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在一本正式出版物上看到,有人将“三月街”英译为Sanyue Street《The SightsofChina中国名胜》,2004)。按字面意义,人们可能会认为是街道名,这是一种误导。笔者查阅汉英词典,只得到英文解释:annual fair of the Bainationality(白族)heldat the foot of Diancang Mountain to the west of the cityofDMi(大理)in Yunnan Province,which lasts from the 15th to the 20th of the third month by the lunarcMendar(《新时代汉英大词典》,2000);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中央编办、财政部、人事部《关于推进县(市)科技进步的意见》(国办发[2006]34号),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县(市)和县(市)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在县(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科技进步法》,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科技部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科技兴县(市)专项工作“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3.
八方来函     
《科学大观园》2009,(9):80-80
千里莺啼绿映红——走进《科学大观园》 科学大观园——千里莺啼绿映红。([唐]杜牧《江南春》) 卷首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4.
关于“生态环境”一词的几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在2005年第2期上特辟专题,就“生态环境建设”提法进行了讨论。笔者仔细拜读,在深受启发的同时,觉得有几点值得商榷。一、“生态环境”一词的首创者不是黄秉维先生笔者在2003年曾就“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概念的起源与内涵进行过探讨,发现“生态环境”这个汉语名词在中国的出现至少已有50年历史。[1]因为,在1953年出版的译著、苏联А.П.谢尼阔夫著的《植物生态学》中就出现了俄汉对照名词“экотоп生态环境”[2]。在1956年出版的《俄英中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名词》中已经有了汉英俄对照名词…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第二版)审定和《英汉生物学大词典》的编撰,同时笔者编写了《蛋白质导论》一书。在这过程中,深感蛋白质定名是一个非常复杂、令人烦恼和困惑的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某些汉语规范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汉语规范名词的对应英语词应当为英语名词,而不能为英语形容词。自1989年《微生物学名词》[1]公布以来,迄今已公布了生物学13个学科的规范名词。其中如《植物学名词》[2]、《动物学名词》[3]等的规范名词中存在着将某些汉语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的问题。笔者在编写《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4]和《英汉生态学词典》[5]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采取了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的英汉、汉英翻译方法。本文就此谈一些认识,供大家参考。一、汉语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举例例如在1997年公布的《动物学名词》中有一些汉语名词与英语形容词对应的情况(见表1)[3]。表1所列均属生态学词汇。二、汉语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的原因(一)对英语词汇的理解有误比如“aquatic”作为形容词指“水生的”、“水上的”、“水中的”、“水的”或“水上运动的”;作为名词指“水生生物”(即水生植物或水生动物);它的复数(aquatics)指“水上运动”。尽管在《朗文英汉综合电脑词典》中将“aquatic”译为“【修】水生”,看上去是名词,但从该词前的“【修】”可以看出这个“水生”相当于“水生的”,不可单独用来表示“水生”。因此,将“水生”翻译为“aquatic”不妥当。同样道理,把“外源”译为“exogenous”、“内源”译为“endogenous”亦欠妥。(二)与英译汉的习惯有关从表面上看,汉语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是汉译英问题,实际上很可能同英译汉习惯有关。由于把英语形容词翻译为汉语时,人们通常采用词尾加“的”或“性的”这种方式。比如,《英汉常用生物学词汇》[6]中的“anthropogenic人为的”、“heliophilic喜阳的”;“eurybathic广深性的”、“euryhydric广水性的”、“euryoecic广栖性的”、“euryoxybiotic广氧性的”、“euryphagic、euryphagous广食性的”、“eurythermic、eurythermal广温[性]的”;“stenoecic狭栖性的”、“stenohydric狭水性的”、“stenooxybiotic狭氧性的”、“stenophagic、stenophagous狭食性的”、“stenothermic狭温性的”,等等。为了使语言精炼,人们且常将“的”字省略。在汉译英时,如果简单照搬,就会出现“广栖性euryoecic”、“广温性eurythermic,eurythermal”;“狭栖性stenoecic”、“狭温性stenothermal”,等等。而实际上,“广幅性”应译为“eurytopicity”,而不是“eurytopic”;“广食性”应译为“euryphagy”,而不是“euryphagic”;“狭食性”应译为“stenophagy”,而不是“stenophagic”;“狭幅性”应译为“stenotopicity”,而不是“stenotopic”。同样道理,“半透性”应译为“semipermeability”,而不是“semipermeable”;“避光性”应译为“photophobism”,而不是“photophobic”;“喜温性”应译为“thermophily”,而不是“thermophilic”。三、对策首先要正确理解英语词的含义,分清该词是名词还是形容词。例如,根据Lincoln等1998年出版的词典,eurybathic、euryoecic、eurythermic、eurythermal、eusocial、polydemic、stenobathic、stenoecic和stenothermal等均为形容词[7],不能当名词使用。同时要注意汉英翻译不能简单照搬。某些“汉语名词”很可能是从汉语形容词省略掉“的”而来的,还其“汉语形容词”本来面目,汉译英问题便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7.
