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刺上巨虚穴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电针刺上巨虚穴对慢性应激刺激所致内脏高敏性大鼠和正常大鼠结肠内P物质(substanup)及其血管活性肽(VIP)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上巨虚穴缓减内脏高敏感的可能机制及其不同电针次数的效能.方法雄性3周龄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五组:空白组、模型组、多次电针组、单次电针组、单次针刺组.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大鼠结肠SP、VIP分布.结果与多次电针组相比,模型组大鼠SP表达有增强(P<0.01),VIP表达有显著性降低(P<0.01);单次电针组、单次针刺组大鼠SP表达显著增加(P<0.01),VIP表达显著降低(P<0.01).单次电针较单次针刺组大鼠S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VI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上巨虚穴的减轻内脏痛敏的作用与胃肠道SP的分布减少及VIP的分布增加存在着密切关系,且多次电针效果优于单次电针与单次针刺.  相似文献   

2.
实验采用中缝大核(NRM)内微量注射、胃内压记录、针刺调节胃运动变化等方法,研究NRM相关神经递质、受体及细胞因子与电针影响大鼠胃运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电针显著抑制胃收缩幅度,对胃收缩频率无影响.NRM内分别注入5-HT和IL-6均能加强针刺对胃收缩幅度的抑制效应.NRM内注入纳洛酮可反转针刺效应.NRM内注射L-NAME能加强针刺抑制胃收缩幅度的效应,而NRM内注射L-Arg则可减弱或反转针刺效应.结果表明,电针足三里穴可明显抑制胃收缩幅度,针刺效应可能是通过NRM中阿片肽实现的,并通过NO调节针刺效应.NRM中的5-HT及IL-6可影响针刺对胃收缩幅度的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共同参与了针刺作用.  相似文献   

3.
早些时候,我们曾做了交叉循环下电针甲免足三里对乙免肠蠕动影响的直接观察。初步的证明了针刺过程中有体液因素参与作用。见到电针甲免足三里后未受电针的乙免肠蠕动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利用交叉循环方法对未受电针的乙免胃蠕动进行了描记曲线的观察,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4.
1.针刺(电针和手针)动物鼻唇沟,对正常动物的血压和失血性低血压,都有加压效应,而对失血性低血压的加压作用更较明显。 2.为了引起动物的加压反应,必须有一个结合不同动物个体的适宜刺激量。针刺有抗休克的作用。 3.针刺对心脏有良好的作用,改善心脏的生理机能,增强心脏收缩力量。 4.针刺的加压效应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电针麻醉法是运用祖国针灸医学针刺镇痛作用的原理,来代替药物麻醉的一种方法。在兽医外科手术方面,对羊只过去是采用药物麻醉进行手术。应用电针麻醉法对羊只进行手术是一种新的试验。我们曾应用电针麻醉法进行羊(山羊)二十七例试验性腹部手术,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电针产品无仿传统针刺补泻法的电针针法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采集卡实现的新型智能电针仪。该电针仪属于虚拟仪器范畴,由数据采集/发生卡、功率驱动升压等部分组成,具有多种针法选择、输出定时、自动报警等优点且设计符合医疗器械安全规范,可用于临床穴位针法刺激和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文中着重介绍了利用虚拟仪器仿传统中医针刺补泻手法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集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和并对其进行分析,分别探索传统手针和电针足三里穴的人脑持续性效应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选择12例(6男,6女,23~27岁)无针刺经历的、右利手健康成年志愿者,分成手针组(12例)和电针组(12例).手针刺激(2 Hz)和电针刺激(2 Hz,连续方波,电流强度0.5~1.4 mA)实验中,针刺刺激分别以2 Hz的频率对足三里进行2 min的双向捻转,采集针刺刺激前后静息态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手针和电针针刺足三里后引起了不同的持续性效应,包括中脑和基底神经节在内的参与与镇痛有关的神经递质释放的脑区结构,在针刺刺激后阶段呈现出了持续性的活动.两种针刺模态下不同的脑区响应模式表明两者可能在经络传输通道和神经递质系统的活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针刺合并中药口服治疗慢通过型便秘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合并中药口服治疗慢通过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合并中药口服治疗慢通过型便秘56例.结果:治愈26例,好转14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1.4%.结论:针刺合并中药口服治疗慢通过型便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G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中GsmRNA的变化,探讨其在心律失常时的作用。针刺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给予电针刺激,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延髓中鸟苷酸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中GsmRNA的相对含量。得出: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心律失常可能和延髓中G蛋白基因表达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骨密度探讨针刺防治不同程度骨量丢失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10-12月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分组:假手术大鼠为对照组;去势大鼠按骨量丢失程度分层,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电针加药物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不摘除卵巢,其余4组均摘除双侧卵巢。术后8周,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股骨、第4及第5腰椎的骨密度。结果模型组骨密度值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骨密度值相当;电针加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骨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电针在改善去势sD大鼠骨密度方面具有与药物(阿仑磷酸钠)相同的功效,在服用阿仑磷酸钠的同时,辅以电针,电针能够明显促进药物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直读光谱仪测定正常家兔肝胆汁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发现兔肝胆汁中含有23种元素,其中14种元素浓度高于检出下限,大多为金属元素,亦有少量非金属元素。这结果与黑色胆石成分基本一致。在刺激兔耳肝胆穴后,观察到肝胆汁中一些必需金属元素如铜、铁、镁等的含量都有所下降,尤以钠浓度下降明显。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耳压法预防结石症产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位移井数量的增加,大位移井压裂逐渐成为油气藏的一种重要增产技术手段。大位移井水力压裂裂缝起裂与直井、普通定向井有显著差别,其起裂模式不仅与井眼轨迹(井斜角、方位角等) 有关,而且还与地应力方位密切相关。以往的斜井裂缝起裂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位移井压裂设计的需要。考虑作业条件、压裂液渗滤效应和孔隙压力的影响,建立了大位移井井筒周围应力场分布模型,提出了裂缝起裂压力和起裂方位预测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构造应力范围对大位移井压裂裂缝起裂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完全适用于大位移井压裂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个改进的渗流模型,把化学凝胶化体系本身的化学特点考虑进去,从而更真实地模拟化学凝胶化过程;部分地验证了用急冷法测试的化学凝胶化体系的临界行为;展示了进一步改进模型使之更符合实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球囊损伤加高脂喂养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9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加球囊损伤术(球囊损伤组n=12)、单纯高脂饲料喂养(高脂组n=9)和正常饲料喂养(正常组n=8)。在实验第8周分别处死各组动物,观察颈动脉病变的形态特征,计量其内膜增厚程度。结果球囊损伤组11只出现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移行增殖、脂质沉积、弹力纤维和胶原基质的生成、粥样斑块形成等,死亡1只,无1只出现颈动脉闭塞;而在高脂组的颈动脉仅发现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论球囊损伤加高脂饲料可以成功建立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相似文献   

