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浮法退火窑中玻璃带传热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玻璃带温度和热流分布的数学模型。用数值方法在IBM-PC/XT计算机上计算得到了玻璃带的温度和热流分布;进入退火窑各区的玻璃带的温度和热流分布,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趋于稳定,有些区(如D区和E区)甚至根本达不到稳定;稳定后的玻璃带温差和热流各区不同;玻璃带的厚度、运动速度和冷却速率对玻璃带的温差和热流有较大影响;玻璃带的热流与冷却速率呈线性关系,玻璃带表面与中心的温差与冷却速率近似呈线性关系。计算结果为浮法玻璃退火窑设计和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建立球团竖炉冷态实验模型,定量研究竖炉操作和结构参数对炉内气流流向和流量即气流分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操作参数中,焙烧风和冷却风的流量比即流入风量比是影响气流分流的主要因素,流入风量比增大,则冷却风上行趋势减小,焙烧风下行趋势增大,且在一定工况下,流入风量比与导风墙冷却风流量比、上行焙烧风流量比成线性关系;结构参数中,焙烧带宽度、导风墙宽度、预热焙烧带高度和均热带高度是影响气流分流的主要因素,焙烧带宽度增加,或导风墙宽度减小,或预热焙烧带高度减小,或均热带高度增加,则冷却风上行趋势增加,焙烧风下行趋势减小,临界流入风量比增加.  相似文献   

3.
球团竖炉内气流运动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根据相似原理建立"导风墙-烘干床"式球团竖炉冷态模型实验台,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流网图,从而判断竖炉内气流分布状况,得到竖炉操作参数对炉内气流运动的影响规律:竖炉结构参数一定,流入风量比k决定着气流分布:当流入风量比等于临界风量比时,焙烧风和冷却风分别全部流入焙烧带和导风墙内,此时,竖炉处于临界工况;由临界工况开始增加焙烧风或减小冷却风,则开始有焙烧风下行进入导风墙,且k愈大,下行的焙烧风量愈大;由临界工况开始减小焙烧风或增加冷却风,则开始有冷却风上行进入焙烧带,且k愈小,上行的冷却风量愈大;上行冷却风和下行焙烧风中只有一种情况发生或均不发生·  相似文献   

4.
从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贯通式焙烧窑和台车式焙烧窑的结构、性能及工艺性分析和比较,结合生产实际,对我厂精密铸造件生产中所使用的焙烧窑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并确定适合低成本性经营的焙烧窑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5.
球团竖炉结构影响炉内气流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相似原理建立了球团竖炉冷态模型实验台,依据实验数据绘制流网图,通过流网图判断炉内气流运动,从而得到竖炉结构参数对气流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结构参数中,导风墙宽、焙烧带宽、冷却带宽、焙烧带高、均热带高和冷却带高等是影响气流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导风墙宽增大,或焙烧带宽减小,或火口中心线上料层增高,则上行冷却风趋势减小,下行焙烧风趋势增大,临界流入风量比k 减小;反之,上行冷却风趋势增大,下行焙烧风趋势减小,k 增大;此外,焙烧带宽是影响气流分布均匀性的主要因素·此研究结果可指导竖炉的初始设计和生产参考,尤其供竖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砖瓦的原料主要是粘土,粘土中二氧化硅含量达55.5—71.6%,其次含有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和少量氧化钙、氧化镁。砖瓦生产基本过程包括破碎、过筛、搅拌、成型(制坯)、干燥、焙烧(小型砖瓦厂多用圆窑)、出窑。在破碎、过筛、搅拌直到焙烧出窑的过程中都有较高浓度的含二氧化硅的粉尘产生。焙烧、干燥工序有一氧化碳产生,并有高温和热辐射存在。用机械作砖瓦坯成型和切砖,可产生较强噪声。  相似文献   

7.
球团竖炉内最佳气流分布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导风墙-烘干床”式球团竖炉的高效化,讨论竖炉某个利用系数下的“最佳”气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同时满足焙烧温度、焙烧带内的氧浓度和焙烧带内气流分布均匀性的气流分布,即为“最佳”气流分布,它由充足的焙烧和冷却风量以及适宜的气流分流来确定。  相似文献   

