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原首次将客观实体--香草植物“兰蕙”视为审美对象,并升华为综合性审美意象--“君子”形象,创造了从未有的审美界,这就使兰(蕙)告别了春秋时代郑人所期望的巫-医功能及其后曾参赋予的外在教化功能。兰(蕙)意向的意义在于:首次以典型形象(物的人格化)进入学领域,并成为屈原作品阳刚之美(崇高)-耿介,雄奇,激越,华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只能是楚地自然生态与巫化心理营造的“芳”的产物,而不会产生于因“香”而看重黍稷丰熟以献祭的中原。战国末期社会生态变革,促成了呼唤人性,人道的理性思潮,兰(蕙)的人格化,正是屈原顺应历史潮流,高扬人的价值的理想主义寄托。兰(蕙)意象,是屈原为富国强兵对君子“内美”“修能”珠企盼,它植根于每况愈下的楚国,又闪烁着儒法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一、看壳(看壳形、壳色、壳质) 1、蕙花的花蕾总要衣壳厚硬,色泽鲜净,花苞形状圆整,筋丝麻纹细糯,衣壳沙重雾(晕)浓方出上品,衣壳松软为“蟹壳”,难出花品。——摘自锡丁《试说中国兰的蕙花》  相似文献   

3.
兰花,花叶及花瓣的蝶化,以它美丽与丰富的色彩与花型越来越受到爱兰人士的喜爱,高档品位及稀有的品种,更是兰友们梦寐以求的珍藏品,与古时艺兰人士所单纯的追求花型正格、端庄的瓣型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蝶花以它特有的风韵为国兰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为国兰的市场经济繁荣带来了更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以往楚辞研究者训释屈原《东皇太一》中的“蕙肴蒸”、《云中君》中的“极”,有不妥之处。通过考稽相关古典文献资料 ,可知《东皇太一》中的“蕙肴”为连文 ,“蒸”用作动词 ,不为“荐”字之讹 ;《云中君》的“极”是“亟”的借字 ,意为“屡次”、“每每”。  相似文献   

5.
经过了春季兰展后,国兰市场依然看好,价格普遍继续攀升,大有一涨上天的势头。就连沉静了数月、让兰友投资犹豫不决的的四季兰也突然提前进入了交易的高峰。但就国兰整体市场而言,目前莲瓣兰和春剑的市场价格已经明显处于“风险期”,而春兰、四季兰和蕙兰则还有一定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6.
国兰产业化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兰,主要是指兰科兰属中我国传统的观赏植物, 包括春兰、慧兰、建兰、墨兰、寒兰、莲瓣兰和春剑等七大系列。此类兰花,除在我困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爱好者外,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也很受欢迎。因此,国际上又称国兰为东方兰。历史上爱兰、植兰、赏  相似文献   

7.
2007年1月25日~29日,以“迎奥运、促统一、献爱心、展国兰“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兰花文化大展系列活动将在北京举行.   据此活动发起人之一李映龙先生介绍,此次大展开幕式将向2008年北京奥组委、中华慈善总会捐赠兰花,并将揭牌首座国兰慈善小学.另外也将召开中国国际兰文化暨兰花产业发展与野生兰花保育研讨会,还将举办中国兰文化书画大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取文化学视角,以文化符号“兰蕙”剖析李白、杜甫有关诗文内涵,揭示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 李白诗文的兰(蕙)即屈原首创的君子人格形象,它主要是审美的、自我欣赏的,具有芬芳、雅洁、孤高的品格,是李白独立人格的象征;杜甫的兰(蕙)则主要体现功利与重生,用以调节仕途中的人际关系而求闻达,因而具有复杂、随机、以之为用的特点。 文化符号“兰蕙”客观表明:长江(楚)文化孕育了道家的李白,黄河(齐鲁)文化玉成了儒家的杜甫──虽然李白难免儒、法思想的影响,杜甫亦为道家思想所吸引。因此,大河(长江、黄河)“农”文化所塑造的主要民族品格,诸如执着、热烈、坚毅、锐敏、质朴等,以及知识分子的盲目乐观和依附性,均不难在他们身上发现──李白偏于开放灵动,杜甫偏于内向严峻。李杜犹如中华“农”文化之树的同根两干,并峙辉映,俯仰天地,共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9.
要成为一名名符其实兰花爱好者,须过“三关”。一是栽培关:常听兰友说:“一年看花,两年看草,三年什么都没了。”养兰难肘方知兰。无论你怎么养,要将一株兰花养活,越养越壮、越荞越多;不能越养越弱、越养越少,更不能养死。一株兰花再珍贵、价值再高,如果把它养死了,一切都  相似文献   

