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来风光     
11. 新的居住点 未来人类将有一大部分要移居到地下城市,这是注定的了,地下城市恒温、密封、安静,不受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限制,是非常理想的居住地。人类可以因此腾出更多的地面空间进行绿化,让地面花团锦簇,风光田园、美丽如画。 还有一大部分人要搬到海上城市去居住,海上城市实质上是一座座人工巨岛,巨岛上永远阳光灿烂,空气新鲜,进出方便,生活舒适,一切应有尽有,在那些飘浮式的人工巨岛上,居民可以进行免费的环球旅游,而绝对不会发生“泰坦尼克”号式的灾难。 哦,太空,那是一个人类居家的梦  相似文献   

2.
<正>一项研究表明,自从石器时代以来,人类面部的变化相当大,而且这种进化可能还会继续,总的趋势是额头越来越宽、眼睛越长越大、鼻孔越发扩张、皮肤越来越黑。美国科学家艾伦·关博士假设,人类在未来10万年内很可能离开地球,移居到别的星球。这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将离太阳很远,由于日照减少而光线不足,人类需要更大的眼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欧洲人移居美国的不计其数,而今却有大量美国人移居英国伦敦。从大公司的经理到股票经纪人,从演员到作家,很多美国人在伦敦寻找最佳住宅区以便落户。他们建立了美自式的独特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已为英国“社会”所接受。战后以来,伦敦的美籍居民一直在增加。美英两国间的跨洋投资,美国在欧洲金融业务的膨胀,以及两国保守政党的掌权,使美国人移居伦敦城之风愈演愈烈。美国商会根据1984年英国税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1500颗卫星在监视着地球上的一举一动。人类对太空、地下和深海的探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一些颇具历史意义的著名物品,从成吉思汗陵到圣何塞号沉船宝藏,至今去向不明。这也让不少人加入到寻找这些宝藏和珍贵历史遗物的队伍中,美国媒体日前详细报道了这七大奇迹。  相似文献   

5.
李淑芳 《奇闻怪事》2012,(10):36-38
在第三太空时代,人类畅游星际空间或移居其他星球将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1957年10月4日,俄罗斯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第一太空时代的到来,这一时代随着航天飞机在2010年完成最后一次飞行而宣告结束。第二太空时代始于2004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公布了"征服宇  相似文献   

6.
《世界博览》2013,(4):21-21
构成美国人口的许多种族,并不是同时到达的,也并不分布在同一地区。一般来说,每个民族在其移居美国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特定的高峰期。爱尔兰人移居的高潮大致在1850年左右,而犹太人移民的高潮在此50年以后,墨西哥人的移民高潮则又在下一个50年之后。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和日常生活,将会是一种什么情景? 移居月球 人们将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探究自然奥秘来进一步提高人类主宰地球的神圣地位,进而向宇宙进发。在若干个能容纳数千人工作、生活的月球基地建成后,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开始移居月球,并随着宇宙交通体系的更新,开始了对火星和金星、土星等星球的载人飞行。接下来就是从事火星基地的建设和  相似文献   

8.
很久以前,亚洲人即远涉重洋,移居美国。在最近的20多年中,他们是美国发展最快的少数民族,目前人数已超过500万,其中主要包括华人、菲律宾人、日本人和越南人。亚洲人在他们最早聚居的夏威夷和加州等地是颇有成就的,他们在许多大公司里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后亚洲人又向中、东部发展。他们之中更有出类拔萃之辈,打入了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和广告业中心麦迪逊大街。可以说,亚洲移民现在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已不亚于一个世纪以前  相似文献   

9.
据苏联《消息报》报道,今年头七个月,离开苏联去国外定居的苏联人为233680人,几乎相当于去年一年移居国外的苏联公民的总数。在这些移民中,绝大多数人前往以色列、联邦德国、希腊和美国定居。其中移居以色列的人数最多,达到132400人,比上年全年增加2倍;移居希腊的人数为  相似文献   

10.
李志富 《科技信息》2009,(33):I0139-I0139
广义上说,水圈中的水对人类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利用价值,都可以视为水资源。但就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而言,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可供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地表淡水和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资源。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地球上频发的战争和环境危机,使人们开始把人类未来的梦想建立在开发地外空间上,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太空移民计划。也许移居太空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设想,然而在太空建旅馆,已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已有商业公司正在投资开发太空旅馆,并有望在2020年以前建成。届时,它将比目前太空游客到空间站观光更舒服。  相似文献   

