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写诗,要以情动人。《文心雕龙·情采》篇说:“五性(喜怒哀乐怨)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可见情感在写作上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篇《离骚》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如日月高照中国文学的史册,就是因为诗人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党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昏君的哀怨;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邪恶势力的唾弃之情。这种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谐隐》篇是《文心雕龙》文体论论有韵之文的最后一篇,刘勰以专篇的形式给予了谐辞、隐语应有的地位。在谐隐之风颇为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刘勰在注意并认同它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谐辞与隐语这两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刘勰对民间文学持有的态度,这关涉到《谐隐》篇的意义问题,从而也从客观上突显出《谐隐》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刘勰提出的审美鉴赏理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指明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主要区别,这一观点成为我国重要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究其渊薮,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开创了读者中心论的先河,《淮南子》、《文赋》进一步阐发,直至刘勰的《文心雕龙》方初具规模,后经钟嵘、宗炳等人努力,终于形成我国独具一格的文学批评标准“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对人的表现,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人的思想、情感、认知等等,都闪烁着美的光芒.但文艺作品不同于别的艺术品就在于它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所以早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刘勰就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即是说,文章是作者面对生活有所感触,感情被激动,就用文辞(语言文字)把它表现出  相似文献   

5.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丽辞>篇是很少被单独提及或始终未予足够关注的一篇,其理论价值一直被忽视.从<丽辞>文本出发,兼顾全书整体把握,结合现代文艺学和语言学的观点,认为<丽辞>是反映刘勰在文学语言方面的若干独到见解的重要篇章,其出现是时代的呼唤和天才的总结;其产生是中国文化的语言结晶,能引发特殊美感;是情采并茂和骈散皆宜的文学语言;反映了刘勰的文学语言本体观;具有能指性.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以大量的篇章 ,广泛而深入地分析了文章写作方法与艺术技巧的问题 ,其中《裁》篇重点讨论的是作品的思想提炼 ,文辞的剪裁 ,“繁”与“略”的处理。本文结合公文的写作 ,按照刘勰的“三准”法与文辞“削”与“减”的原则 ,在炼意与炼辞两个方面 ,谈几点学习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熔裁》、《章句》、《附会》三篇,是讨论结构谋篇的主要篇章。(《神思》篇论构思,也属谋篇)黄侃《札记》言《附会》云:“循玩斯文,与《熔裁》、《章句》二篇所说相备。”范注亦云:“《附会》篇即补成彼篇之义”(指《熔裁》)。并指出《章句》亦有与《附会》同义之处。这三篇专论,分别从宅情位言、熔意裁辞和结构统篇等角度对结构谋篇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此外,还有一些有关的论述,散见于《总术》、《神思》、《通变》、《诠赋》、《定势》、《史传》、《论说》、《封禅》、《奏启》等篇,这样便形成了刘勰的较系统的结构谋篇理论,它是《文心雕龙》这座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大厦中的一层。  相似文献   

8.
《心雕龙》中的诗歌批评自成理论体系,其一是《明诗》篇中对诗歌抒发情志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二是《情采》篇中强调诗的缘情审美特性,提出“为情造”,达到诗歌创作中情理并存、情志并重的状态;其三是《知音》篇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批评鉴定理论,对诗歌鉴赏的主体和客体诸方面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其四是《神思》、《隐秀》篇中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索,指出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意存象中、隐在秀中,主客观相通,物我交融等,这些都是刘勰对中国诗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色彩描写     
当我们漫步文学作品的大千世界,常常会因优美的色彩描写而产生春花秋月之醉,发出拍案击掌之叹。请看: 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杨枝上啭黄鹂(唐寅《杏林春燕》)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不难设想,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如果去掉了摹色词,那将是何等的索然无味!色彩描写作为文学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段,历来受到文学家的重视。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篇把“立文  相似文献   

10.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很有道理。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思想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炼、优美、含蓄,堪称古文学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183;情采》中也说:“言以文远。”  相似文献   