杨帆  蒋勇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2):59-60
按照建设部建质质函[2006]17号《关于转发北京市建设委员会(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规定)》和《关于实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的指导意见》通知中提出的“逐步建立住宅工程‘一户一验’制定”的要求,重庆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协同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共同完成了重庆市强制性地方标准——《清水住宅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的编制工作。该标准已于2007年11月26日顺利通过国家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备案(建标标备便[2007]159号文),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发布文件(渝建发[2007]230号文)批准该标准为重庆市内强制性工程建设标准,自2008年2月1日起强制实施。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9月4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工程技术卷分卷主编审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工程技术上卷、中卷、下卷在京的所有主编、副主编,以及大词典项目部全体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常务副总主编刘青主持。刘青副总主编通报了大词典编纂工作的最新进展。据介绍,从2016年5月项目启动以来,在大词典的11个分卷中,生  相似文献   

9.
《广西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匹配技术推广应用》课题是根据原国家计委批复关于广西利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CN552)贷款及世界粮食计划署(WFP9997)援助“桂西农村综合发展项目”建议书(计农经[2000]2406号)而设的自选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Chinese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ssociation,简称COGA)是中国医师协会(CMDA)二级分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成立的我国妇产科专业医师行业组织(民社登[2006]第1065号),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于2007年3月24日在北京成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5):53-56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基础科学》2009,11(2):29-3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3.
西药名词是专业名词,大多源自外语,主要通过音译的方式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汉语的特点特别是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了西药名词的音译不仅仅涉及语音的对应,音译的模式以及用字对于译名的最终确定有重要影响。文章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汉英医学大词典》中的西药名词为研究对象,对西药名词的音译模式和用字进行考查,对目前西药名词音译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提出规范音译西药名词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术语是文化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同语种的术语随着人类文化交流而互相沟通,乃是古今中外的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据史书记载,我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许多实物和资料,其中就有许多术语,例如“葡萄”(大宛语budaw)、“首蓿”(大宛语buksuk)等。佛教的引进,带进许多宗教术语,例如“罗汉”、菩萨”、“涅槃”、“舍利”等。公元十七世纪以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又不断引进了大量新术语,据《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收集,共达一万余条,如“雷达”、“坦克”、“泵”、“阀”、“沙发”、“咖啡”、“爱克斯光”、“奥林匹克”、“马拉松”等,至今仍在广为使用。汉语术语传入国外也很多。例如在英语中把“瓷器”称为china,于1634年见于文字,但是把“中国”称为China,最早见于1555年,其词源来自汉字秦”,古希腊语称“中国”为Sinai,也源于“秦”字,现代英语中仍使用其词根如sinology(汉学)、sinologist(汉学家)等。又如中国的“茶”,英语中称为tea,始见于1660年,乃是厦门话“茶”字的音译,但是按当时的“官话”反音“cha”来音译为chaa,比称tea早72年,至今在俄语、日语、葡萄牙语中都用cha音,法、德、意、西班牙、瑞典、丹麦、土耳其、波斯语中都与cha音相似。还有许多如jiaotsi(饺子)、tofu(豆腐)、wontan(馄饨)、sampan(舢板)、suanpan(算盘)等都常见于英语中。这些术语都源于中国,其定义的“专利权”属于中国。但是,还有些汉语术语在国际交流中并不确切,在中外辞书中对一些术语的定义和说明存在不少差异,例如“针灸”、“太极拳”、“武术”、气功”等。关于“针灸”。在《汉英科技大词典》(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收词目30余万条)中,有术语“针术”,英译为acupuncture,needling,stylostixis;“针灸针”英译为acupuncture needle,acupuncture pin;“针刺麻醉”英译为acupuncture anesthesia;“针刺疗法”英译为acupuncture;acupuncture therapy,没有提到“灸”。《汉英词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收词目5万余)中把“针灸”英译为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汉英综合科学技术词汇》(Comprehensive Chinese-Englis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收词目8万余)中没有“针灸”,也没有“针刺疗法”。