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小麦的培育和研究,是近二十多年来小麦育种的一个新课题。尤其利用雄性不育培育杂交小麦是目前小麦育种工作的又一进展和新的趋势。在国外,杂交小麦已接近应用于生产的前夜。我国在短短的十来年的时间内不仅实现了T型小麦“三系”配套,而且在生产上初步试种了杂交小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  相似文献   

2.
杂交小麦应用研究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杂交小麦的应用研究最终产品是出杂交种;有的认为出中间材料是变相的常规育种,是不务正业;有的认为杂交小麦是杂交小麦应用研究的一部分,还应包括核质杂种和异质品种等。对于上述不同看法,谁是谁非,应该弄清楚,避免或防止不必要的争论和相互之间的误解,使研究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前进。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西北农大农学系杨  相似文献   

3.
迄今,培育作物高旦白质含量及改进品质的育种方法主要有种内杂交、远缘杂交、种间和属间杂交以及人工诱变。1976年初据不完全统计,国外采用诱变育种法已育成152个突变品种,其中小麦12个,水稻18个,大麦24个,燕麦5个,豆类22个,果树7个,观赏植物47个,其他作物17个。从突变品种的性状变异(如表)来看,被改变的性状是多方面。由表可  相似文献   

4.
为发掘和利用黑麦属野生种非洲黑麦(Secale africanum)所携带的优异基因,我们用四川栽培小麦与人工合成的硬粒小麦非洲黑麦双二倍体杂交回交,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早期世代选择,结合染色体C带技术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BC1F5代获得了抗条锈病的新品系L15-,经鉴定它具有非洲黑麦的1R染色体与小麦1B染色体形成的1RS/1BL易位染色体,该易位系的获得增加了1RS/1BL易位系的遗传多样性,是研究非洲黑麦基因遗传和小麦抗病育种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包括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治疗乙脑、控制干细胞早期分化、遏制非典新疗法、用基因工程治癌、空间育种以及杂交小麦育种等。  相似文献   

6.
麦科作物与不同属植物无法杂交的世界难题,在困扰国际育种专家20多年后,最近在山东大学被攻克。这一研究项目,是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小麦与原产澳洲的高冰草融合杂交,所产生的小麦新品种具有大量独特品质。据测算,杂交小麦的耐盐性达0. 7%,可以在盐度较高的土地上种植,使中国在大面积的荒芜盐碱地上建设新粮仓成为可  相似文献   

7.
1 项目背景 谈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赵昌平难掩感激之情.赵昌平刚刚开始从事杂交小麦研究时就得到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1995年以来,赵昌平曾先后主持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二系杂交小麦的生物技术研究"、 "光温敏不育小麦生态生理及异交生物学特性研究"、 "小麦光温敏不育基因的标记定位和克隆"和"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雄蕊细胞骨架结构与败育机理研究"等项目.现任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的赵昌平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小麦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小麦遗传育种、小麦分子生物学等.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的历史表明,育种上的突破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飞跃。杂交玉米和高粱、矮秆水稻和小麦的育成和应用,都在世界范围内大幅度提高了作物产量。水稻本身蕴藏着巨大的产量潜力,从育种科学的角度来看,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麦雄性不育系培育杂种小麦,是近年来国外小麦育种工作中的一个新趋向和新途径。据报导,杂种小麦一般增产30—40%,有的报导为70—80%,同时表现出生长繁茂,适应性强等杂交优势。目前,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罗马尼亚、苏联等国都开展了杂种小麦的研究,尽管在大面积推广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但是杂种小麦一旦在生产中大规模推广,必将对小麦生产发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昌农科所小麦育种工作经过几代人长期深入细致地研究,育成了一系列小麦品种,不论在育种途径、育种方法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仅就西昌农科所在小麦育种上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做出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期导读     
<正>染色体作为基因遗传物质的载体,人类的科学精英,一直高度重视对它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人类开始了染色体的人工创新,西方和中国的学者对染色体的创新具有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技术.2009年2月深圳市百绿生物染色体杂交研究所所长,朱培坤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了题为"高等植物的第三类杂交——染色体杂交"一文,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高等生物(植物)通过染色体杂交获得杂交染色体并获得相应的染色体杂交植物,尔后通过遗传育种,获得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麦育种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走本国小麦育种的道路,实行领导、群众、科技人员“三结合”,专业研究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大搞群选群育,积极改革育种方法,提高育种质量,缩短育种年限,创造了许多优良品种,摸索了一些小麦育种的经验。现仅将赵洪璋同志、庄巧生同志谈小麦育种理论及经验、黑龙江省克山农业科学试验所和我省吕梁地区农科所及本院辐射育种的经验,作一介绍(注)。  相似文献   