12.
 食物与人体的关系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从食物链的角度看 ,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 ,每种生物物种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适合于自己生存的独特的饮食结构。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 ,食物的构成以及对食物的处理方式(如由生食到熟食)的变化 ,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进化过程。除自然环境外 ,目前不同人种在体质、行为特点和疾病类型方面都或多或少地与其饮食特点相关联。东西方饮食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 ,有时是非常直接和明显的。研究表明 ,西方人的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都明显高于东方人 ,而移居美国的亚裔第二代人中 ,这两种肿瘤的发病率与当地人就没有明显的区别。食物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严冬时节,大地一片银装素裹,无数的冬眠动物在岩洞、地下和树洞里酣睡着。动物为什么冬眠?对此,人类已经探索了100多年。近年来,美国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这一奥秘。实验证明,在一些动物的  相似文献   

14.
食物与人体的关系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从食物链的角度看 ,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 ,每种生物物种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适合于自己生存的独特的饮食结构。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 ,食物的构成以及对食物的处理方式(如由生食到熟食)的变化 ,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进化过程。除自然环境外 ,目前不同人种在体质、行为特点和疾病类型方面都或多或少地与其饮食特点相关联。东西方饮食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 ,有时是非常直接和明显的。研究表明 ,西方人的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都明显高于东方人 ,而移居美国的亚裔第二代人中 ,这两种肿…  相似文献   

15.
追风人物     
正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去世5月26日,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家、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逝世,享年89岁。布热津斯基曾任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是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布热津斯基1928年生于波兰华沙。1938年随父母到了加拿大,1953年从加拿大移居美国,1958年加入美国籍。1949年,布热津斯基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东、南亚和非洲的穆斯林大量移居美国,致使美国的穆斯林人口近50年来显著增加,目前,人数大约为六七百万。从波士顿到洛杉矶到处可见清真寺,伊斯兰教成为在美国发展最快的宗教。但是,美国穆斯林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9.11事件又使这种原本就不融洽的关系雪上加霜。9.11后,美国政府为加大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在国内颁布了《爱国者法》,授权执法部门以反恐战争的名义查抄嫌疑人的住宅、办公室和清真寺。虽然该法是对所有的美国公民,但是,它的出台与实际执行显然主要是针对穆斯林的。美国穆斯林就此陷入了遭受非议与敌视的旋…  相似文献   

17.
地下空间的利用主要是与城市的发展相联系的。就人类争取生存空间而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解决人口剧增、土地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塞等众多危机的战略性选择。文章通过分析人类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利用,总结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特殊性、原则及方法,并提出若干地下工程今后发展的重点内容,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使人类在太空中长期生活的幻想成为现实。1982年11月1日至3日,两名苏联宇航员曾几次从“礼炮—7”空间站里走出来,成功地进行了飞船供电系统的改装工作。两位宇航员在太空中一共生活了5个月。苏联正在加紧研究人在长期失重条件下如何进行活动和适应太空环境。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甘落后。所有这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人类的第一座“太空城”,届时地球上将有大批居民移居到太空去。  相似文献   

19.
提起移民,人们往往以为都是从穷国移居发达国家。其实也不尽然。据英国官方公布的统计,1981年,移居国外的英国公民多达15.8万,迁入英国的只有7.7万。而这15万多人还只是获得移居国许可的,提出申请的人更多,如申请迁居南非的英国人就有12万多,但获得许可的只有1.8万。英国人一般希望迁到中东、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美国等地居住。  相似文献   

20.
外星人猜想     
星云 《科技潮》2004,(11):56-57
外星人住在地球深处 据俄罗斯《真理报》今年9月20日报道,一些有名望的科学家和作家相信,在地球内部,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地下城镇,在这些城镇中,住着一些来自外星球的生命体。 与“地下外星人”亲密接触 报道说, 首先提出关于地下城镇说法的是美国颇有声望的科学家兼记者作家的理查德·沙弗。他在1946年通过调查研究,在美国《惊异事件杂志》上提出了这个说法。沙弗说,他曾经有过几个星期的亲身经历,与住在地下城镇中的外星人打交道。这些长相似魔鬼的外星人是些不可思议的天才,在人类出现前就已经定居在地球上了。他们非常聪明,受到非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