8.
球团竖炉结构参数影响炉内气体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气固填料床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球团竖炉料层内气体流动的数学模型,确立了数学模型的边界条件.运用手编程模拟研究炉内气体流动的基本规律,进而探讨竖炉结构参数对炉内气体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参数中,导风墙宽度、焙烧带宽度以及预热焙烧带高度是影响炉内气体流动的主要因素.导风墙宽度和预热焙烧带高度的增加,以及焙烧带宽度的减小会导致冷却风上行趋势减小,焙烧风下行趋势增大.同时,导风墙宽度、预热焙烧带高度以及焙烧带宽度的改变也会导致竖炉内焙烧风与冷却风之比发生改变,即流入风量比发生改变,而流入风量比是决定炉内气体流动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考古资料,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新发掘的古窑资料,从热工观点出发,分析讨论了窑炉结构和古陶瓷发展的关系。对陶瓷窑炉和瓷器的年代提出了新的看法,作者认为龙窑和馒头窑是我国南北两地同时在战国时代由升焰窑发展而来。这两种窑烧成温度较高,可控制还原气氛,适于焙烧瓷器,所以战国时代应该是我国正式有瓷器的划界线。我国是世界上首创瓷器的国家。又考证自明代起南方才有德化阶极窑,明末清初才有景德镇蛋形窑。这两种窑都是把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结合起来的窑炉。龙窑是南方青瓷的摇篮,阶级窑是为焙烧含氧化钾多的石灰碱釉瓷以及建白瓷而创造的,景德镇蛋形窑是为焙烧铜红釉和一窑焙烧多种色釉瓷而创造的。  相似文献   

10.
链——窑机组中的回转窑(包括实验型和工业型)是一个绕水平轴或倾斜轴运转的焙烧球团设备,在其中装上拟进行焙烧的球团矿,当窑运转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球团矿附贴其内壁随着窑的旋转方向运转,由于转速很慢(一般为0.5-1.5转/分),在达到一定高度后,一部分球团矿沿其料层斜面滚落,以后,又随窑共旋而上升——滚落,这种上升——滚落连续重演,到一定时间,使球团矿焙烧到所要求的程度。本文拟对下面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1.球团系沿窑体横截面的运动;2.窑体轴线倾斜对球团矿运动的影响;3. 链-窑窑体传动功率计算的探讨;下面将分别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立式门窑烧砖质量的分析,提出合理控制三个带温度,调节三个带高度,控制坯体水份、粒度、以及码坯型式等,可使焙烧质量得以提高。图1,表4。  相似文献   

12.
球团竖炉内气体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气固填料床动力学,建立了“导风墙-烘干床式”球团竖炉内气体流动的数学模型·运用自编程序数值求解炉内速度场,研究炉内气体流动的基本规律,探讨竖炉操作参数对炉内气体流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焙烧风和冷却风在进口处呈放射状,之后斜向上或斜向下分别流入焙烧-预热带和导风墙内;整个均热带内气流较为薄弱;炉内存在三种气流分流的可能,流入风量比是决定气流分流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流入风量比增加,焙烧风下行趋势增大,而冷却风上行趋势减小;临界流入风量比主要取决于结构参数和料层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上海第二耐火材料厂60米高温隧道窑的几项节能措施及其效果:在冷却带用高压喷射器,将1000~1300℃的热风引入烧成带夹墙,作为一次空气,所回收的物理显热,相当于降低油耗25%左右;通过对整个窑体加强密封,烧成带采用微正压操作等措施,不但减少热损失,降低油耗,而且使该窑的电耗降至同类型窑炉的三分之一左右;在烧成带顶部采用新型高级耐火绝热材料—氧化铝空心球制品,可明显地降低窑顶的热损失,并减轻对窑墙衬砖的横推力。  相似文献   

14.
氧化铝熟料窑窑皮厚度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一直径为4.5m、高为90m熟料窑的烧成带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烧成带有窑皮存在和没有窑皮存在时耐火层内的温度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窑皮在不同厚度时耐火层内的温度分布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烧成带无窑皮时,窑外壁温度较高,在232~270℃之间;当窑皮厚度从200mm增大到300mm时,窑外壁温度从215℃降低至161℃;在熟料窑操作中,窑皮过薄将缩短耐火内衬的使用寿命,并限制加煤提产;窑皮过厚则缩小了烧结带的有效截面积,也限制了熟料窑的提产;对直径为4.5m左右的大型回转窑,窑皮厚度可根据生料浆成份和窑况在200~300mm内调节.  相似文献   

