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周进撞号板,最动人心魄处在于其“哭”,原因有三:受“老友”的奚落;受“举人”的凌辱;被炒鱿鱼后的功名无望。范进中举最精彩处在于一“闹”字,除了范进发疯自闹外,众乡邻闹;胡屠户闹;张乡绅闹。他们饱尝了科举蹭蹬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后,最终都仕途顺利,屡屡上“调”。他们辛酸而又富于戏剧性的人生遭际,是对毒害士子心灵的八股取士制度最有力的暴露和批判。作者借“二进”这两个人物形象寄寓了“一代文人有厄”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2.
“華”字的古体字是“ ”,象形字。其中“ ”是花的象形,由几个花瓣组成;下面的“亏”是草木发芽破土而出。“ ”是草木之花,后来隶化而加上了义符“ ”。更可以说明它的本义是花。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闹”字产生于唐代,通过对出土文献考察,该字至迟在西汉时代便已经产生;同时讨论与“闹”相关的词义问题;对汉字史和词汇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弃郁 《世界知识》2011,(22):32-33
当迅速蔓延全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吸引世界越来越多关注的时候,人们可能很少会意识到,这场代表“99%的人”的运动与美国最保守的“茶党”运动实际上是同一股潮流——“民粹主义”的左、右两面。在这个意义上,它与“阿拉伯之春”之间并不像一些评论所说的“存在本质的不同”,而是继“茶党”兴起、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抬头、“阿拉伯之春”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民粹运动,体现出美国政治一些深层次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释古文字“盟”与古文化“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悠久而涵造宏博的华夏文明中,传统习尚之约盟礼俗,亘代承续,流布深广,经久演递为颇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而“盟”的古文字形构即取象于“盟”的古仪物形貌。显然,结合古文字“盟”与古文化“盟”讨索,便可交相参验,从而互为印证。关于“盟”字的结构,古《说文》学家据篆籀古文之“盟”而有歧解,古文字学家对殷虚卜辞之“盟”亦有异词。本文贯通文字、音韵、训诂,追溯历史文化表现形态,结合文献学、民俗学、词源学、语义学诸相关学科进行探究,辨析了“盟”字的初始造型与衍生变体。而在考释古文字“盟”的过程中,则发掘其潜在的文化蕴涵,阐明了富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古华夏“盟”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相似文献   

6.
“辛”,“ ”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 ”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 ”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字国,学术界将其拆分为“ 、九、殳”三部分而释为“ ”,认为它是殷商之傩。这种解释不能解决同一甲骨文献中,既有以武力驱逐,又有用牺牲献祭以祈神、媚神这一温和的方式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将此甲骨文拆为两部分即“ 、 ”或“一、役”,字形释如“”,这个矛盾可迎刃而解。甲骨文中有“伇”字,其字形与国字下方的字形相同,其义有三种,笔者倾向于“疾患”的释义,则喻之义可释为“室中人患病”。那么,国就不必释读为寓而释为殷商之傩。至于其与“寝”字连用,可释为于寝庙中祭祖,以借先祖之力消除疾患,而不必用周代傩之索室驱疫来附会之。  相似文献   

8.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用为代词。它所称代的对象非常广泛,可代人,也可代事代物。同时,它还可以用来指示,起泛指作用。但“之”字用为代词的其他一些功能往往被人们忽略了。例如: ①“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左传·哀十六年》) ②“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诗·鄘风·君子偕老》) 例①的“之”如果说是仅起连接主语和谓语的作用,那么它就是连词,“令尹之狂”便成了主谓短语,问题也就随着产生了,主谓短语又怎么能独立成句呢?例②“之”字出现在  相似文献   

