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范拓源 《广东科技》2013,(24):172-173
采用实证和理论推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岭南建筑的独特建筑技术与建筑风格。岭南建筑深度结合当地气候、地质、区位等自然条件,适应历史传统、人文底蕴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形成了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周边建筑前后呼应、兼容并包、不断创新的岭南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2.
谢丽平 《广东科技》2011,20(8):16+33-16,33
0前言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岭南寺庙、寺院的建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当地民族文化、人文景观、邻国(如印度)与我国北方寺庙、寺院建筑风格等),  相似文献   

3.
20世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有着自己古老的建筑艺术传统,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审美观念,积累了丰富的建筑实践经验,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体系。无论是民居的主要载体——碉房建筑,还是宫殿城堡建筑,甚至是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都体现了浓郁的高原民族特色。藏区的建筑艺术由于凝聚了藏族特殊的宗教文化传统和独特的高原地理及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因而成为最能体现藏民族精神性格的艺术门类之一。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地处南亚、西亚、中亚及东亚诸文明之间,藏族的建筑风格或多或少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文明的渗透,都为藏族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佛教的传入为例:佛教文明的大规模地进入,使藏族的宗教建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显示出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不过,对于外来的建筑风格,藏民族并没有一味地承袭,因此,至迟在15世纪以后,藏族本土建筑风格在不断地充实、完善中也逐渐地完成了宗教建筑民族化的过程,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并在近代迎来了其宗教建筑艺术的全面成熟与大规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岭南建筑中的绿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岭南传统建筑和园林中的绿化形态和把现代岭南公共建筑与庭院相结合的创新设计手法,揭示了岭南建筑绿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并从社会、哲学、生态、人文等角度,阐明它的深远意义。为21世纪建筑创作寻求启示。  相似文献   

5.
骑楼建筑的发展起因于政府兴商靓城的制度推广,得益于民间趋利造市的经济驱动,持续发展于满足了近代岭南城市商业需要和适应炎热多雨气候条件的功能选择。骑楼建筑形态的推广印证了建筑的社会适应性和自然适应性是建筑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江南学院教学管理楼的创作是以整体建筑风格的把握和人文思想的解析为基础的,以建筑空间和形式作为传媒,表达了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发展了建筑创作新视野,建立起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建筑文化开放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南教学管理楼的创作是以整体建筑风格的把握和人文思想的解析为基础的,以建筑空间和形式作为传媒,表达了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发展了建筑创作新视野,建立起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建筑文化开放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石峰  邓珺 《科技资讯》2012,(2):80-80
南通地区现存的近代建筑中,带有西式建筑风格的门头作为建筑出入口,除了限定内外空间和标示作用的功能作用外,也具有强烈的空间造型特征,通过对南通地区近代建筑门头的空间造型手法分析,挖掘外来的建筑空间造型与本土建筑相互制约和融合表面现象之下的内在建构文化。  相似文献   

9.
解大伟 《甘肃科技》2002,18(3):57-57,61
一种建筑风格及其形态特征的形成 ,涉及多方面因素和营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其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连同建筑的策划、设计、施工与运行作为建筑活动中的主要元素 ,所起作用尤为显著。这些要素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 ,形成推动建筑发展的复杂系统。1 时代背景文艺复兴 ,是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产生的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 ,其影响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 ,亦被镌刻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与此前的建筑相比 ,文艺复兴建筑的市民化倾向尤为显著。文艺复兴建筑最早产生于意大利 ,进而发展到西欧其他一些国…  相似文献   

