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朗 《孝感学院学报》2004,24(2):30-32,46
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论争,成为当今美学界的热点,论争的目的是确立中国新世纪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仅围绕“实践”等范畴作理论的论争是不够的,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学。事实上,从实践美学到生命美学,既是一种超越,亦是一种回归。这将有助于澄清当下很多理论误区,也是摆脱西方语境,发展中国美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介绍了当代中国民主论争的情况,指出论争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究竟建立什么样的民主以及如何建设这种民主,接着分析了当代中国民主论争的五个特点,最后谈到如何把握特点,防止民主论争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就80年代我国思想界关于人道主义的探讨和论争中主要观点进行评析,对当时文艺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潮流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认为这场探讨和论争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4.
就80年代我国思想界关子异化问题的探讨和论争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评析,对当时文艺创作中被认为与此有关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认为这场探讨和论争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评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关于“朦胧诗”的一场论争。既对论争中的一系列理论争端诸如懂与不懂、现实依据、诗与传统、整体评价,也对一些具体诗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场气氛远非正常的论争,又一次证明了“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文艺界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和核心理念,挤兑了“语文素养”的核心地位。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素养”的论争。“语文素养”的论争主要涉及到“语文素养”提出的意义、“语文素养”的内涵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模式等方面。论争的焦点是“语文素养”的科学内涵。论争的根源是过去关于语文教育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说”还是“人文说”讨论的继续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全面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开展民主论争的经验教训,并提出能否正确处理好主动和被动、批评与团结、批判与继承以及破和立的关系是当代中国民主论争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此论争的研究更加深入,不仅关注到这一问题的发展过程,而且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了此次论争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但以下几个方面当需加强:要进一步加强对论争中相关团体和刊物的研究,重视论争中胡适思想的积极作用,注重对论争中除了胡适、李大钊等人之外的其他相关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回顾《新青年》同人与复古派进行的激烈论战,我们发现中国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文学的外部、内部请问题都被提上了论争的议程。随着论争的展开和深人,中国新文学的理论观念得到了全方位的建构与确认。这场论争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发生在30年代的那场左翼激进派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战,虽然表面上仍然轰轰烈烈、咄咄逼人,但在文学的大旗之下却是文学本身问题的回避与政治参预热情的膨胀。作为社会政治进步在意识形态中的表现,这场论争的价值自不待言,但作为文学历史发展之环节,其价值却是令人怀疑的。这就需要对论战中的人的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的思想学术界曾有一场关于“人道主义”的论争。如今,若是站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这一历史位置来重新回看历史上的这场思潮论争,可以发现其在以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为理论武器批判文革历史错误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现代性的诉求与市场经济之间完成一种“无意识的共谋关系”。因而,对这场思想论争进行重新梳理和反思在重提现代性批判的今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