司令部?这与北极巨大的经济、军事及政治价值是分不开的。从经济角度看,看似荒凉的北极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据估计,在海底的地层深处储藏着全球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此外还有铁矿石、煤炭等矿产资源。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圈内冰盖融  相似文献   

6.
这是白色雾虹悬挂在北极天空的迷人时刻。最近萨姆·多比森在前往北极探险期间,发现这种名叫雾虹的罕见现象。他们的破冰船在北极寒冷刺骨的水里航行时.萨姆看到这条弓形彩虹,然而令他吃惊的是,它竟是纯白色。看到这些,他迅速拿出相机,在低温环境拍下这一与众不同的景象。51岁的萨姆是俄罗斯人,这位摄影爱好者从孩童时代便开始摄影,  相似文献   

7.
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年庆  黄富祥  王维和 《科学通报》2011,56(27):2315-2318
利用FY-3B SBUS 和NOAA SBUV/2 观测资料, 监测2011 年3 月1 日~4 月5 日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 臭氧低值区臭氧总量在200~250 DU, 局部极低值在200DU 左右, 达到臭氧洞水平, 比通常水平低100~200 DU. 此次北极臭氧低值事件开始于3 月1日, 结束于4 月5 日, 期间经历扩展-消亡、围绕极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由极区沿经线向中纬度扩散等多个发展变化过程. 这次非常罕见的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影响范围除极区外,还波及从欧洲到俄罗斯中部的广大人口密集地区, 导致这些地区地表紫外线强度的急剧增强, 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重要影响, 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山大学杨崧教授领导的全球变化研究团队联合南京大学吴其冈教授领衔的冰雪圈-大气相互作用研究组在厄尔尼诺现象(El Ni?o)变异-北极气候变化机制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创新性地证明了中部型El Ni?o在年际变率尺度上可以抑制北极夏季的增暖和北极海冰的融化(图1),这为国际海洋与气候学界研究关于El Ni?o模态变异与北极夏季气候的联系打开了一扇新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人" 与无永久定居者的南极不同,北极有许多人居住,北极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定居点.最早的北极主人大概是西伯利亚的狩猎民族.  相似文献   

10.
, 《大自然探索》2012,(12):7-7
最近,在俄罗斯北部索普卡佳北极站附近,一名11岁男孩偶然发现了一头猛犸象的遗骸,长牙、皮肉、骨骼和脂肪层都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1.
北极之王     
企鹅是南极的代表,而北极熊则是北极的象征。它惯于独行,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除人类外,几乎没有任何对手,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北极之王”。在寒冷辽阔的冰原里,全身覆盖着厚厚白色皮毛的北极熊,配有一个黑色的鼻尖,看上去憨态可掬,生动可爱,实则勇猛无比。北极熊体长可达2.5米,高1.6米,重500千克左右,后腿站立时能平视大象。它不仅善于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还擅长在冰面上快速跳跃,4米宽的裂缝照样能矫健地飞身而过。目前全世界约有2.7万头北极熊,分布于加拿大、俄罗斯、格陵兰岛等国家和地区的北极圈内。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是海豹。…  相似文献   

12.
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33’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约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大洋占1300万平方公里,陆地占800万平方公里。地处北极的国家沿纬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有俄罗斯、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丹麦、加拿大和美国。2003年9月至10月,中国科学家对北美极地作了一次大穿越。  相似文献   

13.
卓然 《科学24小时》2007,(10):28-29
英国斯哥特北极研究所的负责人朱丽安·多特斯韦近日在一次保护北极冰川的研讨会上说:"我在斯瓦尔巴特群岛以东的海面上看到了两只北极熊,一只看起来已经死了,另一只也奄奄一息。"  相似文献   

14.
吴硕 《科学24小时》2010,(12):16-17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发射的环境勘测气象卫星艾莎3号和7号在北极拍下了被地球空洞论支持者视为北极"大洞"的照片,由于照片中央漆黑的圆十分显眼,故使人们联想起它是通向地球内部的大洞。北极果真有大洞吗?  相似文献   

15.
当今的科学界,正借助高技术手段的发展,希望揭开极地消逝之谜,力求对"到2040年冰冠消逝"的假说是否正确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展望北极,残酷的现实不容乐观——北极冰冠50年来的面积达到最小覆盖北极广袤地带的厚厚冰块被称为冰冠。  相似文献   

16.
正奥斯陆比格多纳斯半岛上,挪威功勋卓著的探险木帆船弗拉姆号静静停泊在弗拉姆博物馆里。20世纪初挪威最具传奇色彩的探险家阿蒙森驾驶着它,从北极调头南下,于1911年12月14日抵达南极点,在与英国海军军官、极地探险家斯科特的竞争中拔得头筹成为首位到达南极点的探险家。南森、斯维尔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正"天气尺度本身是以天来衡量的,相比气候尺度要远远小得多、短得多。这也是开展北极科考的意义,去揭开更多的谜团,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护北极和我们的家园。"——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宋晓姜入夏以来,全球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甚至北极圈内的一些陆地城市也未幸免。那么,今年北极热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国第九次北极考察的沿航线区域,进入冰区后,气温维持  相似文献   

18.
1994年,为了推动中国的北极考察,我带领浙江电视台一个摄制组;进入北极地区拍摄专题片《世纪的传递──北极探秘》。我们从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挪威一直拍到芬兰,由于时间关系,未能进入俄罗斯。当我们进入挪威时,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挪威大使馆只给了我们五天的签证,而我们在挪威首先要拜访目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然后还要去斯瓦尔巴德群岛,时间是非常紧张的。然而,当我们飞到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时候,岛上的总督告诉我说 “你们不必着急,中国是《斯瓦尔巴德条约》的签字国,你们想在这里住多久就住多久。当时我一听非…  相似文献   

19.
北极地区快速升温的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全球持续暖化影响,北极地区近地表气温正在以超过全球平均两倍以上的速度急剧升高,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北极的快速升温与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异常直接相关,学术界基于模式模拟、卫星观测等多种手段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证据,尝试从能量收支的角度对"北极放大"效应的驱动机制进行解释.对驱动"北极放大"的各种潜在机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并回顾了各种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综合现有研究表明,北极的快速升温既与受北极独特的地理、大气环境影响形成的多种辐射反馈机制(如海冰反照率辐射反馈机制、边界层大气逆温引起的温度梯度正反馈机制、普朗克反馈机制等)有关,也可能是由地球大气、海洋环流异常引起的极向物质与能量传输增强所致.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受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缺陷、高质量且时空完整的长时序辐射产品的缺乏,以及探索不同因素之间关联机制的综合性研究的缺少等影响,目前对于北极地区快速升温的关键驱动机制仍无定论,不同理论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进一步指出,长时序、高质量的地表与大气辐射产品研发,研究方法的进一步优化与各种气候因子变化对地气系统能量收支扰动的更准确量化,以及针对不同气候因子之间内在关联机制的综合分析,将是未来提升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海螺沟冰川正在迅速"瘦身",而地球上其他地方的冰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著名的"乞力马扎罗之雪"巳经融化了八成以上,到本世纪末将不复存在;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正快速后退,到2035年,中部和东部大部分的冰川可能消失殆尽;北极的海冰在过去50年中已经显著变薄,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面临灭绝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