15.
作者使用超薄切片,冷冻断裂和剥离技术在分析电镜中以透射(TEM)、扫描透射(STEM)和扫描(SEM)成象模式研究了兔毛纤维的微观结构。兔毛纤维是一种带有间隔层的中空纤维,中心部分是蜂巢状结构。主要结构成份是角质、皮质和间隔层物质。没有多孔的髓质。从组织学结构考虑,皮质包含正、副和仲皮质成分。一般在兔毛纤维横截面上正副皮质不呈双边分布。基于所作的观察,提出了兔毛纤维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6.
根据小鼠的胸腺细胞实验数据,建立了描述胸腺细胞(thymocyte)发育过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thymic stromal cell,TSC)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模拟CD4-CD8-DN细胞重建动态及正常小鼠胸腺细胞的发育过程,研究表明,模型中的一些参数应该是含有时间延迟的,通过模型研究了胸腺细胞与TSC之间亲和力在胸腺选择过程中的阳性与阴性选择中的差异,理论预言与实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索建立面神经多分支缺损后趋向性再生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新西兰兔 12 只,手术造成面神 经干和所有分支 5 mm 缺损动物模型,用多分支壳聚糖导管修复,分别于术后 1、2、3、8、16、24 周观察面部行为学。 结果 11 只动物存活至术后 24 周,术区未出现肿胀、破溃、排异等现象。结论 该修复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强,多 分支壳聚糖导管做神经再生室用于研究神经趋向性再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利用复合因素制备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血管新生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随机将24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16只),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实验组用大剂量高脂饲料饲喂加以免疫损伤和球囊拉伤因素饲养10周,检测血清MCP-1、TNF-α、IL-1、CRP含量;主动脉切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测量PA/IA、IT、IHI、FT/IMT等;免疫组化观察斑块内CD31、VEGF表达,PCR测定动脉壁VEGFmRNA相对表达量。对炎症因子、CD31、VEGFmRNA、IHI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炎症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主动脉斑块形成,有典型"纤维帽",PA/IA、IT、IHI明显升高(P<0.01);主动脉斑块区CD31、VEGF表达明显增加;VEGFmRNA相对表达水平增高。并且VEGFmRNA表达与TNF-α、IHI、IT/MT呈正相关(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有大量血管新生,其对AS斑块有重要影响作用,且血管新生可能与VEGFmRNA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兔为股骨头坏死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但目前缺少可行且规范的兔髋关节腔注射给药方法.与传统腹股沟入路不同,本研究在动物实验基础之上,根据兔的解剖特征,内收髋关节以扩大关节间隙,精准定位,从背侧入路,避开神经和血管,探索了一种新的兔髋关节腔注射给药方法.结果 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即可将药物顺利注入兔髋关节腔...  相似文献   

20.
同源盒基因在造血细胞系细胞中表达,它们的表达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为了阐明同源盒基因在小鼠造血调控过程中是否有决定性作用,我们采用反义脱氧寡聚核苷酸抑制试验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试验,证明小鼠同源盒基因(Hox2.3)对正常小鼠髓系血细胞的生长、发育调控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