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翻译得好坏,取决于译者对原诗深层意义的理解是否准确。从宏观(如诗体、韵律、修辞)和微观(如人名译法、误译、文化传递)入手,对比分析陶渊明《责子》一诗的三种英译本,能够看到这种理解的重要性。只有对源语的语言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再现原诗的形式美,有效传递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
修辞的最高境界是修辞的“化境”。这种“化境”是指修辞主体运用修辞技巧已达到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地步,再也感觉不到自身在刻意运用修辞技法。同时,修辞接受客体也感觉不到修辞主体运用技巧的痕迹。要达到修辞的“化境”,必须达到天然自成的反映生活和修辞主体情感的“真”;修辞与语音、语境、语体的“谐”;修辞主体对修技巧的一种独特感悟与运用的“灵”;修辞语言清新自然言简意丰的“朴”。  相似文献   

3.
英语双关语(Pun)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段,也有人称之为文字游戏。它有意识地让一个语句关涉到两个方面,使之产生两种绝然不同的有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英语教材中均蕴含着许许多多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的双关语。英语双关语的修辞效应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文字上的同音异义(homonymy)——语音双关和同形异义(polysemy)—一语义双关现象来实现的。本文试就英语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及其所产生的修辞效应作一浅析。语音双关及其修辞效应语音可以传情达意,利用某些语音的表现手段可以使语音在产生音乐美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李煜《喜迁莺》中的隐喻及其句内句间组合的分析,揭示出词作修辞效果的实现方式.通过分析词作隐喻的情感域映射,以及隐喻的句内顺向组合、逆向组合和超常组合,句问向心、离心组合解析词作意境的构造和升华,总结了隐喻组合对修辞效果最大化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许渊冲教授的译本和Bynner的译本,在再现原诗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三方面均作了不同的努力。Bynner译本较许译本形象些,但许译比Bynner译更具形式美。此外,许译在再现原诗的意境上也比Bynner译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6.
许渊冲教授的译本和Bynner的译本,在再现原诗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三方面均作了不同的努力。Bynner译本较许译本形象些,但许译比Bynner译更具形式美。此外,许译在再现原诗的意境上也比Bynner译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我国著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首小诗谈开,并试译4种,供读者比较。作者认为,译诗,应有两种忠诚:一是对原诗形式的努力追求;二是对原诗意境的准确把握。最后本人需强调的是,译诗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是对原诗意境的深层挖掘和忠实诠释。  相似文献   

8.
从“摄像构图”角度对王维诗作《辛夷坞》重新解读,避开以画论诗的局限性,探讨王维的创作构思和技术处理所达到的意象聚焦、以动衬静、色彩音效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并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文,探究不同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展现原诗审美意境,以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加工审美体验,才能成为原诗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女性修辞因其修辞主体的性别特点,具有异于男性修辞的美学特质。从我国女性修辞的具体表现来看,“阴柔”是其建构的主要美学特征。“阴柔之关”是我国女性在话语修辞时,通过对语音、词汇以及语法各手段的巧妙使用得以展现出来。在语音上,我国女性对细音的喜爱使其修辞语音娇柔,在词汇上对语气词“啊”的高频使用使其语气柔和,在句子上对祈使句的巧妙调整使其表意温和。  相似文献   

10.
汉英两民族在诗歌传统表现方面具有不同的思维定势;汉英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破坏了原诗的含蓄美,并且使唐诗英译后句子拉长,节奏放慢,形象紧张庆丧失。因而,唐诗英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再现原诗中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