10.
双溪客舍乙座别墅是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品,它的建筑空间通透、形体简洁,布局借白云山的山势而为,摆脱了利用形式化的"中国固有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桎梏,它在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和人文审美理想三个方面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地域性格,对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岭南建筑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据当下生态政策发展趋向所需,立足于岭南传统文化,借鉴岭南建筑“被动生态”原理的精髓,通过分析岭南地区乡村生态建筑的建筑空间分布、建构格局、民居室内物理环境等方面因素,查找当下岭南地区乡村建筑的适应性问题.结合现状,以微观介入的形式,运用现代生态建筑技术,试图提出岭南地区农村建筑的生态化改造策略,以求推动岭南地区乡村民居建筑生态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依据当下生态政策发展趋向所需,立足于岭南传统文化,借鉴岭南建筑"被动生态"原理的精髓,通过分析岭南地区乡村生态建筑的建筑空间分布、建构格局、民居室内物理环境等方面因素,查找当下岭南地区乡村建筑的适应性问题.结合现状,以微观介入的形式,运用现代生态建筑技术,试图提出岭南地区农村建筑的生态化改造策略,以求推动岭南地区乡村民居建筑生态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瑛  李瑾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37(2):246-248,256
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太原天主教堂的内外特征以及建筑风格特点,初步探讨了西方宗教文化对太原天主堂建筑四个方面影响:在建筑朝向上变中国传统的南北朝向为东西朝向;在建筑平面上采用了西方天主教会传统的教堂形式——拉丁十字平面;在建筑细部则更多的突出了天主教教义;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罗马风形式。这些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4.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是人类社会创造物质生活的摇篮 ,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环境 ,它除了能为人们遮风避雨 ,安居乐业之外 ,还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由于建筑物是稳定的实体形象 ,不能随意搬动 ,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物周围的山川地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建材储备等诸多因素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 ,因地取材 ,才能做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白族民居顺应自然、师法自然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特点 ,从而创造了绚丽精致 ,绰约多姿的最具有人性化魅力的建筑风格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并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介绍了沈阳作为历史名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不同文化和经济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立面造型,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也为这座城市的建筑发展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钟健慧 《科技资讯》2009,(21):62-62
岭南建筑这个词语,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没有人提出过,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兴起了对创造建筑新风格的讨论热潮,广东建筑界认为,创造我目建筑新风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要有各地方的建筑新风格,广东建筑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岭南地区,就要有岭南风格和特色,从那时候开始,广东就提出了岭南建筑这个名词。而岭南建筑在地域范围的界定,从广义来讲,是以五岭为界,五岭以南包括广东省.广西南部、福建南部为界;从狭义来讲,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讲广府话的地区为准。在南方,一般人不提广东建筑,而都用岭南建筑来代替,而且把新中国成立前称为岭南近代建筑,明清以前时期称为岭南古建筑,而中国成立后称为岭南新建筑,或称岭南建筑。  相似文献   

17.
城市街区建筑规划建设,应完善城市风貌的特征建设,着重把握以下几方面特性:1研究把握街区建筑的建筑风格及文化特征,有利于创造具有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的城市风貌街区建筑风格及组合形态具有传统的文化特性。城市的建筑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史书,尊重历史文化,就必需保护城市的文脉。不同时期的建筑因使用材料和建造技术及文化生活、行为方式的不同,表现山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组合形态。因此街区建筑具有建造时期历史文化的印记。妥善地保护具有代表意义的街区建筑,就是对城市风貌历史文脉的保护。城市街区建筑在  相似文献   

18.
以鼓浪屿历史文化为背景,基于岛上现有建筑的实地考察及相关资料的查阅、考证,以微观角度入手,从窗户的造型、结构、装饰符号以及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剖析鼓浪屿窗式多样化的特征,挖掘其形式渊源及历史成因.由此,反映鼓浪屿殖民化时期的建筑风格、表现形式及设计理念.对人们认识和理解鼓浪屿建筑及其构件、研究和比较与之类似区域的外来建筑文化、并学习其设计思想和建造理念有所帮助,对建筑设计师在相关风格的建筑设计中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社会、文化是建筑的一个主要形成因素,在一些复杂的建筑现象之后,多有一些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文中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客家社会、文化与建筑之间的种种关系,试图找出客家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着重从客家人的礼制、家族和风水观念三方面,详尽地讨论客家传统聚落、住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提出这三大观念是客家建筑文化的主要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城梧州,厚重的历史积淀形成梧州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风情。在简述梧州城及骑楼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介绍了梧州学院图书馆参与骑楼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探讨了梧州学院图书馆在保护骑楼城文化遗产中的对策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