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些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中,论及到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时,总是引用朱自清的论述,称闻一多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然而教材上接着就说“‘唯一’固然不确”,但“爱国主义确实构成了闻一多两本诗集《红烛》与《死水》的重要内容”。 “唯一”而“不确”,“又确实”……,在这几乎自相矛盾的论述中,让人感受到闻一多爱国诗在当时文坛所处地位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的确,朱自清曾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说过类似的话,他称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抗战以前”“唯一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2.
《城的灯》是河南作家李佩甫的力作,小说中两个主人公冯家昌、刘汉香的形象让无数读者争论回味。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物质之城和精神之城中挣扎,在对贫瘠和平庸的突围中挣扎。他们的挣扎也代表了两个农村群体的挣扎,同时,也代表了作者对整个农村突围的挣扎和探求。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论稿》坚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论述闻一多由"艺术的忠臣"转变为"人民的忠臣",从绅士型知识分子转变为精英型民主斗士的必然,以及留给我们的深远思考。这部专著内容丰厚,史料翔实,论证严密充分,极具学理价值,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论稿》所体现的学术创新精神,以及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所作的可贵探索,在闻一多研究史上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的灯》是河南作家李佩甫的力作,小说中两个主人公冯家昌、刘汉香的形象让无数读者争论回味。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物质之城和精神之城中挣扎,在对贫瘠和平庸的突围中挣扎。他们的挣扎也代表了两个农村群体的挣扎,同时,也代表了作者对整个农村突围的挣扎和探求。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0月22~23日,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史学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协办的"2016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开幕式上,武汉大学人文社科院副院长夏堃义、《文学评论》副主编高建平、武汉大学文学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是诗人 ,也是学者 ,《唐诗杂论》是他在唐诗研究方面公开发表的一组文学评论文章。他用富于诗趣的诗歌语言表述研究成果 ,形成独特的论文风格。闻一多的诗歌创作讲究格律和修辞 ,他的论文也讲究修辞手法的运用 ,具有均衡美、变化美、联系美、侧重美四者统一的修辞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章过渡艺术》一书,是一本学术性很强,有现实写作价值的好书,该书介绍了12种过渡方法,本文仅对前三种方法作一评述。一、承启法过渡《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著名诗人臧克家同志的一篇记人散文,作者抓住闻一多言行的特点,从三十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写到最后一次讲演,从作为学者写到作为革命家,不足两千字的短文,却囊括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人物的“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崇高品德,这与作者的精心结构是分不开的。在布局谋篇的多种方法的运用中,过渡方法的运用尤其值得一提。我们知…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在《冬夜评论》中曾赞美过“意象奇警”“思想隽远,耐人咀嚼”的诗。赞赏过外国诗人华茨活提出的诗人“主观的渲染”“渗透物象底生命里去了”的写景状物法。这些都与我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相吻合。从闻一多的创作实践看,他也是深谙此中真谛的。  相似文献   

9.
首先,闻一多考辨唐诗与众不同,他从假设性的“叙录”做起,继而厘订诗人年谱,编辑诗人交流录及其著述目录,这既发展了年谱学,又将以上工作融入校正、辨析唐诗之中,为他最后撰写客观翔实、知人论世的唐代诗人评传奠定了基础。闻一多这种由假设和客观分析再到客观综合的整理思路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其次,同考辩唐诗,他又进入对唐人著述和唐史的研究:闻一多以目录治学,编制了《见存唐人著述目录》和《研究唐代用书目录举要》,一方面,两部书目各有特色,体例精当;另一方面,他以目录辨章学术、整理唐代文化史料尤富卓识,以上思路为中国文献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闻一多所展现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红烛》、《死水》的创作及其新诗理论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规范”中国新诗的作用,但实际上它们都源自于作家“英美体验”下的“中国诗学”诉求。  相似文献   

