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信息     
·New Scientist《新科学家》Vol 113.No.1551,1987年 1.痴呆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揭示了在早老性痴呆发病中有基因异常的基础,这种痴呆影响了成千上百个人的健康。新的发现使我们对这种精神性疾患有了实质性的了解。 2.对狗的训练也教育了我们  相似文献   

2.
大脑--过去30年来,帕金森病、早老性痴呆以及运动神经疾病等大脑功能紊乱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大幅上升.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和农药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大脑——过去30年来,帕金森病、早老性痴呆以及运动神经疾病等大脑功能紊乱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大幅上升。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和农药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人脑乙酰胆碱酯酶的单克隆抗体及其抗原决定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美财 《科学通报》1993,38(20):1911-1911
乙酰胆碱酯酶(AChE,EC,3·1·1·7)广泛分布于人神经组织,还分布于人红细胞膜及血清等非神经组织.AChE 即是分泌型蛋白质,也是膜结合蛋白质,一般定位于细胞膜或突触前后膜,但某些细胞的亚细胞结构中也含有 AChE.已知在早老性痴呆患者脑组织某些区域,AChE 活性降低,在先天性神经管缺损胎儿羊水中 AChE 活性增高,但由于变性 AChE.的存在及可能的人红细胞膜 AChE 与假性胆碱酯酶的污染,在免疫组织化学及临床 AchE  相似文献   

5.
1994年底,一则美国前总统里根患精神病的新闻不仅传遍美国,而且在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也成为要闻大炒特炒,一时间沸沸扬扬。 里根患的是什么精神病呢?他患的是阿尔茨海默氏病,临床上又称早老性痴呆。这是一种神经纤维受损变性而引发的精神病症,主要表现为痴呆。病人的大脑中一些神经原纤维(即阿尔茨海默氏神经原纤维)变性、增粗,呈现不规则弯曲、扭曲成螺旋形式缠绕结成球节状。另外还有神经  相似文献   

6.
大脑外科手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需要细心处理的。若再与试验性的基因疗法结合 ,复杂性就更令人震惊。然而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正在进行这种尝试 ,以期发现治疗早老性痴呆症的新方法。塔斯吉恩斯基领导的科研小组在 4月中旬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他们已经把一簇经基因改造的组织移植到一名 60岁罹患早老性痴呆症妇女的大脑深层。这次历时 1 1小时完成的手术 ,是首次尝试用基因疗法治疗早老性痴呆症。其主要目的是支援位于前脑下部的称为类胆碱功能细胞的神经元。这些脑细胞在人们推理和处理信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过它…  相似文献   

7.
正当太多淀粉体堆积在大脑中时会形成黏斑,而这些黏斑会阻止大脑细胞相互间的联络。科学家已经发现,老年痴呆患者大脑中的IL-33蛋白少于健康人群。最近的一项实验表明,把IL-33蛋白注射到痴呆鼠(它们有类似人类老年痴呆症状)大脑中,1周内痴呆鼠的记忆力和大脑功能就改善了,这是因为升高的IL-33蛋白水平调动了免疫系统清理实验鼠大脑中的淀粉体。这种蛋白还阻止了实验鼠大脑组织发炎,而这种炎症  相似文献   

8.
最近,美国杜克大学神经学家洛斯在关于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探索上有新突破,他认为一种指导ApoE(一种血浆蛋白)合成的基因使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发病风险提高。他的结论引起同行们的极大关注,人们一致认为,杜克大学的科学家们已为深入了解和治愈阿尔茨海默氏病氏开辟了大有希望的光明前景。 阿尔茨海默氏病也叫早老性痴呆,是一种可怕的大脑功能混乱,常起病于中年或老年前期(40~60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们正在逐渐探索癫痫的遗传奥秘,这是一种在人类中最常见的突然发作性神经系统疾病。这种复杂的神经失调症有几种临床表现,其病症被称为发作。波士顿的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发现,老鼠癫痫与三条染色体上的特殊区段有关。这些区段存在着三个基因,它们彼此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对于原发性癫痫的发作起控制作用。波士顿科学院的托马斯N.西弗德和他的同事们称,这类癫痫也存在人类中,包括癫痫大发作和子痫等。通过正常老鼠与患有癫痫的老鼠进行正反交配,科学家们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癫痫发作频度。结果表明,老鼠的2、4和9号染色体上分别带有癫痫基因。西弗德说,9号染色体上存在着控制癫痫的主基因,其它两条染色体上存在着控制这种严重神经失调  相似文献   

10.
在马里兰州贝塞斯塔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工作的生化专家厄尔·斯蒂特曼每天早餐时都用大量桔子汁冲服下3粒胶囊。胶囊里有β胡萝卜素,含量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推荐日量”的5倍,维生素C和维生素E则是十几倍。 斯蒂特曼每天吃这些药,是因为他自己是一个医学研究者,已经通过大量的研究看到了这些称为“抗氧化剂”的显著作用,它们既可以预防由于细胞损害而引起的疾病——癌症、心脏病、阿耳茨海默氏病(早老性痴呆)、关节炎和肌肉营养不良,而且还可以延年  相似文献   