13.
小麦是目前中国北方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在民众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小麦单产与品质获得长足发展,其中尤其离不开以远缘杂交为代表的小麦育种技术的进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早期对远缘杂交育种方法、亲本选择的初步认识,到1970年代李振声院士成功培育的“小偃6号”,再到之后的“小偃54号”“小偃81号”,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已培育了数百种高产抗病优质的小麦品种,保证了小麦的产量、品质和效益。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以小麦远缘杂交技术为代表的小麦育种技术发展,在我国小麦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种源被卡脖子的今天,远缘杂交仍将是未来小麦育种技术攻关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小麦花药培养,我国许多科研单位,特别是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所、中国科学院遗传分所、西北植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黑龙江省合江地区稻科所、河北省农作物研究所、山东省昌潍地区农科所、昆明市农科所以及兰州大学生物系、甘肃农业大学等做了不少工作。且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与昆明市农科所协作,培育出了小麦新品系“花培一号”。这个品系是由科春五号与小偃759杂交第一代花药培养育成,据试验,产量超过对照品种34.2~53.4%。看来,小麦花药培养对粮食增产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15.
从生殖方式改变和作物进化趋势分析,论述了以无融合生殖为基础,结合利用优良基因、多倍体化和现代生物技术的21世纪水稻育种新战略.它包括3个部分:1利用无融合生殖建立快速育种新方法.利用水稻的孤雌生殖和无配子生殖能力,获得早世代稳定品系,建立快速育种方法,把无融合生殖特性与闭颖授粉、优质、抗性等特性结合探索高产优质多抗育种新途径,逐步实现利用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优势的目的.2利用无融合生殖和多倍体化探索育种新途径异源多倍体化是作物进化的总趋势.水稻是二倍体,基因组小通过无融合生殖、广亲和、异源多倍体化的利用,选育异源多倍体水稻,增加它的遗传变异范围,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质量和抗性.3.无融合生殖水稻和C4作物杂交创造高光效异源多倍体新作物.利用无融合生殖水稻与无融合生殖高光效的C4作物,如高粱、摩擦禾、大黍等杂交,特别是体细胞杂交和基因工程技术,创造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高光效作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小麦兼抗性抗源的选育、鉴定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小麦生态区往往数种病害同时发生 ,用兼抗性小麦品种进行防治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可减少环境污染。用小麦近缘种属与野燕麦的不同种杂交、具有普通小麦不同染色体的近缘属间杂交 ,杂交后代一般不要进行回交 ,而且容易稳定 ,育成系列兼抗性普通小麦型的优质、高产的品种和品系。  相似文献   

17.
本项目针对糖料甘蔗遗传基础狭窄,以及80%以上种植在无灌溉条件的旱地,适合于广大旱地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缺乏,且冬季偶因低温冰冻造成严重损失等生产实际问题,选用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系)作为杂交双亲,通过地理远缘和属间远缘杂交的途径扩大品种的遗传基础,以自然胁迫与人工胁迫相结合、形态学标记选择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后代,较好地解决了甘蔗遗传基础狭窄的技术难题,有效地提高了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在小麦杂交育种中,合理地选配亲本是育种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而亲本的选配原则是亲本问的遗传差异要大.如何知道品种问遗传差异的大小呢?过去,一般采用地理起源上相距较远的品种进行杂交组合.认为这样选取的材料亲缘关系较远,会有明显的杂交优势.而多年来育种的实践表明,情况并不尽然.往往地理上远缘的品种遗传差异并不显蒋,而同一地区多年的品种也不一定就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所以近年来国内外的育种研究中,常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计量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依据作物间的遗传距离对品种进行分类,然后在不同的类群间进行组配,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取得了明显的育种效果.然而在使用这些随机数学模型时,常有一些接近临界值的样品难以处  相似文献   

19.
杂种马褂木是我国著名林木育种家叶培忠教授利用分布在我国的中国马褂木(LiriodendronChinensisSarg)和分布在北美的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L.)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的人工杂种。该杂种树木的杂种优势非常明显。栽在浙江富阳中...  相似文献   

20.
花药培养与多种技术结合选育小麦优良新品种(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小麦杂交育种、诱变充种、突变育种,花培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不同育种技术的综合比较研究认为:花药培养技术具有快速稳定变异材料的作用,与其它育种技术结合运用效果更好,特别是与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结合,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