《英汉科技大词库》(An English-Chinese wordbank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收词目105万条,可能是国内收词目最多的辞书)中有英文词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针术、针刺疗法”;acupuncture anesthesia汉译为“针刺麻醉”;acupuncture therapy汉译为“针刺疗法”,moxibustion汉译为“艾灸术”。《现代英汉综合大词典》(A Modern Comprehensiv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收词目23万条)中,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法)”,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汉译为“针灸”。《新编英汉科技大词典》(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收词目25万余)中,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法)、针术”,acupuncture anaesthesia汉译为“针灸”。《英汉科技词汇大全》(ENCLISH-CHINESE THESAUR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版,收词目20万条)中有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疗法”,moxibustion汉译为“艾灸术”。国外出版的辞书中,《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 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中,acupuncture解释为“pricking or puncturing of the living tissues of the human body with fine needle to cure disease,to relieve pain and as a local anaesthetic),汉译为“[医]针灸;针刺法;针术(用细针在人体生机组织上穿刺,籍以治病减除疼痛,并作局部麻醉。”英语中并没有moxibustion一词,汉译中却把“灸”拉进来,并且以“the living tissues of the human body(汉译为“人体生机组织”)代替“穴位”,说明对“针灸”的定义是不确切的。《科学技术大词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Third Edition,Includes 98 500 terms with 115 500 definitions)中解释acupuncture为:“[MED]The ancient Chinese art of puncturing the body with long,fine gold or silver needles to relieve pain and cure disease”。讲得也不确切,并且没有“moxibustion”一词。解释得最详细的还是《世界书籍词典》(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 (A Thorndike-Barnhart Dictionary Published exclusively for World Book-Childcraft international.Inc.A subsidiary of the scott & Fetzer Compary),书中对acupuncture解释为“The puncture of the skin or body tissue with needles,prac ticed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and recently introdliced into modern Western medicine,especially as a method of producing local anaesthesia。”该书中又说明了acupunture词的来源〔Latin acus needle+English puncture〕,又附图二幅,一幅为some facial puncture points,一幅为some body puncture points,这里用puncture point代替“穴位”。书中还有“moxibustion”一词,解释为“use of moxi in medicine especially as cauterizing agent;next,the doctor resorted to an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treatment called moxibustion”。这也许是国外辞书中最为详细的解说了,但是仍然不够确切。有趣的是“moxibustion”一词,乃是由“moxa”和“combustion”二词合成的。前者指“艾”,后者为“燃烧”,合起来与“艾灸术”相对应。但是“艾”字为什么用“moxa”呢?原来这是“艾”字的日语发音“きぐさ”的音译。这可能是由于“艾灸术”从日本传入欧洲之故,虽然“艾灸术”源于中国,可是国外术语中没有汉语的痕迹。再看术语“太极拳”。《汉英科技大词典》中没有收进。《汉英词典》中,先有汉语拼音“taijiquan”,英译为“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打太极拳”英译为“do taijiquan”。《现代汉英综合大词典》中有“shadow boxing”汉译为“与假想对手做的拳击练习;想象或虚构的斗争;太极拳。”《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中有“shadow boxing”,解释为“sparring against an imaginary opponent (for practice);汉译为“与假想对手斗拳;太极拳。《世界书籍词典》有“shadow boxing”解释为“boxing with an imag inary opponent for exercise or training。figurative,fighting with imaginary opponents:……”。其他辞书中皆不见有。再看术语“武术”。《汉英词典》中有汉语拼音“wushu”,英译为martial arts such as shadowboxing,swordplay,etc.formerly cultivated for self-defence,now a form of physical culture”。《现代汉英大词典》中有“Martial arts”,汉译为“东方武术”,《世界书籍词典》中有“martial art”,解释为“any one of the Oriental arts of fighting or self-de fence,such as karate and aikido”。文中“karate”为汉字“空手”或“唐手”,日语发音为“カテテ”的音译,指日本的“空手道”;“aikido”为汉字“合気道”,日语发音为”ァィキトゥ”的音译,指日本的一种不使用武器、类似“摔跤”的一种运动。