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孝通是我国知名的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乡村崩溃的危机,费孝通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主张工业下乡,通过发展”乡土工业”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乡土重建,但费孝通的理论在当时却囿于社会现实而无从付诸实施。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费孝通的理论,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从单一审视乡土地域到城乡一体的关注是胡炳榴电影的显著特征。在其早期电影《乡情》、《乡音》、《乡民》中,胡炳榴对社会变革时期乡土地域文化下的乡村现状、乡土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与探索,到后期的电影《安居》中,则是对城乡一体化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胡炳榴电影在叙事上呈现出从乡土叙事到社会叙事的转变。对胡炳榴影片作总体观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与社会》特有的学科特色。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掘乡土资源,加强乡土情感教育,从培养学生爱乡情感开始,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从而升华为崇高的爱国情感。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如何利用乡土资源渗透乡土情感教育,以及对乡土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陈研妍 《科技信息》2009,(11):96-96
岭南地区牛耕历史悠久,在民俗社会中,牛的地位突出。牛民俗在乡村社会一直延绵相传。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现代岭南都市民俗中,牛也占有重要的一席。牛从乡土走到都市,发生了实体到抽象的变化。牛民俗并没有因离开乡土而衰落。它所象征的勤奋和自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精神文明的重要构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记忆的角度重申村落的价值,表面上是在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乡土文明,其更为深层的意义则在于留住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在保存和传递社会记忆的历史中,村落始终是一个特殊的生命载体。在当下拯救村落危机的进程中,社会记忆具有穿透历史与现实的能力。重温村落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不仅是乡土重建的精神基础,也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现代小说语言的问题域,有助于准确深刻地讨论社会革命语言的功过成败。在中国现代小说语言的发展史中,成就最大的是乡土语言,但在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乡土语言出现了严重的异化,很可能将来乡土语言会悄然消失。这里探讨乡土语言的一些关联域、问题域,以期恢复乡土语言的美学效果。问题域的研究必须是整体性的,乡土语言的整体性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乡村中国所有问题的集结。  相似文献   

7.
“乡土”作为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具有其深厚的生活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在界定妈祖文化景观和乡土元素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选取妈祖宫庙建筑、妈祖祭典、妈祖服饰和饮食文化景观作为研究范点,对其所包含的乡土元素加以解读,并从文字、图像、音乐戏曲、民俗活动和现代信息媒体等五雏形式探讨妈祖文化景观的表达,指出现代保护妈祖文化景观的乡土性是维护妈祖文化景观持续禀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乡土绘画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生的美术现象,是时代转型的产物。乡土绘画的形式变革引导了时代的潮流,通过新的艺术形式感染大众,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从艺术形式发展的角度研究乡土绘画,一方面重新诠释乡土绘画的意义,另一方面从乡土绘画的个案入手,说明现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应当重视艺术本体的研究,重新认识艺术的独特价值以及它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从文字在人类交际中的重要性,英汉语两种文字认知的心理活动对比及两种文字之文化对比分析,证明现代语言研究与社会、文化及生理等研究领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乡土小说的家园想象是乡土创作在乡土中国受到现代性侵染并进而反思现代性后,以人为中心,极力张扬人的价值,展现浓厚的人性道德情愫和自由精神的叙事格局。对这一叙事格局的探讨,不能离开现代性语境。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为对象,以对现代性语境的反思为背景,从社会文化及心理学角度对乡土小说创作与现代性问题进行联系性考察,挖掘出现代性进程中乡土作家们内在的精神矛盾和复杂的文化心理,揭示出乡土小说家园想象乃至乡土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举水学校百年变迁的追踪研究发现,乡村学校的兴衰与乡村文化传承及村落发展息息相关。在始自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末的"文字下乡"运动中,由地方政府、民间乡绅及村级组织合力推动了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有效地传承了乡村文化,延续了村落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的由社会、政府及村民"共谋"推行的"文字上移",虽然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自身的发展,但却加速了乡村文化的断裂。而为了应对"文字上移"给村落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村民们正在逐步地"文化自觉",试图通过村落的集体动员,延续"文字留村",谋求村落重振。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传承发展乡村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乡土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但从语言本体角度研究乡土小说的并不多。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语言本体为起点结合乡土文化与地方性知识,从早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乡土问题小说和以废名为起点的乡土诗化小说写作,到加入"革命"话语的解放区乡土小说和当代多元化的乡土写作等几个方面,来探究百年来中国乡土小说语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之深层缘由,进而讨论乡土语言在当下及今后的小说创作中的意义及理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是生长于乡土化的根基之上的,现今农村广大地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仍带有强烈的乡土社会特征。试以《东井山庄》为蓝本,探讨乡土社会中有关人们生存现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爱国自爱家乡始,爱国之情是家乡之恋的升华,因此,加强乡土历史教学是对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几年以来,我们从以下这样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紧扣教材,挖掘乡土史料。贵州是伟大祖国的一部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文化遗址十分丰富。在中国历史原始社会部份的教学中,我补充讲了贵州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  相似文献   

15.
《科技资讯》2017,(暑)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弘扬青年志愿者精神、提高高等教育育人实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大力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中虽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内容专业性不强、形式创新性不够、活动覆盖面不广等问题,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急需创新。本文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7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探讨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创新机制该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16.
伏羲文化距今约七千年左右,除了从生活实践中发掘它辉煌灿烂的蕴涵外,还应从文字起源、演化和发展中寻觅其踪迹。伏羲时代创造的中国最早的示意文字就是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标识。示意文字表达的内容可从观日测竿影的实践给予解答。象形文字是从示意文字发展而来的,因此示意文字是象形文字之源,是中华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17.
南京农业大学“十五”期间大胆改革、努力开拓,培养教学人才、加强科研硬件建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三管齐下,学校建设再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学校的“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单纯灌输到双向互动,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摸索出一整套科技下乡的活动经验,使科技下乡工作步步深入,层层落实。  相似文献   

18.
施焦 《科技信息》2011,(9):I0250-I0250,I0276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是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创新实践的大课堂,是进一步探索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的又一次大好机会,本文从这两方面怎么有机结合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形体常会负载可分析的表义信息。本文试从与生命滋生有关的文字入手,探求包含在汉字中的生命意识。文章指出:“屯”字从“中”贯“一”,是萌芽破土之形。破土前包聚力量巳久,萌芽之尾屈曲。《易》所言之“难生”,是指历久之苦,而非破土之艰。  相似文献   

20.
废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中重想象、感悟和禅学思维,他认为新诗内容是诗的,文字则是散文的,散文在他看来是讲道理,重德行,要置身度外,与诗歌的不隔相比,讲隔。废名的艺术接通了与传统文学和文化的血脉,他的艺术探索精神影响了后代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