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分析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灵敏度检测方法, 它将电化学法和化学发光法巧妙结合, 利用金属钌的复合物和三丙胺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高效、连续、稳定的发光, 具有灵敏、快速、准确、操作简便和分析适应性广等特点, 已被应用于核酸的定量分析之中. 将电化学发光技术应用于基因点突变检测, 采用了一种基于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检测Presenilin-1基因(简称PS-1基因)密码子235处发生的点突变. 结果显示, 在PCR循环次数相同的条件下, 野生型样品酶切前后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强度基本保持不变; 突变型样品酶切前后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强度变化显著. 该方法可明显区分野生型样品和突变型样品, 可望用于老年性痴呆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朱德斌  邢达  沈行燕  闫贵虹 《科学通报》2003,48(13):1424-1427
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分析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灵敏度检测方法, 它将电化学法和化学发光法巧妙结合, 利用金属钌的复合物和三丙胺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高效、连续、稳定的发光, 具有灵敏、快速、准确、操作简便和分析适应性广等特点, 已被应用于核酸的定量分析之中. 将电化学发光技术应用于基因点突变检测, 采用了一种基于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检测Presenilin-1基因(简称PS-1基因)密码子235处发生的点突变. 结果显示, 在PCR循环次数相同的条件下, 野生型样品酶切前后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强度基本保持不变; 突变型样品酶切前后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强度变化显著. 该方法可明显区分野生型样品和突变型样品, 可望用于老年性痴呆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刘定千 《科学通报》1982,27(16):1011-1011
核酸分子杂交是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在电泳分离的核酸片段中检测特定序列的杂交方法,简便快速,效果较好,是普遍应用的杂交方法。目前,这类方法主要有硝酸纤维素膜法和DBM纸法两种。核酸可能是通过碱基非共价地结合在硝酸纤维素膜上。DBM纸对核酸的固定则是共价的,是由于纸上的重氮基与碱基偶联为偶氮化合物所致。  相似文献   

4.
多孔氧化铝薄膜的紫外光致发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郜涛  孟国文  张立德 《科学通报》2003,48(6):551-553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技术在草酸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制备了多孔氧化铝薄膜. 对其光致发光性能研究发现, 该薄膜具有一个位于350 nm的紫外波段的发光峰. 分析表明, 该发光现象起源于氧化铝薄膜中与草酸根离子相关的发光中心.  相似文献   

5.
李景虹 《科学通报》2019,64(26):2661-2663
<正>电化学发光(ECL)是电化学与化学发光相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在ECL分析中,探寻性能优良的ECL发光体对于改善ECL传感器的性能及拓展其应用范围非常关键.目前大多数ECL发光体仍然存在灵敏度低、环境/生物毒性或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研究新型高效、生物相容性好的ECL发光体对于该领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相似文献   

6.
倪晓东  刘定干  李载平 《科学通报》1996,41(14):1315-1319
核酸分子杂交广泛用于特定序列的核酸的检验、纯化,尤其用于基因或其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和在基因组上的定位等方面.从各种组织和细胞系中选择群特异的(分化表达的)核酸种类的杂交,即相减杂交,它在肿瘤分子生物学和抗癌基因的研究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目前使用的相减杂交技术都是在液相进行两群DNA,或一群DNA与另一群RNA(其中含待分离的群特异DNA的称为靶[target],而用于除去同源序列的DNA和RNA称为推动剂[driver])的杂交,使具同源序列的核酸形成杂合双链.然后用不同方法除去双链核酸,在溶液中留下未杂交的单链核酸.这些方法包括:(1)羟基磷灰石柱层析,(2)用生物素标记的推动剂去与靶杂交,再向反应液中加入链霉菌生物素结合蛋白,然后用酚抽提.然而,这两种方法存在的缺点妨碍了它们的使用,或者效率不高(如(1)),或者试剂价格较昂贵,步骤较多(如(2)).对-β-硫酸酯乙砜基苯胺(SESA)是活性染料合成的中间体,国内已大量生产.我们曾经用它制备过对-重氮苯砜乙基纤维素纸(DBSE纸)共价固定核酸进行固相杂交,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因此我们考虑用SESA作偶联剂,把推动剂共价固定在易于分离的高分子载体上,再与靶杂交.我们制备了对-氨基苯砜乙基葡聚糖凝胶(ABSE-Sephadex,固相载体)和对-氨基苯砜乙基糖原(ABS  相似文献   

7.
纪华民 《科学通报》1988,33(15):1157-1157
近年来,由于流动体系电化学检测对电活性组分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已引起很大的兴趣,但对于复杂样品的分析,检测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仍受到很大限制。本文首次使用阳离子交换剂(Nafion)涂层玻炭电极电化学检测器,获得了对阳离子组分的选择性响应,提高了检测器的稳定性,并根据流动注射分析结果讨论了Nafion膜中不同电荷离子的扩散行为。  相似文献   