用这些来说明中国的“武术”,当然不够确切术语“气功”,《汉英科技大词典》中英译为“breathing technique”;《汉英词典》中英译为“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与“气功”的真正概念相距甚远。其余辞书中皆不见有。值得提出的是,在《汉德词典》(CHINESISCH DEUTSCHES WRTERBUCH)(AKADEMIC-VERLAG BERLIN,1985)中,收进了“针灸”、“太极拳”、“武术”、“气功”、“穴位”、“经络”等汉语术语,都有德语说明。例如:“针灸”——ZHENJIU Chin Med Akupunktur und Moxibustion。“太极拳——TAIJIQUAN Schatten——boxen(traditionelle chin.Gymnastic).“武术——WUSHU.Chinesische Kampfkunst (traditionelle gynastische Disziplin u·akrobatische Kampfsymblik auf der Buhne)、“气功”——QIGUONG(Chinesisches) autogenes Training。“穴位”——XUEWEI chin Med Akupunkturstelle。“经络”——JINGLUO chin Med regulrer kanal Akupunktur-kanal。这些说明可能是从上述的一些辞书中摘录下来的。在《苏联百科词典》(СОВЕТСКЦЙ ЭНЦИКΛОПЕДИЦЕСКИЙСΛОВАР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中,对“针刺疗法”解释为“针刺一定穴位(约600个)以治疗多种神经病、变态反应病及其他病症。“灸法”解释为“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在一定穴位的皮肤表面上用艾条(艾柱)等进行薰灼。至于“太极拳”、“武术”“气功”、“穴位”、“经络”等皆无介绍。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从我国出版的辞书如《新日汉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汉日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来看,对上述术语的介绍都太简单,难以起到应有的交流作用。从日本出版的《中日大辞典》(爱知大学中日大辞典编纂处编,1980年版)和《学研国语大辞典》(学习研究社,1975年版)来看,对上述术语的介绍也各有差异。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对一些重要术语,需要尽早实行标准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文化交流也日益扩大。1982年,ISO已颁布了“ISO 7089-82《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为汉语术语走向国际创造了好条件。我国也已颁发了国家标准GB 1.6-88《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标准编写规定》、GB 10112-88《确定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12346-90《经穴部位》等。为了使汉语术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为改革开放作出应有的贡献,笔者建议:一、尽快制定一些重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标准,给以确切的定义和外语译文,以利国际交流。二、在GB 10112-88后面再补充一条。即:5·7·4汉语术语的音译。在国际交流的文献中,凡属中国特有的、由中国给以定义的术语,应使用汉语拼音作音译。  相似文献   

15.
中医术语"经络"是中医独有的概念,其英译在国内词典和国际标准中都存在直译(meridian and collateral)和意译(channel and collateral)并用的现象。根据"经络"的命名及含义,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分析该词的两个译本,得出将该词直译为meridian and collateral能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更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而且回译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虚实"是中医重要的辨证纲领,在中医典籍中出现频率很高,其英译版本亦繁多,而自《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颁布以来,deficiency和excess已然统一了"虚实"的翻译。文章在阐明"虚实"中医含义的基础上,指出"虚证"不仅是正气不足,还有邪气不旺之意;"实证"不仅是邪气亢盛,还有正气不衰之意。从中医的根本意义上讲,solid和empty比deficiency和excess更适合作为"虚"和"实"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英汉大词典》(第2版)中几个构词类术语的译名问题,认为《英汉大词典》(第2版)对tmesis和retronym的释义有待改进;同时可考虑增收新的缩略构词法backronym(back acronym)和修辞格snowclone。  相似文献   

18.
一基本情况 《语言学名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第一部社科名词辞书。从2001年编写到2011年出版,历时十年。《语言学名词》分支学科大致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分类,但"世界诸语言""心理语言学"等阙如,而增加了"辞书学""计算语言学"等,实际完成了13个分支。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认真地阅读了现代术语学的创始人欧根·维斯特(Eugen Waster)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Einfarung in die allgemeine Terminologie und terminologische Lexikographie)的德文版第三版(1991年在波恩出版)。此书是国际术语学界公认的经典著作,确实应当认真阅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基本情况 《语言学名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第一部社科名词辞书。从2001年编写到2011年出版,历时十年。《语言学名词》分支学科大致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分类,但"世界诸语言""心理语言学"等阙如,而增加了"辞书学""计算语言学"等,实际完成了13个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