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河南》杂志是晚清时期留学于日本的河南籍学生创办的一种综合性期刊,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其上相继发表了六篇作品。鲁迅当时发表文章为何选择了《河南》杂志,鲁迅与《河南》杂志有何渊源,已成为研究者所期待廓清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2.
早在一九一八年,鲁迅在《随感录》、《杂忆》里面,就介绍非律宾杰出的作家、社会活动家黎萨尔(一八六一——一八九六年,Jose Rizal,当时写做烈赛尔或厘沙路),可见鲁迅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关心当时国内学术界关心不到的事情。鲁迅“总最爱听世上爱国者的声音,以及探究他们国里的情状”。他说黎萨尔是华裔。是的,一八六一年六月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造人术》两个中译本的对比阅读,可以肯定它不是鲁迅的创作,发表的时间是鲁迅略在包天笑之前,没有因袭的可能。两人的翻译风格各有特色。包天笑译文的发现对研究鲁迅的翻译有很大的作用。而两人翻译的主旨都蕴含着反对上帝造人的观点,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5.
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到12月下旬,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的职务,主持中央工作。当时的斗争主要是反对蒋介石篡夺抗战胜利果实,重心在东北。抗战胜利后,东北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控制了东北,中国革命根据地便与苏联、蒙古、朝鲜相连,从而使解放区摆脱被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的局面。当时,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军队,已被摧垮,蒋介石的主力远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一九二四年九月——一九二六年四月所写的一本散文诗集。它反映了鲁迅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和胜利发展时期对现实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理解;反映了鲁迅当时坚持不懈的对敌斗争和严肃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因此,这部散文诗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探讨鲁迅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鲁迅留学日本时期,即明治三十五年至四十二年,在日本文艺界,正是自然主义文学占据主流地位、覆盖整个文坛的时期。鲁迅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弃医从文,放弃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转向他当时认为比医学更能改变人的内心世界的文学。因此我们有必要剖析自然主义对鲁迅产生的影响,本文着重在鲁迅作品中寻找自然主义的痕迹。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700多篇杂文,后来编为16本集子出版,这些集子各具特色的名称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而已集》:1928年10月编定,收入了1927年创作的杂文29篇。附1926年创作的杂文1篇。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  相似文献   

9.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在武汉、重庆、上海等地,多次参加鲁迅逝世和郭沫若诞辰的纪念活动,同时结合当时的革命任务和形势特点,发表重要演说和文章,对鲁迅与郭沫若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认为二位伟人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革命战友,“各人自有千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这是当时时局的中心问题。全国人民长期遭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和平。中国共产党反映全国人民的愿望,于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发表对时局的宣言,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国民党蒋介石则继续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独裁政策,但为了掩人耳目,同时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内战,又演出了一场假和平之戏,三次拍电报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为了揭露蒋介石的阴谋,教育全国人民,为了阻止内战的爆发,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等于八月二十八日至渝,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相似文献   

11.
鲁迅“硬译”观点的提出曾在当时的译坛招来不少的异议,直至今天仍有不同的声音。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文化心态入手,在对鲁迅的翻译语言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初步探讨鲁迅提出“硬译”的心路历程与其文化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鲁迅“硬译”的客观评价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强烈的战斗色彩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着熠熠光华,深受中外读者所喜爱。但因鲁迅把主要精力用于杂文的创作,又因担心旧体诗写多了给青年以不良影响,所以鲁迅所作之诗多为应人之邀、书赠他人。他曾自谦地说:“我平常并不做诗,只是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①这些诗篇绝大部分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所以鲁迅诗的搜集、整理、出版,较之其他文章困难得多。据统计,鲁迅单独发表的旧体诗有:1912年8月21日在绍兴《民光日报》上发表的《哀范君三章》,1931年8月10日在…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茅盾同志在答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  相似文献   

14.
我看鲁迅的“硬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硬译”观点的提出曾在当时的译坛招来不少的异议,直至今天仍有不同的声音。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文化心态入手,在对鲁迅的翻译语言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初步探讨鲁迅提出“硬译”的心路历程与其文化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鲁迅“硬译”的客观评价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18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鲁迅在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是站在时代前列,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步伐一致的彻底反封建的战斗檄文,是揭开“五四”新文学运动序幕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是激励人们向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展开全面进攻的嘹亮号  相似文献   

16.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茅盾书简》第一七五页)由此可见,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包括评论),而这些文章不仅当时没有  相似文献   

17.
正宋美龄吃生菜、牛排或鸡肉,蒋介石则喜好软烂的中式餐点,各吃各的,并不干扰。宋美龄于1897年出生于上海浦东,父亲宋嘉澍幼年即前往美国打工,后受洗为基督徒,并进入神学院就读,成为卫理公会牧师,回国后经营出版业致富。宋美龄与二姊宋庆龄曾同赴美国留学,九年后返国,长住上海。1922年,蒋介石在上海初遇宋美龄。当时蒋介石已有家室,而且信佛,仍热烈追求基督徒宋美龄,宋母强烈反对。蒋乃解除婚姻关系,与宋交往。1927年12月1日,蒋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当时美国政府和蒋介石政府狼狈为奸,一方面,不让日本侵略军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另一方面,却加紧用美国空军的运输机和海军舰只,把大量的蒋介石军队运到被日伪军占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港口,以挑起内战,企图从抗日军民手里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美国政府还派了5万名海军陆战队,抢占了我国沿海的好几个主要港口,以阻止我军受降和进驻。当时的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在他卸任后于1956年出版的同忆录——《考验和希望的年代》一书中不得不承认说:“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尽管美国政府用了种种办法,给了蒋介石政权  相似文献   

19.
鲁镇是鲁迅乡土小说中的特定时空,几十个小说人物就活动在鲁镇。借用巴赫金的话语系统,可把鲁迅小说中的各个不同层次的人物化分为6个层次,且是成系统的。可以说,鲁迅小说中的鲁镇是中国当时的"小社会",鲁镇人就是中国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  相似文献   

20.
1926年,中国共产党在“整理党务案”上向蒋介石的妥协退让,客观上为蒋介石叛变革命,把革命打入血泊中提供了条件,面对这一结果,共产国际及其驻中国的代表应负主要的领导责任。因为,妥协符合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当时的对华政策,所以“整理党务案”的大多数内容都很容易地得到了共产国际和鲍罗廷的认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共产国际代表错误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的阶级状况,过高估计了国民党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力量,而对中共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则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