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深邃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切割最深的河谷。1998年10月底,我们“中国雅鲁藏布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在完成片自雅江江源杰马央宗至大峡谷口派乡的1600余公里的科学考察漂流后一按照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批示和原定计划,徒步穿越了大峡谷。那段时间,大峡谷口空前热闹,因为与我们不期而遇的“中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徒步穿越科考探险队”及来自西班牙的一支登山探险队也几乎同时选定了在1998年底穿越大峡谷。我们沿雅鲁藏布江追寻着地史时期那场最诱人还想的造山运动所刻划出的痕迹,终于来到了大峡谷面前。刚过大渡卡村不久,耳边就传…  相似文献   

2.
解读岩石     
我们能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那些嶙峋怪异、刀劈斧砍似的岩石群中看出点什么东西来呢?作为普通的游人,我们可能也只是能感受到那里景观的古朴粗扩、壮丽雄伟。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甚至给美国政府写过一篇文章建议将美国大峡谷变成垃圾处理场,因为这只需要将卡车倒到悬崖边,把垃圾倒下去即可。那时大峡谷在我心里是毫无意义的。当然我的建议是不会实现的,因为那只是我无知的表现。  那么从岩石中究竟能发现些什么呢?研究岩石的地质学家们并不会把美国大峡谷看得那么简单,他们不仅仅是把大峡谷看成是我们这个具有薄薄外壳的行星上的…  相似文献   

3.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当今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之一,这里不仅植物种类众多、品种齐全,而且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据有关资料记载,仅墨脱自然保护区内就有国际级保护野生动物Ⅰ级14种、Ⅱ级8种,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Ⅰ级21种、Ⅱ级45种,而在众多被保护的野生动物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藏羚牛。 藏羚牛,学名扭角羚牛,俗称羚牛;主要生活于西藏藏东南地区,属国家一类珍稀保护动物。据说大峡谷内一群羚牛少则几头、多则几十头。因此,寻找它当然就成为我们穿越大峡谷的重要任务之一。此行,我是跟随西藏林业厅组织的专家考察组…  相似文献   

4.
作为1998年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的骨干成员,我有一个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到世界其他大峡谷地区去进行科学考察,至少去看看久负盛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这个夙愿竟然很快就实现了。1999年11月,我有机会前往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旅行考察,来往于加里福尼亚、内华达和亚利桑那三州之间,亲身经历了美国西南部沙漠低地.高原、峡谷等多种自然地理地貌和气候环境,以及历史虽然不长但颇具多元特质的人文景观。 汽车以高达100公甲的速度行驶;由于路况车况都极佳,感觉不错。车外多是荒漠景观,虽已是冬季,但天气并不冷,一些张牙舞爪的沙生植物和市镇街道两边的棕榈树不时从车窗外迅速向后掠过。美国西南部沙漠戈壁中最惹眼的植物有两种,一种就是四季碧绿的剑麻,还有一种便是粗壮挺拔的仙人柱。它们是沙漠戈壁的绿色卫士,是许多沙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关键生物链,也是美国西部沙漠戈壁中最为亮丽的旅游观光风景线。 随着汽车的飞快行驶,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一片茫茫的原始森林区,这里树种多为松树和柏树,大概这里属于半干旱向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区吧,林中树木并不繁茂,林下植被也比较稀疏,偶尔推开车窗,已经感受到几分寒意。掏出高度表一看,原来海拔已上...  相似文献   

5.
以西藏米林派为分界点,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显示了截然不同的河流特性, 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了马蹄形大拐弯, 与中游的宽谷河道显著不同. 分析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上游米林河段和大峡谷下游地东河段的河床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结果. 分析显示, 米林河段AFT年龄集中在10.7和26.8 Ma, 地东河段AFT显示年龄集中在2.5, 7.1和12.6 Ma. 由于河床砂岩屑是上游方向裂点向下到岩屑沉积点之间流域地质体经剥蚀和水流分选平均后的产物, 据此可以推定, 米林上游到加查河段流域的地质体和大峡谷下游地东以上到直白河段流域的地质体经历了不同的冷却历史. 从统计的结果上看, 米林以上到加查的中游河段地质体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的冷却, 分别为10.7和26.8 Ma前后, 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在流域地质体的冷却主要发生于2.5 Ma前后, 这一结果证实, 以南迦巴瓦峰为核心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在2.5 Ma以来经历了快速和独特的构造地貌演化过程. 雅鲁藏布大峡谷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段的流域属于相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即冈底斯岩带、雅鲁藏布缝合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但是, 二者热史演化的迥然差异显示, 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段流域地质体在2.5 Ma以来的冷却过程似乎不是区域构造作用的结果, 显示其可能与气候因素引起的强烈剥蚀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西藏北部的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交汇处,有一条蜿蜒近百公里的大峡谷,谷中丛生着千奇百怪的土林,所势恢宏。千年流淌不息的象泉河,弯弯曲曲地穿梭于大峡谷中,孕育了璀璨的古格文明。而古格文明的陨落却给世界留下了一个谜。  相似文献   

7.
奇特石蛋     
林声 《大自然探索》2011,(11):18-21
美国的大峡谷、纪念碑谷、拱门等国家公园,都以气势陵宏的地质景观闻名于世。然而,大自然的景观并非都以大取胜。  相似文献   

