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漠和荒漠植物的特点荒漠一般是指那些降水稀少,但蒸发强盛的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这些地区的土壤富含可溶性盐分,上面生长的植被极其稀疏,甚至不生长植物。荒漠的本质是缺水,这种缺水或为物理性的,或为生理性的,因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荒漠地区规模化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荒漠地区土地面积达2.49×10^5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4.8%。荒漠地区拥有的年太阳能辐射总量达5.09×10^14MJ/a,按现有的技术水平,大规模开发利用这一地区太阳能资源年发电量可达1.28×10^13kW·h以上,超过2050年中国电力总需求。荒漠地区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采取措施克服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主要障碍,抓住时机,合理规划,制定积极的鼓励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太阳能产业发展,将甘肃省河西荒漠地区建设成风电、光电、火电、核电、生物质发电互补的国家未来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付清华  王红霞 《甘肃科技》2007,23(10):168-169
阐述甘肃省河西地区盐渍土路基主要病害及成因。结合相关公路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盐渍土路基病害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艾比湖保护区内多个样地风速测点选择荒漠植被,开展防风防沙研究。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通过比照不同地形、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不同植被覆盖率防风及输沙率的影响,分析在不同风速范围的效果,对干旱地区防治风蚀及沙尘暴提供理论依据,课题研究对艾比湖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有报道,1965年5月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武威采到8尾Nemachilus(Triplophysa)hutjertjuensis Rendahl.1977年7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水生生物研究所朱松泉等在武威采得同种标本35尾,1980年8月,我们又在同地并在永昌金川河采得25尾,研究了国内全部68尾河西标本,并对比了N.hutjertjuensis的地模标  相似文献   

6.
利用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方法及Hurst指数法,分析了2000-2017年河西地区植被的变化趋势及其可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河西地区2000-2017年NDVI增长区域面积较大且分布广泛,减少区域较少.河西地区植被总体呈稳中向好的趋势,走廊绿洲区植被增长趋势最大,祁连山区植被增长趋势较小,戈壁荒漠区植被变化趋势不显著.植被覆盖持续增长的区域远多于持续降低的区域,但持续增长的能力较弱,小部分处于增长趋势的植被未来发展趋势可能逆转,存在植被退化风险.走廊绿洲区植被持续增长能力最强,祁连山区植被增长持续性较弱,戈壁荒漠区植被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西部甘肃张掖典型沙化撂荒地,采用固沙保土有机肥与多年生抗旱固氮牧草植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野外试验.结果表明:在半干旱沙化荒漠地,选用具有抗旱固氮特性的"草原3号杂花小叶苜蓿"条播后,随即喷施"固沙保土有机肥",可初步形成牧草植被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许远  应萍  胡嘉  张杰昌 《甘肃科技》2020,(6):54-56+53
了解甘肃省河西地区高校教师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健康干预提供依据。采用随机抽样原则,于2018年4-2018年7对336名教师进行超重肥胖判定及影响因素调查。甘肃省河西地区高校教师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3.04%和10.12%,男教师超重率(47.59%)和肥胖率(16.27%)高于女教师超重率(18.82%)和肥胖率(4.12%)(P<0.05);腹型肥胖检出率为40.77%,男教师检出率65.66%高于女教师16.4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缺乏锻炼、久坐、营养知识缺乏、配偶超重肥胖为重要影响因素。甘肃省河西地区高校教师尤其是男教师超重肥胖问题凸显,久坐、营养知识缺乏、缺乏运动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病因预防。  相似文献   