9.
汉字“以形示义”的功能和汉民族“据形识义”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总是试图对发展后的字形和字义做出新的诠释,以其使新的形义关系得到统一。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一”部字的大部分形体与原始的构已经不能吻合,其构形笔意主要表现为实物之象、自然景貌、行为动作、人体部位、抽象符号等。其构型笔意相当多变,很难按照一个统一的义群去归类,作为一个部首,它仅仅起着检字之作用,在现行汉字体系中,它已失去了“以形示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涊”字已见于上古(考虑到此字所有一字库均无,文中应用频率高,排版制字的困难,本文该字一般用“它”代之), 曾因假借作过“梁、粱”二字(词),而使它后来又成为“梁,粱”二字声符之事实,拙文《“(?)”字及其读音》(见《萍乡高专学报》1994年3期)里已有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只就它的上古造字时的本音及后来的变音、至今音等情况作较详的讨论.、以补原《“(?)”字及其读声》的不足.由于它仅见于先秦金文而不见于上古字书及其他文献,所以,上古以后的文献无处可觅其踪迹,所有字书、韵书则不可能有为它注音的直接材料.它的拟音只能另辟(?)径,其中关键的是它上古造字之初本音的拟定.  相似文献   

11.
契丹小字《郎君行记》的首三字表示“大金国”。其中对于意为“金”的契丹小字,前人曾为它构拟种种读音,但迄今犹无定论。《博州防御使墓志》中出现的另一个契丹字,据其语音可能也表示“大金国”的“金”。通过两种不同写法的“金”的对比,构拟了意为“金”的单体契丹字的读音。  相似文献   

12.
说“搞”和“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搞”和“干”王展采(一)"搞"是现今我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起汉字,它的历史不长,许慎《说文》里就没有它。提起"搞"字,谁也没有想到它和"敲"字却有一段亲密关系。《康熙字典》里可以找到"搞"字。(1)丘交切,同敲,横挝也,或作。(2)口到切,音犒...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之春”,以色列之“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双庆 《世界知识》2011,(19):45-47
若以色列领导人能够登高望远,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再加上得当的政策,或许“阿拉伯之春”会为以色列提供变“危机”为“转机”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4.
郭象“物之自造”、“自尔”、“独化”论释义束际成,金荣昌郭象字子玄,是两晋元康永嘉年间最著名的玄学家之一。《庄子注》是他的代表作。在《庄子注》的序中,他对《庄子》之旨作了概括:“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这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市字下部从丐,上部从止,两部件之间或带有点状笔画,在构形上与周秦时期的市字相吻合。从辞例方面来考察,甲骨文中的市字用来表记时段之名。马王堆汉初帛书中表时辰名的“下失”,相当于睡虎地秦简中的“下市”;西汉时期的“日失”、“日日失”之名,大致相当于秦简《日书》中的“市日”,或径可上溯至殷卜辞中的“市”和“市日”。  相似文献   

16.
在《论衡》一书中,“之”字一共出现了5108次,主要为动词、代词、助词和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的语法功能来看,带“之”的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等,还可作复句的分句,表转折、原因或条件等。此外,“之”字还可以作为语气词、衬音助词等使用。  相似文献   

17.
《老子》第四章“道冲”之“冲”,本作“冲”,用本字,当释为爆炸。“道冲”,即道爆炸,《老子》的“道冲”论和现代量子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相似或一致。  相似文献   

18.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在会话过程中避免用“死”这个字眼都是两种语言表达的礼貌说法.但是,在汉语会话中,经常会出现“死”字来表示某件事状态程度之高.比如“烦死了”“气死了”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感情程度之高的典型表现.但是,在日语中却不这么表达,相反,日本人还会因为中国人使用了“死”字的表达方式而感到不解.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比喻表现,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比喻意义时避免出现摩擦.  相似文献   

19.
一古汉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语法现象,就是“之”字用在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而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它记作“A+之+B”。那么“A+之+B”是什么结构?对此语法界有两种对立的意见。第一,认为“A+之+B”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第二,认为“A+之+B”是主谓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原来的主谓结构(我们把它记作 A+B)插入“之”字而变成”A+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2009,(4):41-41
近日.第十一届北京“科普之春”启动仪式在大兴区采育镇文化广场举行。 今年“科普之春”活动的主题是“科技支撑 惠农兴村”。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学院等单位的30位专家开展了现场科技咨询。通过医疗义诊、农业专家现场指导、文艺演出、有奖问答,科普展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