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流行着一句时髦的话:“一切皆有可能。”那么,这句话对吗?如果这句话是对的,我们能造出“无油烟锅”吗?如果不能,那近年粉墨登场、最近原形毕露的“无油烟锅”,又是怎么骗人的呢?  相似文献   

2.
晓月 《科学之友》2008,(1):65-65
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食用油消费量1560万t,预计2010年食用油消费量将达到1900万t,这些油在烹饪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油烟。据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家庭厨房拥有量已超过3.5亿个,并且正以每年1300万个的速度递增。而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注册的大型酒店和餐饮业法人单位约10万个,企业职工食堂约460.9万个,  相似文献   

3.
你是否意识到很多家庭主妇都患上了"油烟综合征"?最新研究发现,肺癌青睐50多岁的一家之"煮".妇女在40岁以前若是炒菜时使用抽油烟机,肺癌的罹患风险将降低30%.  相似文献   

4.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北京地区温度变化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利  周鑫 《科学通报》2010,55(6):522-525
自工业革命以来, 全球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均起到作用, 但各自的可能贡献量及温度变化的区域差异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基于北京石花洞石笋重建的过去2650年5~8月平均温度的时间序列, 用奇异谱方法(SSA)探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北京地区5~8月温度变化的可能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 在自然因素驱动下, 150年来北京5~8月温度应为总体降低趋势, 估计1870~2000 AD期间的线性降幅为(0.45 ± 0.84)℃, 石笋和器测记录显示的实际线性增长幅度约为1.08℃. 结果同时显示, 从约1870 AD起, 人类活动开始对北京地区温度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并在1915 AD前后进一步加强. 估计到2000 AD, 人类活动导致北京地区的暖季温度比应有的自然变化趋势高出约(1.53 ± 0.84)℃.  相似文献   

5.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巴洛斯教授等人发现在250℃以上的高温下存在一种能够正常繁殖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是在东太平洋的海底(约2600米深)火山喷口收集到的,那里由于高压海水温度高达350℃。巴洛斯教授等人用钛制耐压培养皿,使这种微生物处于265个大气压250℃的高温条件下,发现它繁殖很快。这种微生物可以产生甲烷、氢氧、一氧化碳等。  相似文献   

6.
厨房油烟有害吗?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有害!"但是很多人不一定知道油烟会造成怎样的危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模拟行星内部压力实验证明地球中心比太阳表面热。地球内心温度原估计值为2700~3700℃。新计算结果为约6880℃,比太阳表面温度(约5760℃)高。研究人员用金刚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压缩和加热铁,从而测定在压力约330万倍大气  相似文献   

8.
纳米聚苯乙烯胶乳颗粒的特殊成膜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多种实验手段对平均粒径29 nm的聚苯乙烯纳米胶乳颗粒成膜过程进行了研究. 样品经不同温度热处理1 h后, 原子力显微镜扫描发现聚苯乙烯颗粒的变形温度约为90℃, 平坦化温度约为 100℃. 90℃以下处理时, DSC扫描在Tg附近有一放热峰, 100℃以上热处理后消失. 固体核磁共振结果也发现在90- 100℃热处理后, 芳香碳和脂肪碳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发生明显转变. 其密度也在该区间发生突变. 说明纳米尺寸的聚苯乙烯颗粒的凝聚态特征与大粒径(>1 (m)胶乳或本体聚苯乙烯不同, 从而导致聚合物颗粒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发生变形和相邻颗粒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刘希 《大自然探索》2022,(10):63-67
<正>葱为什么又被称为“和事草”?哪些人应少吃葱姜蒜?炒菜之前用葱姜蒜炝锅,这道看似寻常的工序其实是鲁菜独创的技法,只不过随着鲁菜在全国的传播,各地厨师都学会了这招。葱姜蒜被热油一激,顿时散发出异香,因此它们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厨房的“三宝”。中餐烹饪离不开葱姜蒜,但你可知道这些香料植物背后的秘密?  相似文献   

10.
Sb和Bi熔体的密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改进的阿基米德方法对Sb熔体和Bi熔体的密度值进行了测定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Sb熔体的密度值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降低趋势, 而Bi熔体的密度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 后下降, 在高出熔点约39℃(310℃左右)时其密度出现最大值9.9895 g/cm3, 在高于310℃以后的温度区域, 熔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公式ρ = 10.3312-1.18×10-3T来表示. 从熔体结构变化的角度, 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张蕴 《科学之友》2021,(1):64-65
方法:18.5 ℃入睡法 真相:适合国人的睡眠温度约为20 ℃ 网传睡不着时,不妨降低房间温度,让室温降至18.5 ℃,人会更容易入睡.这种说法准确吗? 专家表示,降低周围环境温度,确实可以改善睡眠,但绝非一定要降至18.5 ℃,这一温度可能是基于国外研究成果而设定的,由于体质差异,18.5 ℃的睡眠温度并不适合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它是一个巨大的地热库,越往下温度越高。地热是指地球内部蕴藏的能量。从地球表面往下正常增温梯度是1 km增加25℃~30℃,地下40 km处温度可达1 200℃,地球中心温度可达6 000℃。据科学家推算,仅地下10 km厚的一层储热能就达1 050万亿亿kJ,相当于9 950万亿t标准煤所释放的热量。用钻探手段把地下几千米的热水抽到地表,这就是地热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3.
南海西部45万年来的表层水温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王慧  李建如  赵美训  汪品先 《科学通报》2009,54(9):1269-1277
应用分子化石长链烯酮的不饱和度, 在南海西部取得了45万年以来表层水温的变化记录, 分辨率约1 ka, 是南海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高分辨率温度剖面. 结果表明U3k′7-SST与有孔虫氧同位素一样显示出冰期旋回的特征, 冰期、间冰期表层水温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3~25.5℃和25~28℃, 最高温为MIS5.5时期的28.4℃, 最低温为MIS2时期的22.6℃. 5次冰期旋回转换期中温度变化都超前于有孔虫氧同位素, 与南北半球温度变化记录对比显示南海的温度变化模式与南半球相似. 频谱分析中强烈的岁差及半岁差周期显示了明显的热带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4.
科技传真     
1997年年平均气温最高 美国全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高级研究人员汤姆·卡尔说,1997年全球的平均温度比正常年份的平均温度高出3/4华氏度(约0.4℃)。正常年份指的是从1961年到1990年,这期间的平均温度为61.7华氏度(约16.5℃)。1997年的平均温度比过去最热的1990年的平均温度要高出0.15华氏度(约0.083℃)。这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相似文献   