8.
大峡谷腹地的墨脱隐藏在深山密林中已经很久很久,寂寞地迎候着年复一年的旱季雨季,花开花落。墨脱在藏语里正是“花朵”之意──这朵稀世之花孤独地开放在不为人知的高原孤岛上。通往腹地墨脱的道路险阻重重,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仍有一些外国人到过这里。那些外国人身分复杂,自的不同。既有献身科学事业的专家学者,也有为殖民主义服务的间谍特务,还有富有冒险精神的探险旅游者。但长期以来,科学考察方面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大峡谷地区直到20世纪70年代前仍是一个准空白地区。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组建起来,当年就…  相似文献   

9.
1999年深秋,新疆库车县维吾尔族农民阿不来提·买买提,在县城以北60公里的一个峡谷岩壁上采药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石窟。后被命名为阿艾石窟。随着阿艾石窟的发现,石窟所在的大峡谷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2002年10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走进了这个被称为“神秘大峡谷”的新疆克孜利亚大峡谷。  相似文献   

10.
翻开亚洲地图,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条绿色的通道沿着布拉马普得拉河、雅鲁藏布江河谷一直伸向青藏高原东南部。险峻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宛如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大门户,它面向孟加拉湾,面向遥远的印度洋,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提供了一条天然的通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季风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变化复杂,水旱灾害频繁,其中既有强烈的季风区自然变化影响,又有气候变化中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人为强迫的影响。近些年作者团队的研究表明:中国陆地水循环主要变化是由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叠加在东部季风区显著的自然变率背景下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自然变率对降水影响的贡献约占70%,人为强迫的贡献占30%;随着未来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率逐步增大,中国极端水旱灾害有进一步增加的态势,气温每升高1°C,华北农业耗水约增加4%总用水量;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以及珠江等八大流域的水循环以及南水北调(中线)重大调水工程有突出的影响与风险,需针对水资源脆弱性变化与水安全问题,采取适应性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二元水循环条件下水资源管理理念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杨贵羽 《自然杂志》2010,32(3):130-133
中国存在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以及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水资源本底差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水资源管理的不完善。为此,本文针对后者, 结合“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过程,对现代环境下的流域/区域水资源管理作了新的探索,提出“以耗水(ET)管理为核心,七大总量控制为约束”的水资源管理新理念。通过与传统水资源管理的对比,论述了在二元水循环条件下开展“以耗水(ET)管理为核心,七大总量控制为约束”的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分析实施耗水和七大总量控制指标的现代先进的技术说明了开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山地水土要素耦合效应及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已有水土要素的耦合研究多强调水土资源的匹配及其对资源开发的影响,而较少关注水分的有效性和土壤养分对生态过程的影响,论文提出了“格局-效应-土地利用优化”的水土耦合研究框架,以水、土要素和其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为基础,在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因素的约束下,对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进行评估,并考虑土壤、坡度、土壤水、温度等约束因子,协调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关系,对山地垂直带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优化,提出 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途径,为变化环境下的生态功能保育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水土要素耦合的生态与环境效应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优先研究方向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信息具有明显的时空特性。水资源管理对时间和空间信息处理的实际需求促进了人们对水资源管理时态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而水资源信息时空数据模型是水资源管理时态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核心。文章在分析讨论水资源信息时空特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基态修正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多基态变级差修正模型,该模型大大减小了水资源时空数据的存储空间及冗余度,提高了水资源时空数据查询与分析的效率,将水资源信息的时间、空间、属性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有记录的濒危海洋生物已达556种。作者综述了中国濒危海洋生物的现状及特点,分析造成海洋生物减少甚至濒危的因素,阐述了中国对濒危海洋生物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提出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军 《科学之友》2009,(2):152-152,155
在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水资源的缺乏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并使环境恶化。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水质恶化、水资源日趋缺乏。节约用水和污水处理再利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全面强化节水宣传,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是实现节约用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匮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文章试验研究了阻垢剂性能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整合各种水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杨玮 《科学之友》2009,(6):154-155
针对临汾市生态环境特点及水、煤资源共生的特定环境条件,从地表水、地下水及岩溶泉水几方面分析了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提出了避免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破坏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白鹿镇段的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8.0级地震在彭县-灌县断裂上形成的地表破裂带主要位于彭州磁峰与安县睢水之间,全长约90 km,白鹿镇位于该断裂地表破裂带的南段。应用全站仪和GPS对地表破裂带的垂直位错量、水平位错量、构造缩短率进行精确测量,结果显示,沿彭县-灌县断裂,白鹿镇地表破裂的垂直位错量和水平位错量都是最大的,其中最大垂直位错量位于白鹿老街,为(2.7±0.2) m,最大水平位错量位于白鹿河堤岸,为(0.7±0.2) m。究其原因,可能是沿彭县-灌县断裂,白鹿地区煤层含量最为丰富,煤层厚度最大,因而该地区软弱岩层的屈服强度相对最低,从而导致该地区断层两侧岩体的滑动量最大。另外,通过白鹿中学附近垂直于断层走向的探槽,甄别出两条呈叠瓦状排列的分支断层,该探槽所揭示的地表破裂面倾角度数及倾角随深度的变化趋势与通过震源机制解推断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20.
风能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宗虎 《自然杂志》2008,30(6):309-314
风能是一种清洁、资源丰富、不产生室温气体的自然可再生能。在当前矿山能源面临枯竭、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无论从经济上获知技术上都是以下功能可以首选的替代能源。全球均在对其加速开发和利用。笔者介绍了风的成因和特性,风能的估价方法及全球和我国风能的资源量。并着重介绍了全球和我国风力发电技术的进展过程、发展趋势和前景。此外还扼要介绍了风力提水、风帆助航及风力致热等利用风能的技术和现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