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晚”义词是汉语常用词,如今在现代汉语方言里以“晚”“晏”“迟”为主导。文章对这类词做共时与历时考察发现,“晚”“晏”“迟”表示“比一定时间靠后”开始于先秦且三者长期处于此消彼长的竞争替换之中,即先秦两汉“晏”略占优势,“晚”在魏晋打败“晏”并在明清以前占据主导,而“迟”于明清蓬勃发展产生了对“晚”“晏”的替换,至今都是汉语里使用最繁的“晚”义词。总体而言,“晚”义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呈现出了一些对应,能够相互解释与印证。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窥,本文从“狗”、“牛”、“马”等表示动物的常用词阐述了汉英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从古汉语词“肉”谈常用词研究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词“肉”的基本意义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化,但是先秦汉语的“肉”义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肌”加入而专指人的肉,但“肉”依然是个泛称,仍可以用于指“人的肉”,并非象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词义缩小为专指动物的肉。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常用词的研究。常用词的研究对于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型语文辞书尤其是断代辞典的编纂更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常用词“肉”的基本意义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化,但是先秦汉语的“肉”义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肌”加入而专指人的肉,但“肉”依然是个泛称,仍可以用于指“人的肉”,并非象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词义缩小为专指动物的肉。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常用词的研究。常用词的研究对于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型语文辞书尤其是断代辞典的编纂更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军吏”指士卒之上的各级军官。秦汉时期“军吏”的层级有所下移,逐渐指“军将”以下士卒之上的中下级军官了。隋唐五代,“军吏”仍为介于“军将”和“士卒”之间的一个群体,但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范畴、作用、地位上发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文藉里,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藉里,有个常见的时间词“旦日”,历来被许多专家和学者释为“明日”。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的教本及其参考书里,都毫无除外地把“旦日”注释为“明日”。如《先秦文学史参考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的"v杀"和"v死"结构,得出动结式并不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尽管如此,汉代却已具备了动结式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动物穿“毛衣”你肯定见过,毛发能帮助动物保持体温、保护皮肤,甚至还能在它们找男女朋友的时候起作用。而植物界也有很多穿着天然“毛衣”的家伙,不夸张地说,植物身上的细毛比动物的更加给力,有的还有“特异功能”呢!  相似文献   

9.
两汉时期是“德”(礼的实质)进入中国传统法律的初期阶段,这主要体现在司法领域里。两汉时期的“引经决狱”具有中国传统的人性和为政治服务实有性的特点,所以能够在司法领域里顺利地进行;司法官是“引礼入法”的桥梁,两汉时期很注重司法官的经学素养;同时,两汉的“引经决狱”具有原则性的倾向,这为礼法完全融合的《唐律疏议》一书的编撰提供了前提。这一时期的引礼入法司法活动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代历史相关记载中多有少年为吏,即因为恩荫、察举、征召等年少入仕,参与国家治理,影响汉代政治生活。探究两汉时期“少年吏”现象有助于从不同角度了解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  相似文献   

11.
麋鹿在古代最重要的经济价值是食用。早在《礼记·内则》中有关食用麋鹿的记载“麋肤”、“麋腥”、“麇脯”。麋肤指带皮麋肉,如同今日带皮猪肉;腥即生肉;脯为肉干。《礼记·醢人》讲祭祀时用到麇鹿肉酱。可见麇鹿是当时非常重要的食物。  相似文献   

12.
释“赤紧”     
戏曲常用词“赤紧”,新版《辞海》释之为“犹实在,当真。”这是接受了张相的研究成果,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释“赤紧”为“犹云当真也;实在也。”然而张相的释文并不全面。“赤紧”除“实在”和“当真”两义外,尚有“紧促”一义。清人洪昇的《长生殿》在这方面提供了不少例证(?)  相似文献   

13.
表示静止状态方位的介词“在”是由静态类动词“在”虚化而来。介词“在”表停点或终到点的语法意义取决于它所依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南北朝时期,表示停点题元标记的“在”字短语开始前移,句子的中心成分变得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法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诸多范畴中,“风骨”具有它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极高的一个审美标准。尝试把“风”和“骨”分开来论述,试着考察“骨”这个范畴的历史流变:从先秦“骨”、“利而坚”的本义,到两汉时期相术中的“相骨”,再到魏晋时期人物品鉴术语之“骨”,最后到《文心雕龙·风骨》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5.
一种胶原蛋白寡肽体外透皮吸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胶原蛋白寡肤的体外透皮吸收性能,采用体外透皮实验模型考察胶原蛋白寡肽(平均分子量920 Da,其中寡肽约占50%,三肤约占12%)对小鼠皮肤的透皮吸收性.结果表明,胶原寡肽24 h的累积渗透量为1160.3μg/cm2,体外渗透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Q=41.574t+164.58,r=0.997,表现出良好的...  相似文献   

16.
通常用“名列三甲”来表示“位居前三位”,这种比喻是错误的。用“三甲”排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明、清时期参加中央级考试(先会试,后殿试)的各省举人考中进士后被列为“甲榜”,  相似文献   

17.
陆机的“缘情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先秦、两汉时期,经儒家规范了的“诗言志”占主导地位。“诗缘情”出现后,它对儒家的“诗言志”是个巨大的挑战;言情文学日益兴起,促进了我国五言诗的发展。陆机早期受了儒、道两家思潮的影响,略有形式主义创作倾向。晚年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在《文赋》里着重阐述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其文学主张是“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强调文质的统一。这是他的审美意识的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东西一词表示万物,乃口语常用词。明清以来,关于东西一词的演化,出现了众多观点,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意见。梳理这些文献,对于我们探索东西的起源演化,是极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9.
“姊妹”和“姐妹”是汉语中常用的反义复合词.“姊妹”连言的情况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以下义项:“姐姐和妹妹”“姐姐或妹妹”“同辈女子”“兄弟姐妹”和“妓女”.“姐妹”连用的情况大约在隋唐时期开始出现,它可以用来表示“姊妹”的所有义项.在后世文献中,两者处于并存状态.在现代方言中,“姊妹”的使用范围比“姐妹”广,处于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观点多认为“风”是民间歌谣,可是“风谣”说如果成立,那么先秦时期就曾出现过一个从人人会作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无人会作诗(“《诗》亡”说)的怪现象。同时,两汉以来曾进行过多次“采风”,可是所采到的民歌却无法与“国风”相比。这并不是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愈来愈低,而是“风”根本就不是什么民间歌谣,其实质是“巫风”。或者说,巫是先泰时期的诗人歌手,风是“巫歌。” 文章首先通过对《易经》中古歌谣与《楚辞》的作者皆为巫的考证,论证出《诗经》的作者亦是巫。其次,《礼记》:“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其中“民”在此指臣,引伸为诸侯;“风”指“歌舞为巫觋之风俗”。由于列国的巫觋歌舞之风体现了礼乐制度,所以在礼坏乐崩之际引起了周天子的极度重视,从而所陈之“诗”即是巫觋歌舞时所唱的乐诗。其三,探讨了“省风作乐”的实质与“诗不能作”的原因。最后揭示了巫风中的“性”文化,“郑声淫”等是巫风中性文化的产物。并探讨出孔子“乐正”并不是删诗而是修正或订正诗,即将诗中的“淫声”之处改正过来,使之符合礼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