15.
若留心一下厨房中的炉灶、器皿以及做饭、炒菜中出现的现象,就会发现很多地方要用到物理知识。热凉粥冷饭时,锅内发出“扑嘟、扑嘟”的声音,并不断冒出气泡,但一尝,粥或饭并不热,这是为什么?把凉粥或冷饭烧热与烧开水是不一样的。虽然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对热的传导速度很慢,但水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激光二极管泵浦的Nd:YVO4腔内倍频红光激光器. 利用Π类非临界相位匹配的LBO晶体,在吸收泵浦功率5.16W时,获得404 mW的671 nm激光输出, 光-光转换效率约7.8%. 在温度匹配处,温度波动±0.5℃,红光输出波动小于5%.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东中部地区温度变化的重建(601~9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全胜  刘浩龙  郑景云  张学珍 《科学通报》2010,55(31):3048-3052
根据史料对隋唐时期初终霜雪、春耕、山桃开花、秋收、海冰、柑橘种植北界等现象的记载, 重建了公元601~920年的东中部地区温度变化. 结果发现: 隋唐时期, 东中部地区的气候在总体上比较温暖, 与1961~2000年相比, 601~920年的冬半年平均温度高约0.22℃; 其中, 601~820年的冬半年平均气温比现在(1961~2000年, 下同)高约0.52℃, 821~920年时比现在低0.42℃左右; 隋唐时期的冬半年温度存在显著波动, 其在100, 50, 30和20年尺度上的最大变幅分别达到1.05, 1.38, 2.02和2.3℃; 在最暖的4个20年(601~620, 641~660, 701~720, 781~800年), 冬半年平均温度分别比现今高约1, 1.44, 0.88, 0.65℃, 在最冷的3个20年(741~760, 821~840, 881~900年), 冬半年平均温度分别为–0.37, –0.45, –0.87℃.  相似文献   

18.
1.在开始进行人体冷藏之前,患者必须由一位医生正式宣布临床死亡。2.一旦患者被证明死亡,一组人体冷藏学家立即将药物注入尸体内,以把细胞衰竭减低到最小。这些药物通过心肺复苏技术在尸体内循环。3.尸体被迅速降温后一被送往手术室。在那里,外科医生将对尸体实施‘’透析”,即用与器官移植中用以保存器官的溶液类似的冷冻利(温度约为5℃)替换尸体中的血液。4.迅速冷冻大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脑温度太高,就会发生损坏及肿胀。另一方面,如果大脑温度过低,就会形成冰晶,冰晶会损坏细胞。5.完成“透析”之后,已经冷冻至5℃的…  相似文献   

19.
热驱动深度制冷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收制冷循环能利用低品位热能, 例如太阳能、地热和废热等, 具有节能和环保等一系列优点, 有着十分宽广的发展前景. 然而, 传统吸收制冷循环无法获得低的制冷温度, 这一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吸收制冷的应用范围. 为此, 本文研究了一个综合有吸收制冷循环和压缩式自行复叠循环优点的新吸收制冷循环, 以期达到利用低品位热能获得低温的目的, 该循环采用R23 + R134a/DMF工质对. 通过新循环数学物理模型的计算表明, 在160℃发生温度下, 新循环可以获得约-62℃的制冷温度, 远低于传统基本吸收制冷循环所能获得的制冷温度. 同时, 在157℃发生温度下, 新吸收制冷系统获得了-47.3℃制冷温度, 为吸收制冷循环迄今为止获得的最低制冷温度. 理论和实验结果都证明了采用自行复叠原理的新循环能够利用低品位热能获得低的制冷温度. 新吸收制冷循环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热驱动深度制冷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被窝小气候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保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秋、冬三季,睡眠的直接环境就是被窝。了解被窝内的气象要素状况,保持被窝里有适宜的小气候,对保证睡眠的质量极为重要。温度是影响睡眠的最主要的气象要素。专家们认为,室温在20℃~23℃时最适宜人体睡眠。古人说"春眠不觉晓",主要依据就是春天早晨的气温在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