8.
单个体电化学通过在限域电化学测量界面上检测单个纳米粒子、单个脂质体、单个细胞等的电化学特性,实现对单个体各向异性的研究.这种高度灵敏的电化学方法能够快速测量并区分纳米级单个体的大小和表面电荷等.目前,已在单颗粒催化、环境监测和细胞分析等领域得到应用.本研究通过使用尺寸可控的石英纳米孔作为模板,将贵金属金沉积在石英纳米孔尖端,以形成用于单个体测量的纳米级电化学限域界面,从而制备具有高灵敏度的闭合式无线纳米孔电极.利用该电极构建了单个体电化学测量体系,实现了单个外泌体的检测,获得了信噪比高达25.1的单个外泌体碰撞信号,电化学测量平均电流幅值为15.1 pA,单个信号持续时间为0.4 ms,从而实现了单个外泌体与纳米电极间动态相互作用的实时测量.  相似文献   

9.
杨增明 《科学通报》1991,36(22):1738-1738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或称杂交细胞化学(Hybridocytochemistry),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基因表达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组织切片或在细胞上定位DNA及RNA序列的优良方法,在进行mRNA原位杂交时,由于靶细胞中mRNA的浓度低且广泛分布,所用的探针多数是放射性的,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敏感度,但由于用放射性探针进行  相似文献   

10.
蒽衍生物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夏宝辉  孙迎辉  杨兵  田文晶  王悦  张国 《科学通报》2006,51(22):2632-2637
运用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两个蒽衍生物9, 10-二苯并咪唑基蒽(DBMA)和9,10-二吡啶基吡咯基蒽(DAA)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 循环伏安和微分脉冲极谱的数据表明, 在蒽的骨架侧位上分别引入苯并咪唑和吡啶基吡咯基团, 会影响DBMA和DAA的电化学行为. 相对于蒽, DBMA和DAA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均发生红移, 它们位于蓝-绿光区的发光具有很高的量子效率(90%). 在B3LYP/6-31G水平上的理论计算揭示出所引入的侧位取代基对分子的电子结构产生了影响, 这导致分子接受电子能力的增加和HOMO-LUMO能级差的下降. 这也是DBMA和DAA的发光红移到蓝绿光区的原因. 理论研究还指出, DBMA和DAA的非平面几何结构是它们高发光效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彭瑞伍 《科学通报》1965,10(5):415-415
一引言熔盐电化学在理论和实际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熔盐的电化学性质和用电化学法得出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了解熔盐特性和研究熔体结构方面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它们对建立结构模型和发展熔盐溶液理论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生产实践中许多稀有金属的电解制备,高熔点金属的电解精炼,熔盐渗镀和电镀以及熔盐的电化分析等均与熔盐电化学有密切关系。此外,高温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原子能工业的发展也要求对熔盐的电化学性质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更多的了解。熔盐电化学的研究在本世纪初已经开  相似文献   