11.
铁凝的短篇小说《逃跑》看似平淡却意蕴无穷。主人公老宋精明聪慧却在无奈中挣扎,殷勤节俭却在认命中奋争,最终他突围逃跑,在无声中发出撼人心灵的呐喊。这应该是《逃跑》的深刻主旨。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诗歌除了"爱国"这一基本精神或特征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和个人性特征.就情感性特征而言,闻一多诗歌在形态各异的情感表达背后,隐伏着两大情感之源--孤独和失落.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孤独感、失落感,凝结成了闻一多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至于闻一多诗歌的个人性特征,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闻一多诗歌可以看作他同时期个人生活和情绪的忠实纪录;闻一多总以个人的情绪体验和存在状态来看取现实世界并构筑起诗歌中的精神世界;闻一多诗歌十分突出强调抒情主体--"我"并注重营造极富个人性、主观性的意象.闻一多诗歌中这两大特征的形成,主要决定于闻一多自身的个性、自我意识,闻一多对诗歌主体性的认知和对诗歌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一、民族精神凝聚 每个民族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都经历了图腾崇拜这一时期。远古洪荒,刚刚从自已的母体——动物群体中奋斗、挣扎而独立出来的人类,面对着浩渺无际、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显得还是那样的幼稚和胆怯,一道闪电,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都充满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崇拜开始了,久而久之,某一特定的、被大多数人所公认的某一对象于是就成了某一民族的标志,这正象阿拉伯人将麦加城里的一块黑石头奉为他们的神物一样,闻一多先生在考证中国“龙”的形象时,就认为这大概是中国东部某一以带角动物为图腾和某一以带鳞动物为图腾的部落融合而成的产物,而实际上却没有龙这种动物(见闻一多《伏羲伏氏考》)。中国先秦时代所崇拜的昆仑山实际上就是泰山(何新《诸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流传人口将近千年,它象一幅气韵生动的图画,又象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和哲理诗,被一些评论家惊叹为“文境邈不可攀“(方苞语)的杰作,可是要具体说出它的妙处却又不容易.最近偶然读到闻一多先生的《古文新义》一书,觉得闻一多先生对《庄子》的评论十分精当,而其中有不少论述可以用来评论苏轼的《前赤壁赋》. 闻先生认为《庄子》的妙处就在思想与文字高度的和谐的统一,就在于“文辞与意义兼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斐声文坛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伏羲考》便是其学术代表作之一。从文化编码的角度看,后世文献中所载的伏羲、女娲形像,作为上古“龙图腾”的三级编码形态,已和编码前的原初形态有很大距离。作为一位处于新旧历史交替之际的现代学者,闻一多的优势在于既受过中国传统学术的训练,又善于汲取人类学、考古学等新兴学科所提供的知识。经由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比较,闻一多终于使得伏羲、女娲神话背后的中国文化“大传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6.
小说《报废》主要展现了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在消费文化为背景的时代下人被“物”所役使的一种痛苦与挣扎,但这种挣扎在当下中国更具有讽喻色彩。通过对小说中展现的人与物、人与文化、人与时代关系的分析,指出这部小说所独有的社会认识价值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央视推出的电视连续剧《月牙儿与阳光》改编自老舍的三部小说《月牙儿》、《阳光》与《微神》。《月牙儿与阳光》中的张小月和《月牙儿》中的"我"由同一个原型化成,她们挣扎于时代的泥淖,在命运的纠缠中走向绝望。但二者所表现的悲剧性又截然不同,本文将剧本与原著进行比较研究,从叙事模式、人物的生存选择及女性体验的表现技巧等方面透析从小说到剧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张强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6):105-109
在《阿毛姑娘》中,丁玲以敏锐冷静的女性视角,在城乡两种异质文明的冲突、碰撞中,不仅展现了女性精神的苦痛、焦灼、挣扎、失落与失望,更有着内在的深层文化意蕴,蕴含着作者个人的独特体验和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19.
墨白的《欲望三部曲》(《裸奔的年代》《欲望与恐惧》《手的十种语言》),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社会变革中人们精神蜕变时的挣扎。作者以欲望为切入点,通过描写人物对物欲、权欲和情欲的追逐,以风格多样的文本书写了孤独、恐惧、死亡、苦难等各种生命状态,刻画了人们在蜕变中展现出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善与恶,表达了对社会历史变革中底层人物命运的殷殷关切。  相似文献   

20.
构思灯下读完《茶花赋》,掩卷而思,脑海里自然地浮起这样两句诗来——“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底祖国!”那是1922年闻一多先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写下的《忆菊》中的句子,我们用它来印证《茶花赋》的主题与构思. 《茶花赋》就是“祖国颂”,如同《忆菊》一样.闻一多当年用菊花来象征祖国,因为这是“骚人逸士的花”,因为它“有高超的历史”,有“逸雅的风格”.诗人所“托”之物、所“言”之志,烙印着二十年代的时代风貌,也跟他当时的思想状况、美学理想紧密相关.杨朔用“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来象征祖国的面貌特色,因为他置身于一个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