11.
秦汉以前的诗歌,以直抒胸臆者居多。随着诗歌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的发展,诗歌的表现手法愈来愈丰富,标志着汉代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便以其崭新、优美的艺术风姿卓然高标于当时的诗坛之上。对于其卓越的艺术性,不少文论家都有高度的赞美之辞。刘勰《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誉之为“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谢榛《四溟诗话》说“《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  相似文献   

12.
《辨骚》是《文心雕龙》的第五篇,也是《文心雕龙》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篇。争议的问题主要有:1.刘勰“辨骚”的目的用意;2.刘勰是否“扬诗抑骚”?3.本篇的归属——总论还是文体论?等等,笔者最近研读此篇,浅见有异于各家之说,兹分述如下:一、刘勰何以要“辨骚”?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张海明同志文章中的一个观点:即认为刘勰论文“受玄学本体论影响”进行商榷.分别从刘勰对玄学的态度,《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原道篇》的具体内涵,刘勰是否属“缘情”派,刘勰对“才性”问题的认识等方面表明笔者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作文与情感的关系,《诗经》最早涉及。之后,汉代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有“情者,文之经”、“辞以情发”之说,而唐代柳冕提出的“文生于情”的观点最为著名。这些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情感与写作的关系,强调了情感对写作的重要意义。由于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因而文章中的情感与读者也就有了关系。这种关系,前人总结为“情生于文”。但“情生于文”却不易做到,是需要一定写作功底的,若注意“文情贵独”,掌握一些表达情感的技巧,则“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  相似文献   

15.
“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经过一番审慎的辨别以后,对“骚”之有别于“经典”的“四异”之一所作的说明和评价。“披文以入情”,“察言而见意”,在这里,刘勰究竟是褒扬,还是贬抑?显然是带有贬意的。因为在刘勰看来,《离骚》说依照殷代大夫彭咸投水的做法,《九章》说跟着伍子胥在江水里来求得快意,是急躁褊狭的胸襟,是“异乎经典”之事。既然如此,岂能褒扬之?  相似文献   

16.
《仪礼·燕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周代诗乐相宣,这三篇诗是一组。郑玄注:“《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宴请道(?)政之乐歌。”“《四牡》君劳使臣之来乐歌”,“采其勤苦王事,念将父母怀归”。“《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之乐歌”,“采其更是劳苦,自以为不及,欲谘谋于贤知,而以自光明也”。这三篇诗,《史记·孔子世家》述孔子之言:“《关睢》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  相似文献   

17.
刘勰主编的《心雕龙》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只字不提,主要是由于青年时代的刘勰,无论在人生观还是学观上同陶渊明都是格格不入的,尽管刘勰也主张“通变”运日新,也重视采,但他强烈的宗经思想使他的学思想和价值取向,相对地说比较保守,而萧统不仅在他主编的《选》中选录陶渊明诗八首、辞一首,而且还编了《陶渊明集》,并亲自撰写了《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在《序》、《传》中对陶渊明作了很高评价,这是由于萧统虽贵为太子,但所处宫廷重重矛盾的环境,使他向往身心自由的理想社会,这与平淡自然、志趣高远的陶渊明诗作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刘勰认为乐府是"诗"与"声"的合一,要以雅乐来配歌辞,从而达到观风识礼的目的.对于刘勰的乐府观,后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联系刘勰生活的时代,试图对《乐府篇》作具体的阐释,并与其诗歌观进行比较,从而对其乐府观有一个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探讨了《文心雕龙》对写作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认识。对刘勰既强调客体激发创作激情和作为写作材料等重要作用,又重视主体的主导地位和对客体的能动改造,通过"情以物迁"、"物以情现"的双向矛盾运动可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对刘勰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和核心地位,又不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求达到"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在古代浩如烟海的文艺论著中,就有不少著作接触到这个问题,对它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文艺论著《文心雕龙》,就是在这个方面卓有成就的著作。它在《物色》、《神思》等篇对形象思维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特别是《神思》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形象思维论述得比较好的一篇。《文心雕龙·神思》是探讨创作构思问题的。刘勰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意识到文艺创作构思时思维形式的特殊性,因此,他对艺术思维形式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当然,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不可能用“形象思维”这一科学的术语来表述。但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实际上接触了形象思维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是刘勰在我国文艺理论史上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