11.
早老性痴呆(Alzheimer’s)是一种尚存许多问题的疑难病症,对这一症状的研究,目前有些突破性进展。一种称之为卢一淀粉状蛋白质(β-amyloid,是患者脑中变态斑的主要成分)的物质究竟是使患者产生神经细胞退化而引起该症的发生抑或仅是该症产生的结果?目前波士顿的一些研究者认为,β-淀粉状蛋白质引起了神经细胞退化。他们第一次证明,肽可以使神经细胞产生损害。他们在遭此损害的活的动物脑中看到和该病患者脑中相类似的情况。另一重要发现是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随着基因热的兴起 ,为个人破译基因图谱日益成为一门赚大钱的生意。曾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计划为个人提供全部的基因资料 ,要价 40万英镑。有了这些资料 ,你就能够检查与诸如癌症和早老性痴呆病等疾病有关的基因。一种新兴商业行为目前科学家只知道几十种病是由基因异常引起的 ,预计在今后几十年会发现数千种与基因异常有关的疾病。虽然文特尔的商业行为引起了科学界的愤慨 ,但他说 :“很多人找到我 ,希望为他们破译基因组密码。我们开始能够在一周内破解基因密码 ,希望最终缩短到一天内。”文特尔计…  相似文献   

13.
科学信息     
·Trends in Neurosciences《神经科学进展》Vol.15,No.5,1992年 1.蝇、鼠与人体的基本钾离子通道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应用,使科学家在研究钾离子通道时至少在蝇、鼠、人体细胞上发现了电压依赖性的钾离子通道。目前人们需要进一步弄清这些分子结构的基本功能。 2.神经活动与戒毒在戒毒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反应包括行为学与生  相似文献   

14.
吴燕华  卢大儒 《自然杂志》2011,33(4):245-248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的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他一生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来自于亚洲瓢虫为实验对象的经典遗传学及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谈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对亚洲瓢虫鞘翅色斑遗传变异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亚洲瓢虫色斑变异的镶嵌显性(也叫嵌镶显性.mosaic dominance)遗传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章扬培 《科学通报》1991,36(24):1894-1894
人肿瘤细胞建株后,难免会受到鼠细胞污染,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鼠细胞污染常来自两个方面:(1)细胞培养过程中,人、鼠细胞的交叉污染。器皿清洗不彻底、实验操作不严谨经常造成人细胞被鼠细胞污染;(2)有时为了消除细菌或枝原体对人肿瘤细胞的污染,有些实验  相似文献   

16.
鼠年话鼠     
1996年为我国十二生肖鼠年。借题话鼠,谈谈老鼠的伎俩与人类的对策。小小老鼠,作恶多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列为"四害"之首.早在3000年前,《诗经》中就诅咒说:"硕鼠硕鼠,毋食我黍"。明代龚诩写的《饥鼠行》对老鼠的危害更作了生动的描述:"灯  相似文献   

17.
<正>"攀枝花2岁男童酒精中毒身亡""广西2岁男孩被灌酒后变痴呆",两起幼儿喝酒致死、致痴呆的新闻让人唏嘘不已。幼儿不能喝酒,这本应是常识的事却多次引发悲剧,而悲剧的背后,何尝不是中国式逗小孩陋习在作祟。早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状态报告:酒精和年轻人》指出,青少年过早饮酒对肝脏、骨骼和内分泌均有害。酒精对儿童与青少年大脑的影响更是巨大,医学报告证明,在导致患者痴呆的9个影响因素中,酒精中毒的影响最为显著。禁止未成年人与酒精"亲密接触"早已成为国  相似文献   

18.
毕春明  文端成  徐营  孙青原  陈大元 《科学通报》2003,48(10):1064-1068
运用显微操作和免疫手术法, 对昆明鼠和C57BL/6鼠的囊胚进行内细胞团置换. 以切除内细胞团的昆明鼠胚胎滋养层为受体, 注射免疫手术得到的昆明鼠或C57BL/6鼠的内细胞团, 获得两种重构胚. 一种是由不同昆明鼠个体的滋养层和内细胞团构建的同品系异体重构胚, 共构建192枚. 移植入17只昆明鼠受体后, 生下2只昆明小鼠. 另一种重构胚是由切除内细胞团的昆明鼠胚胎滋养层与C57BL/6鼠胚胎内细胞团构建的异品系重构胚. 对此重构胚的成活率、细胞骨架和细胞数目进行了分析, 说明至少从这3个方面来说, 这种重构胚具有一定的发育潜能. 但将115枚异品系重构胚移植入昆明鼠受体后, 目前还没有后代出生. 说明来自不同个体胚胎的同品系滋养层和内细胞团重组后能够建立细胞连接, 进行信息传递并发育为正常个体, 而异品系重构胚发育能力较低. 这项研究有可能为解决动物克隆中着床率低和胎盘异常等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出土的石刀的功能,众说纷纭.随着植物微体遗存提取与鉴定等技术的进步,石刀表层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和植硅体组合能够为其功能研究提供直接的实物证据.本文对距今4 ka左右的青海民和喇家遗址4件石刀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残留物中可鉴定的278颗淀粉粒包含了约65.1%来自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茎秆部位及约3.6%来自大麦属(Hordeum)和小麦属(Triticum)植物茎秆部位的淀粉粒类型;在可鉴定的361粒植硅体中,包含了约96%来自于黍亚科(Panicoideae)等植物茎叶的类型.来自茎秆的淀粉粒和来自茎叶的植硅体证据表明,喇家遗址石刀主要功能之一为收割粟、黍、大麦属和小麦属植物.同时,极少量(~3.4%)食用豆类和根茎类淀粉粒的发现说明石刀也可能用于处理豆类和刮削或切割块根块茎植物.  相似文献   

20.
李向辉 《科学通报》1978,23(7):385-385
生物科学工作者现在已能将动物、植物、微生物各自不同来源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诱导融合,产生杂种细胞,不仅能将人类和动物细胞,如人+鼠,人+蚊子的细胞,而且也能把植物原生质体和人类细胞融合起来,形成杂种细胞,这种体细胞杂交技术,在体细胞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及肿瘤、病毒学等领域中,给人们带来了广泛的设想和深入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