10.
贵州大地的兰花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自然》2016,(2)
正幽香的国兰、美丽的兜兰、奇特的热带附生兰以及珍贵的药用兰花等众多兰花品种,在山清水秀、自然环境多样的贵州大地上争奇斗艳,使这里成为我国野生兰科植物自然分布中心之一。兰花是植物中的一个大家族,统称兰科植物,是有花植物中的名门望族。兰科也是仅次于禾本科和菊科的被子植物第三大科。全球约有700属20000多种,分布于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也见于温带地区。中国有173属1300多种兰花,主要分布于南方的亚热带地区。兰花分为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三大类,大多以艳丽的花朵著  相似文献   

11.
“选择说”是达尔文在1859年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它的诞生曾对近代自然观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自然科学基石。1968年,日本的遗传学家木村资生提出了“中性突变漂移说”(简称“中性说”),认为进化的主导力量是中性突变,而这些中性突变不受自然选择的制约。由此产生了“选择说”与“中性说”的激烈论战。在这场争论中,一种观点认为非达尔文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达尔文主义的终结,否认了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非达尔文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两汉的辞(代言体)、赋(汉大赋)及文人五言诗中的兰蕙,表现为两种“语言模式”,一曰赞“人”(主要指“君子”),出自屈原;一曰写“景”(旨在颂扬帝王),出自《招魂》。这同封建时代人的生存方式,包括致思途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相联系,即同文化(观念和准则)有关。因而,“语言模式”实际是“文化模式”的反映。以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之,反映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大抵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而最终归于“他律”。所以,有自律(修身)的“君子”(人)的模式,以及为最高统治者服务(他律)的“景”的模式产生。由兰蕙所呈现的两种“语言模式”,并不因文体之变而消亡,它将继续留存于其后的文学(包括艺术)样式之中——只是“角色”有所转换。因为,它受制于长久未变的“文化模式”——自律与他律。①  相似文献   

13.
兰联撷趣     
每一种文化都是绚丽的艺术瑰宝,而当两种艺术形式融合之后,孕育的则是更璀璨的明珠。国兰文化与楹联文化交汇之后形成的兰花对联(简称兰联, 即与兰花有关的对联,最好联中含兰字)就是如此。当兰文化和我国传统的楹联艺术紧密结合后,展现出的是五彩斑斓的全新艺术景象,兰联既是楹联宝库中的一块美玉,更是兰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8月12日,以“赏四季名兰,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2006乐山四季兰博会隆重召开,本次兰博会为中韩两国的首次正式的兰花联谊,得到了两国兰友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常称文学为“语言的艺术”。文学要靠语言来绘声绘色、栩栩传神地描写出动人的画面。为达此目的,作者在运用语言时往往需要借助此喻的力量。著名诗人艾青说过:“运用比喻使文章生动是一切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所需要的。”作家秦牧把比喻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他还说:“精彩的譬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棍似的,它碰到那里,那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  相似文献   

16.
“所”字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名词,当“处所”讲;一是辅助性代词(有人称为助词),通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使之成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两种用法之间有联系,后者是由前者虚化而来的。此外,还有一种“所”字,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后面没有动词同它结合,但又不能简单  相似文献   

17.
中兽医认为“六淫”或“疫疠”之邪从皮毛、肌肤或从口鼻而入,均自外受之邪称为外感;当外邪侵犯畜体皮毛、经络、肌肉等部位而使机体表现出一组典型的“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苔白脉浮”等症状称为表证。前者为病因,后者为病症。外感表证的概念外感属祖国兽医学病因学说分类之一。中兽医认为绝没有无原因的证候,而外感疾病不外是“六淫”或“疫疠”之邪所引起,故《内经》说:“夫百病皆生于风寒湿燥  相似文献   

18.
眼下,钟情网购的白领如果有人说“我买到了”,会被嘲笑为“菜鸟”;说“我淘到了”,会被认为已经“OUT”了;只有那些兴高彩烈地说“我秒到了”,才是最IN的潮人。因为“秒杀”,被称为2009年十大IT流行词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20.
本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切入,通过比较研究,指出兰(蕙)已超越一般语言符号,上升为凝聚民族化精义,并反映了塑民族品格的“化符号”。其“化”内涵因历史的演进而丰满厚实,又不断影响和规范民族化素质的趋向,这是一个不断“积沉”又不断升华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化符号”的诞生,乃是社会实践并不断抽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