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对抗与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8):83-85,F000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既存在着中国文化“重伦理,轻科技”价值取向,“畏天命”、“顺天命”和“自然无为”的自然观,以及科学技术应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瓦解力,这样几个方面的对抗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中国文化重整体性直觉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思想模式,科学技术为中国文化提供新的“生长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原动力、支撑力与韧力等相互促进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国家战略工程是国家主体实践具有价值取向的战略理论的物质实体。工程文化模式是指特定时代的工程共同体与自然、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历史的形成多因素联系的存在方式,它包括工程科技、工程规范和工程价值等。从历时态看,主要西方国家战略工程曾出现过古希腊罗马的王权神圣与世俗精神,中世纪的封建诸侯与信仰主义,文艺复兴的宗教理想与世俗精神,近代英国的资本工业与清教伦理,现代美国的知识经济与新保守主义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最早研究工程伦理的专家之一,迈克·W.马丁创立和完善了"工程作为社会试验"的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伦理内涵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他首先倡导并发展了工程伦理个人承诺的研究视角,解构了工程伦理研究的"共识范式",主张以"社会实践"为框架整合、重构这一"共识范式";积极推进工程中的道德创造研究,诠释工程活动中"何为善"、"善何以可能"等伦理问题。迈克·W.马丁的思想为工程伦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其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对推进和深化工程伦理学、特别是尚处在崛起中的中国工程伦理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灾难事故的风险性入手分析安全产生的根源,指出安全建构在人本理念的基础上,并从生存论的意义上将安全视为人的存在方式,论述了安全文化中人本价值取向的内涵.由此,本文立足于自律和他律的意义探讨了实现安全文化人本价值取向的制度系统模式以及民主系统模式.最后,本文主张,在风险社会中,应避免工具理性张扬、价值理性弱化的趋势,强调重塑安全的价值理性,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曾一度领先于世界,但科学精神并未在中华大地萌芽、生根。传统文化注重"实用理性"致使求真精神被遮蔽;儒家伦理中心主义禁锢理性、怀疑精神;传统文化致思方式重思辨体悟轻实证精神。只有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隐私概念,不同学科各以较为实用的方式加以定义,总体性概念的寻求颇为困难,但可还原为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中的实践,以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若干核心特征来概念化隐私;隐私价值,关乎个体尊严和民主制度,既有怀疑亦有辩护,更有多元价值的纷争,而价值取向相异却并不消解隐私的重要性;隐私保护,在现代技术生存境遇之中,面临两种"文化"的冲突,如何保护取决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效融合方案,意义在于帮助个体与社会善待隐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程与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上海的虹桥工程提供了一个认识和分析工程与文化互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大虹桥被赋予了国际贸易中心承载区之一的地位,与大浦东不同,它对接的目标是长三角。大虹桥是加快上海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的又一战略支点。而其体现的创新、开放、融合之意,都是新海派文化的涵盖。新海派文化给大虹桥带来了必要的精神支撑,使大虹桥的开发建设均蕴含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之意,更是有锐意创新的大思路。同时,大虹桥又进一步增强了新海派文化的新开放、新融合,推进新海派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工程创新是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综合集成与优化。本文以档案文献和访谈亲历者为基础,从工程本质、工程决策及工程文化层面,阐明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本质上是计算机技术领域中的工程活动,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方针指导下自主实现的渐进性工程创新,是国家意志与团队价值相统一的工程创新。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传统科学精神的伦理特征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科学精神的生成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格局,宗法社会格局和伦理型的化格局的化背景及其建构,进而使我国传统的科学精神具有务实的价值取向、情理的认知方式和重经验体悟的性格,从而生成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情理合一的认知精神,尚经崇行的探索精神。它们分别从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实际运作等方面显现其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蒸汽杀青叶加工针形名茶造型困难、粟香不浓的问题,以揉捻、理条、提香工艺为重点,开展了蒸青针形名茶造型与焙香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脱水揉捻、变速理条”的造型技术、“热风转化、轻炒重烘”的焙香技术加工的蒸青针形名茶,不仅保持了炒青针形名茶形似松针的外形特点和香高味爽的内质风格,而且色泽翠绿。  相似文献   

11.
