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近因效应”“羊群效应”“马太效应”“霍桑效应”,对教育教学中,防止“差生”现象蔓延,中学生如何忍让,宽容,学会正常交往,克服群体生活中的“从众”心理,避免课堂教学的不公平现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赫甦 《奇闻怪事》2007,(3):39-39,38
教师面对一时的问题,因不善于“冷”处理,在“恨铁不成钢”心理下,会对学生进行“训斥”、甚至“挖苦”,将本应是“春风拂面”式的“引导”,变成了“熊熊大火”式的“烘烤”,于是,“理解”和“信任”就化成“娴”随风而去,“感情”和“友谊”则成“灰”而无处可寻,由此,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不再,相互抱怨之声连连,“教学相长”和“师生双赢”也就停留在“理想”上了。此情,如不及时解决,不用说什么教育教学效果,恐怕连起码的“师生情义”都无法建立,最终,学生“情商”的培养就会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量词“束”和“捆”在过程性上存在着差异。从起点看,“束”用于较细的长条物,“捆”用于较粗的长条物;从途径看,“束”为束缚而成,“捆”为捆绑而成;从终点看,“束”的集合体为细长状,“捆”的集合体为粗大状。“束”和“捆”的差异虽然在本质上是共时的,但也和语言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5.
以苏南地区为研究背景,采用问卷调查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苏南地区企业706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挫折心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遭遇失业之后,其挫折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妥协”、“攻击”、“倒退”和“冷漠”,而“妥协”是其最常见的特征行为,其中又以“升华”、“替代”和“合理化”等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6.
“贷す”和“借リる”两个词语,中国人使用上很容易与汉语的“贷す”字和“借リる”字混淆,本文将它们作了比较,指出中日文在词义和用法上的异同,“贷”和“借リる”在日语中的基本用法及“贷す”和“借リる”后续表示授受关系的补助动词“贷す”、“借リる”等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7.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8.
古代玺印文字在印谱和字书中多有不释、误释或“同文多释”的现象.现对“交仁”“可壬”释文提出看法,对“以”与“厶”,“[厶 心]”与“[糹厶 心]”,“百”与“全”“金”“世”,“朱”与“未”,“[疒壬]”与“壬”“壬”,“旨”与“[上日]”等几组字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9.
“天朝大国”形象陨落后,清政府在“中国”观念的调适中,一度重塑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但是伴随传统大一统外围屏障丢失和国家主权危机加深,这种努力收效甚微;随着“民族国家”话语霸权的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想出现了“汉民族”国家和“大民族”国家的分野。基于“大民族”国家观念,清政府在整合东北和藏区疆域过程中,重塑了近代中国整体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0.
郭韧 《广东科技》2008,(5):71-72
风华电子产业的发展好比渡河,确定过河目标是容易的,难的是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船”和“桥”的问题没解决以前,硬要过河很危险,说不准会淹死。依本人的观点来看,引进技术就是“借船”,合作开发就是“造船”,自主开发、技术创新才是“建桥”。  相似文献   

11.
元价值断想     
面对我国价值哲学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学界同仁开始了卓有成效的“解困”工作,相继提出“价值”、“哲学价值”、“广义价值”和“统一价值”等范畴。本文认为,唯有引入现代西方哲学的“元”理论,凸现“无价值”的科学内涵和范畴地位,方能走出困惑.  相似文献   

12.
“中体西用”思想由于其“中体”而备受争议,但其“西用”确对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个整体,“中体”和“西用”是密不可分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中体”也就很难有“西用”,没有“西用”,“中体”也就没有意义。抛开争议,中体西用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为了深入认识言语规律,有必要区分“语言义”、“心意”、“言语意”等概念,并尽可能区分“词”与“辞”,“义”与“意”两组术语;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地探究了附着于辞(包括言辞和文辞)上的各种不同意义,并依照不同的标准对这些意义进行了初步分类,得出“理性意”、“情感意”、“形象意”、“交际意”、“美感意”,“整体意”、“局部意”,以及“表面意”、“非表面意”等多种辞意类别。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是要谋“速进之良机”,以“非常之速率”,而求“突飞之进步”,走赶超式发展之路,使中国并驾欧美而“列于世界文明国之林”。同时,他较多地注意社会经济的“均等”发展,强调“取文明善果而避其恶果”。在人口问题上,主张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从根本上做到“食与工”、“工与人’的均衡;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提出要“慎重地开发中国广大的天然和其他资源”,以人口和产业的比例为衡,做到“保存天惠,以遗子孙”;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提出向内地和边疆“殖民拓业”,以“兴发西南”,“更谋西北之发展”,实现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中国传统古典文论的概念,王国维的“古雅”以西方美学范畴为基础。在《古雅之在关学上之位置》一文中,王国维区别了“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其“古雅”概念主要是指“第二形式”,是对美的对象的表现形式,是双重形式,也就是“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古雅”和“优美”、“崇高”的互补性。对“古雅”的判断是经验的、后天的,个人和时代的不同也同样制约着对“古雅”的判定。而这种判定同时又需要一种“修养力”。  相似文献   

16.
《高僧传》中的时间副词“久之”具有两种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表达功能:一是表示“多时”义,把这种“久之”记作“久之1多时”;二是表示“多时以后”义,把这种“久之”记作“久之2多时以后”。“久之1多时”词汇意义是对形容词“久”的“时间长”义的直接复制,而“久之2多时以后”的词汇意义则是在具体的篇章语境里,在“久”的“时间长”义的基础上引申、整合而成;不同历史时期,“久之1多时”和“久之2多时以后”的句法功能大体一致,但有细微的变化;“久之2多时以后”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久之1多树”,这说明汉语史上“久之”的表达功能以表序为主。  相似文献   

17.
从自身人生体验入题,对张蕾教授的《斜阳居杂缀(上卷)》进行了解读与评论,凸显了人格魅力,从而提出了:对自己,要“独善其身,人品第一”;对别人,要“相善其群,以人为本”;写文章,要“文善致远,人格至上”。如此“人”向“善”、“群”主“和”、“文”从“心”的回归与升华,必将闪射永恒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布洛“心理距离”说起,勾勒了“距离”与“纯形式静观”的异同关系,推及与实际功利不离不即的“审美适中距离”,分析了实现和保持“适中距离”的态度和方法,强调了“注重过程”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9.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是国内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论域。一般来说,译者的“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并且译者发挥主体性存在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译者主体性有新的内涵,即确立“生态人”的身份认同,自觉遵守“译者责任”伦理观的规范和约束,进而通过“译有所为”产出翻译价值,树立“尚生”的生态翻译价值观,发扬翻译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质”和“量”的要求。在“量”的方面提出“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会写800-1000个”。在“质”的方面,提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要完成这样的识字任务,教师必须要依据识字教学内容适应新要求,研究新方法,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