9.
了解、掌握野生牧草和毒害草分蘖类型这一生物学特性,对建立正确的放牧制度,防除毒害草,认识影响牧草繁生的主要生态因子,并借以采取必要的改良措施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曾有机会对河西半荒漠地区天然放牧地内的一部分主要野生牧草和毒害草的分蘖类型进行了观察研究,目的在于为发展河西畜牧业和保护生态平衡提供基本资料,文中所附之图均据实物测绘。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以干旱区典型荒漠——绿洲——新疆和田河西岸为研究区,利用该地区2000年、2011年两个时段的多源卫星遥感数据(TM、HRV),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分层监督分类的方法,分别解译出2个时期的荒漠林数据.并对该区2000-2011年11年间的荒漠林数量、类型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到该区2000-2011年荒漠林变化情况及其动态变化转移矩阵.结果显示:和田河西岸近11年来荒漠林数量呈增加趋势,其中疏林地变化强度最大;其他林地向有林地转移趋势、非林地向宜林地转移趋势最为明显,荒漠林整体向有利的趋势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政策因素和人为因素,其次是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甘肃科技》2009,25(20):I0003-I0003
甘肃省创新完善蔬菜生产技术,碧绿盎然的蔬菜不再是川台农耕区独有,正从川区向山区、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从耕作区向荒漠戈壁区推进,品质优良的蔬菜以其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等特性,受到国内外市场青睐。  相似文献   

13.
论戈壁荒漠生态区植被的若干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戈壁荒漠生态区是亚非荒漠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漫长的自然历史演化过程中,戈壁荒漠塑造了自己独特的植物生态类群、协调适应的层片结构、奇异的群落组合以及宏观上呈巨型同心环带状展布的植被水平格局和大大地简化了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从而构成了亚洲中部独有的戈壁荒漠景观.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呈现荒漠和绿洲邻接共存的独特景观,区域内土壤植被起到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定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以黑河中游山前荒漠及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典型区域,设置土壤植被调查样带,在采样分析土壤机械组成、水分、盐分离子、有机质质量分数及植被覆盖度、冠幅、高度等数据的基础上,探究土壤植被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黑河中游样带土壤平均质量含水量在1.49%~5.57%范围内,祁连山前样带北山前样带,体现祁连山区对于荒漠的水分补给;2)祁连山前样带土壤质地主要为粉壤土和砾质壤土,盐分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相反,北山前样带土壤质地主要为砾石土和砂土,盐分和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颗粒组成、盐分、有机质含量等其他土壤属性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植被覆盖度在祁连山前荒漠较高,北山前荒漠较低,远离绿洲方向的样带土壤含水量及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表现生态裂谷特征,威胁黑河中游绿洲生态系统安全;4)植被与土壤属性之间高度相关,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水分、土壤细粒径颗粒和有机质含量的正相关关系,以及植被覆盖度、高度和冠幅随盐分先增加后降低的二次抛物线关系,表明盐分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荒漠带退化山地森林植被的恢复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分析退化群落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变化的基础上,以宁夏大罗山荒漠带山地森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荒漠带山地森林植被恢复潜力度、恢复度来评价森林的恢复能力,揭示荒漠地带山地森林植物群落自然恢复的生态学过程。指出在山地森林植被恢复的早期,应以更新对策为主,中期以调整植被组成结构为主,后期则需进一步调整植被组成结构、积累能量,使其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顶级群落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谢茂林 《科技信息》2012,(17):389-389,360
本文通过对S314线瓜敦公路运营6年来的道路状况评价,分析和反思了该地区盐渍土地段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提出了盐渍土路基工程质量控制与养护中应注意的问题,供同类公路建设与养护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甘肃河西地区生物医学地理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地区是甘肃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带,相对于甘肃省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条件比较优越。文章从平衡发展模式、梯度转移模式、增长极发展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及网络发展模式等角度对河西走廊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强调了“点轴”发展模式在河西走廊地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詹天军  侯小琳 《甘肃科技》2014,(4):141-143,135
苗圃病虫害的发生既影响了苗木的正常生长,又影响其经济效益,因此,苗圃苗木病虫害的防治是苗木栽培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重点介绍了河西地区苗圃苗木的虫害和常见的苗木病害的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河西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梅 《甘肃科技》2012,28(3):50-54
分析了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区域经济特征,针对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现实,说明了积极治理这一地区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合理规划利用水土资源,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实行资源节约型发展”的生态环境战略,经济增长与环境整治同步协调进行,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提出了分区域、分流域治理的基本思路,对于加强河西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