对terminology一词学术意义中的方法义进行求证,论述传统术语重规定轻描写方法观及其不足,并指出在当今语言研究"多范式"特性的总体趋势影响下,术语学尝试建立自己的方法体系。从术语的思维属性、语言属性、知识属性和文化属性出发,尝试建立"四位一体"的术语方法模型。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传统往往规定了数学发展的必然取向和构造模式。在古今数学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中西数学的两种倾向;逻辑演绎倾向和机械化算法倾向;其作用与构造差异主要是由文化系统赋予的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的差异造成的,都是历史文化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蒸汽杀青叶加工针形名茶造型困难、栗香不浓的问题,以揉捻、理条、提香工艺为重点,开展了蒸青针形名茶造型与焙香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脱水揉捻、变速理条”的造型技术、“热凤转化、轻炒重烘”的焙香技术加工的蒸青针形名茶,不仅保持了炒青针形名茶形似松针的外形特点和香高味爽的内质风格,而且色泽翠绿。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难题的数学诠释:数学文化史研究的一个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所处的实用技艺的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以及它与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数学的文化层次、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而指出了以西方数学及其数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模式来评价中国古代数学或者评价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都将会把人们引入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试论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心理学内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科学观自然科学观和人文社会科学观。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影响的结果,其特点是1.重经验事实的积累,轻理论基础的建设;2.过度强调实验验证;3.超历史文化的倾向;4.价值中立倾向。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同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社会心理现象具有社会文化历史特性和价值负荷的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学应该抛弃以自然科学模式塑造社会心理学的尝试,走人文社会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16.
技术价值观构成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核心。马克思并非抽象、孤立地理解技术价值,而是将技术价值问题的思维向度从封闭的技术本身扩展到广阔的文化空间。在他看来,文化的内在生命和终极价值正在于其中所蕴涵的人的自由,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感性活动形式、历史的存在方式或文化形式,其终极价值亦在于人类自由。在文化哲学的视阈中,马克思从人的价值出发追问技术的价值,将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文化价值统一起来,赋予其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使命,并最终指向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文化价值观与古代兵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与古代兵器的关系,论述了兵器的技艺致用型价值取向,同时分析了兵器制作与使用技法与西方兵器的差异。并且指出兵器发展蕴涵了中国文化的意义。对一些有关兵器史的研究成果。本文也从兵器发展规律的意义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一词内涵极其丰富,既有形上层面的科学精神、科学价值,也有形中层面的科学方法、科学知识,还有形下层面的科学结果、技术成就。梁启超侧重于从形上、形中层面阐释科学,重科学精神轻科学结果,明确区分"学"与"术",构成五四期间科学启蒙、思想文化启蒙、现代性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后期,他高举人文大旗,反对科学一层论,有利于实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谐。晚年梁启超的科学观常受人诟病,被视为科学的反对派,但他仍一如既往地讴歌科学,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维护科学权威,在科学史研究、引导子女走科学研究之路方面,践行着自己对科学的信仰,是今人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我国首次出台《科学数据管理办法》,意在大力推进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此举一出,得到科技界广泛好评。之所以要在国家层面来推进"开放共享",是因为长期以来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部门等掌握的科学数据大多实行封闭管理、不对外开放,导致很多有价值的数据资源难以让科技界同行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科研资源,不利于科技创新的较快推进。科学数据资源的"孤岛"现象,  相似文献   

20.
人类栖居:传统建筑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具有浓厚的伦理性色彩.宫殿、坛庙、民宅、因林以及整个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以及"贵和尚中"等伦理观念和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与表达,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一部展开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鸿篇巨制.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思想中,又以"礼制"、"中和"、"实用"等思想表现最为突出."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核,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建筑工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是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礼制性建筑体系."和"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取向,它模塑了中国传统营造活动的理论品格和独特的文化基调与审美情趣."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即中国传统建筑洋溢着浓厚民族气息的"实践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