15.
32室阴极焙烧炉是把32个相同结构焙烧室串联起来形成环形,各个焙烧室之间用火道连通,装炉作业、预热、焙烧,冷却和出炉,按环状运形图表依次地在各焙烧室内进行。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主开发的高固气比悬浮焙烧-快速冷却装置对贵州地区硫质量分数为1.35%的高硫铝土矿进行850kg/h规模的焙烧脱硫实验。探讨悬浮态焙烧对脱硫过程和焙烧矿的影响规律。对硫物相和XRD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悬浮态低温焙烧可实现高硫铝土矿的快速脱硫,升高焙烧温度有利于提高脱硫率;硫化物型硫的残留量降至0.08%(质量分数)之后,脱硫过程趋于完成;FeS_2脱硫反应伴随着金属氧化物吸收SO_2的反应,细颗粒对SO_2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高硫铝土矿粉料在悬浮炉内的有效停留时间约2 s,焙烧炉内温度控制在610~640℃,焙烧矿中硫化物型硫质量分数可以降低到0.16%以下。低温闪速焙烧-冷却使得偏高领土呈高度无序的非晶相结构,相对于原料中的一水硬铝石,焙烧矿中的α-Al_2O_3晶体得到细化,有利于Al_2O_3的溶出。  相似文献   

17.
以年产量2×104 t钒钛磁铁矿焙烧竖炉为研究对象,建立竖炉内三维稳态传热数理模型.通过UDF(user defined functions)将反应热以内热源形式编译到固相能量方程中,定义球团矿下移速度,以竖炉内的焙烧时间和温度为判断指标,研究操作参数对竖炉内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风流量、冷却风流量以及球团下移速度为3个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球团下移速度对传热过程的影响更明显.在球团直径为38mm,焙烧时间为4~6h,焙烧温度为1100~1200K的条件下,竖炉适宜的操作参数为:冷却风流量1210~1430m3/h;焙烧风流量3070~3670m3/h;球团下移速度0.258~0.290m/h.  相似文献   

18.
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建立了球团竖炉气固流动与焙烧过程耦合的三维数理模型,其中气相采用标准k-e湍流模型,固相采用颗粒动理学模型,化学反应采用氧化动力学模型.对不同工况下的焙烧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探讨了不同操作参数对竖炉炉温和焙烧产物Fe2O3产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竖炉炉温和焙烧产物Fe2O3的产率对入炉烟温、入炉烟气量和冷却风量均存在最大需求值,分别为1 400 K,65.6 t/h,7.8×104 m3/h.达到最大需求值前,炉温和Fe2O3的产率均随入炉烟温、入炉烟气量和冷却风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最大需求值后,竖炉炉温随入炉烟温、冷却风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入炉烟气量的增加变化不大;Fe2O3的产率随入炉烟温、入炉烟气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冷却风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对遵义泗渡和团溪两地产出的伊利石粘土岩主要组成矿物和钾在矿物内的结晶化学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寻找对粘土岩中钾素活化效果好的试剂及其相配合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添加酸、碱、盐后焙烧活化实验,取得了初步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已合成的新型、高效两性离子降粘剂AMTA(amphionthinningagent)在粘土表面的吸附量、Zeta电位、以及对不同类型钻井液降粘率的测定并与SSMA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AMTA很容易被吸附在粘土表面,饱和吸附量达50mg/g,并且对粘土的(ζ)影响不大,对粘土的水化分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粘土浆和聚合物浆中,均有很高的降粘率。这是由于AMTA分子结构中有季胺阳离子存在,因此在粘土浆中很容易吸附在粘土片带负电荷的平表面上,拆散粘土颗粒间形成的卡片房子结构加上抑制粘土水化分散而降粘;加入AMTAw为01%时,降粘率达90%以上。在聚合物浆中AMTA通过季胺阳离子对粘片带负电荷的平表面上的强吸附而将聚合物从粘土上顶替下来,拆散粘土与聚合物间的空间网状结构而降粘。加入AMTAw为01%时降粘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