12.
光电化学免疫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电化学分析是近年建立起来的一种基于物质的光电转换特性而进行检测的新型分析方法,它具有灵敏度高、设备简单、易于微型化等特点.光电化学免疫分析则是光电化学分析与免疫反应的结合,体现了光电化学传感的高灵敏度和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其基本方法原理是,在光照条件下,光电活性物质将免疫反应转变为电信号,从而实现对待测物的定量测定.在过去10年中,伴随着光电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光电化学免疫分析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本文介绍了光电化学免疫分析的方法原理和特点,对其代表性的研究工作进行介绍和评述,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核酸是重要的生命物质,对核酸序列的选择性切割是当前基因工程的关键问题.在生理条件及非酶存在下,核酸非常稳定(磷酸二酯键在pH 7,25℃时的半衰期为2亿年,因此,近年来研究的人工酶是通过氧化脱氧核糖来切断DNA的,而有关选择性水解断裂核酸的报道则很少,主要困难是缺乏高效的“分子剪刀”,有关稀土对核酸断裂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作者曾报道了除Ce(Ⅳ)外,其他稀土对5’-腺嘌呤核苷酸(5’-AMP)及5’-鸟嘌呤核苷酸(5’-GMP)均无明显水解作用,并且过去报道的体系为碱性介质,此时稀土以氢氧化物沉淀形式存在为非均相体系,其应用局限性非常大,因此,寻求可溶性的稀土水解核酸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用核磁共振(NMR)和化学法研究了Yb-Ge-132和Pr-Ge-132配合物对5’-AMP及5’-dAMP的断裂作用,指出Yb-Ge-132和Pr-Ge-132使5’-AMP水解为腺苷(A)及无机磷,使5’-dAMP水解为脱氧腺苷(dA)及无机磷,其断裂机制为水解断裂,这对于研究稀土与核酸的作用,寻找新的核酸均相水解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核酸与肿瘤     
王德宝 《科学通报》1960,5(3):74-74
近年来对核酸研究的结果,公认核酸在细胞内处于发号施令的地位,无论对生长、遗传和变异,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正常组织异常生长而恶变形成肿瘤的过程中,核酸一定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核酸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对肿瘤发病机制的了解,从而为控制肿瘤提供措施。这些年来,有关肿瘤核酸的工作非常多,特别希望能找出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在核酸方面的差异,并通过这些差异来设计新的治疗方法。现存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结果,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2011,56(9):708-708
近日, 我国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双通带滤波器的设计 方法, 并完成了一个L 波段双通带高温超导滤波器的设计和制作, 该成果可充分发挥超导材料的低微波表面电阻的优势, 在微波通信、高灵敏度接收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有机π-共轭分子固体发光材料中,强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通常猝灭发光.然而,在蒽衍生物晶体中,我们发现了一类高效率、长寿命的蒽π-π作用双分子发光体系,并揭示了其高发光效率的本质:一方面,发光态等同于激基缔合物,压缩的双分子激发态π-π面间距离增强了体系刚性,降低了非辐射跃迁速率;另一方面,离散的二聚体π-π堆积结构导致了单一的、纯净的双分子发光态,避免低能量陷阱的"暗态"形成,有效地抑制了非辐射能量转移.本文不仅提出了基于蒽的高效率双分子发光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策略,成功地构筑了固体中离散的蒽二聚体π-π堆积结构,而且展望了超分子发光材料的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通过分子(堆积)结构-激发态性质-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展新一代超分子发光材料的新概念、新原理与新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建中 《科学通报》1994,39(21):2004-2004
在细胞免疫分析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测定杀伤细胞的活性及某些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如~(51)Cr,~(125)I,~3H等的化合物来标记靶细胞.建立测定细胞毒作用的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新方法是当前细胞免疫方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献报道的有以荧光素酯类为标记物的荧光法,采用四唑盐(MTT)标记靶细胞的光度法,直接测定被杀伤靶细胞释放出的某些酶活性的光度法,用稀土元素铕或其配合物标记靶细胞的时间分辨荧光法等.  相似文献   

18.
植物体应激反应中生物光子发射的实验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邢达  谭石慈  唐永红  何永红  李德红 《科学通报》1999,44(21):2299-2302
用高灵敏度的ICCD图象探测系统,对萌发期大豆受到外界刺激后的生物光子发射进行探测。实验发现,大豆子叶受到创伤后,创伤部位的生物光子发射明显增强,另外,大豆干旱复水过程中,在根尖也测到了很强的发光。  相似文献   

19.
纪文亮  薛亦飞  于萍  毛兰群 《科学通报》2022,(20):2318-2332
维生素C是生命体内不可或缺的水溶性维生素,因其具有防治坏血病的作用,故又被称为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AA).在脑神经系统中, AA是重要的小分子化学物质之一,其作为抗氧化剂和神经调质,在脑神经生理与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人们在很早即开展了AA脑神经生理和病理作用的探索,但是其神经化学机制,尤其是在脑损伤过程的变化规律,仍需进一步研究.在生理溶液中, AA易被化学氧化,故不稳定.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传统分析化学方法难以实现脑内AA的准确测定.这一检测方法的困难极大限制了AA神经化学机制的研究.因此,建立和发展具有时空分辨、高灵敏、高选择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实现活体层次AA的传感分析,无疑会大大推动AA神经化学机制的研究.针对AA活体分析中存在的挑战,利用电化学原理,本课题组已经发展了基于微透析技术的活体在线电化学方法和活体原位电化学传感方法等,实现了一些生理病理过程中AA变化规律的研究.本文将主要围绕本课题组近些年来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李晓红  肖志洁  朴允尚 《科学通报》2001,46(16):1371-1374
雌二醇(estradiol,E2)是雌激素的主要分子形式,其生物学作用由靶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的E2浓度决定。2型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2,17HSD2)能催化E2转化为低活性雌酮的氧化反应,是调节雌激素靶细胞内E2浓度的重要类固醇代谢酶。利用酶活性和核酸杂交方法,研究了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e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上皮生长因子(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子宫内膜癌RL954-2细胞中17HSD2表达的影响,发现它们能显著降低细胞内的17HSD2酶活性,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核酸杂交分析显示,细胞在经过10ng/mL TGF-β1和50ng/mL EGF处理48h后,17HSD2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下降至正常水平的30%和20%。上述结果表明某些生长因子对子官内膜癌细胞中17HSD2的表达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