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4):60-60
“秸秆栽培珍稀食用菌高效安全配套技术”是在山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2005年获得的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珍稀食用菌阿魏蘑、杏鲍菇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基础上技术集成而来,2007年被山东省列为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通过推广,可以提高秸秆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推动循环型农业、生态农业和资源节约型农业建设,生产珍稀、高档菌类食品,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1,(21):76-76
“沈稻47”:常规粳稻,由沈阳农业大学王术教授等选育.2010年通过辽宁省审定.该品种具有大穗、分蘖力强、秆粗抗倒、苗期耐盐碱突出、抗稻瘟病强、适口性好等优点.成株高100 ~ 105cm,每平方米350 ~ 400穗,半直立穗型,平均每穗150粒,千粒重24g.经国家农业稻米及制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测定,糙米率82.4%,精米率74.2%,整精米率73.6%,粒长5.0mm,粒型(长宽比)1.7,垩白率14%,垩白度1.4%,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90mm,直链淀粉含量17.7%,蛋白质含量7.9%,10项米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食用粳稻米一级,其余2项达二级标准,米质优.辽宁省区域试验该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4.9%,般单产9500 ~ 11000kg/hm2.生育期在沈阳155 ~ 157天,适宜在辽宁省中熟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1项目概述糯米香茶(StrobilanthestonkinensisLindau)为爵床科马蓝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云南景洪、临沧等地,生于低山沟谷密林下或石灰岩山脚密林下.糯米香茶含有50多种香气成分,尤其是角鲨烯的含量约占挥发性组分40%,为开发植物源性角鲨烯、替代动物源性角鲨烯等生物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葡聚糖蔗糖酶高产礼酸茵(T-102肠膜明串珠菌,I菌)和酿酒酵母菌(II菌)双菌分步固态发酵,转化陈旧小麦为功能性饲料的中试技术。在前期实验室研究成果基础上,对I菌和II菌分步固态发酵法发酵小麦麦芽粉+废糖蜜湿基料,可产出低聚异麦芽糖(IMO)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放大试验研究,优化了中试生产规模(1吨湿基料/批次)条件下的菌液接种量、添N量和添废糖蜜量三个主要参数,确定了中试生产主要参数:①发酵湿基料配方:全麦芽粉240千克、麸皮40千克、复合蛋白粉16千克、矿物预混剂粉20千克、废糖蜜液120千克、菌种液100升、补加水量484升;②I期发酵条件:I期初始料温25℃、初始PH7.0、水分60%、无氧发酵时间24小时;⑤II期发酵条件:初始料温度30℃、自然PH、补加菌种液50升/批、有氧发酵时间12小时;④上述生产条件下总发酵基干物质中IMO含量平均达3.8%,发酵基压滤液风干物质中IMO含量平均达12.2%。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西省保护地蔬菜连作情况调查,发现不同栽培方式,土壤连作障碍发生和危害具有一定差异;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连作障碍的影响差异显著;不同肥料品种、不同施肥方法对土壤连作障碍影响较大.我们从测土配方施肥入手,按照等价格施肥,进行了调控肥(Adjust and control feitilizer,简称A)、生物有机肥(Biological organic fertilizer,简称B)和土壤调理剂(Conditioning soil agent,简称C)的配合使用试验.结果表明,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芸豆等蔬菜,施用不同型号、不同含量的调控肥、生物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后,土壤连作障碍症状减轻,表现为盐分降低,土壤疏松,pH值升高,蔬菜生长势强,结果期延长,植株抗性增强,病虫害减轻,蔬菜产量提高、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来水加砷标准液制成模拟水样,在实验室进行电处理系统、过滤系统各项技术参数的试验,依据室内试验结果,设计净水设备工艺流程。针对电处理后的水絮凝物较多的特点,确定过滤系统由五级过滤组成。一级滤芯为自制锰砂滤芯,二级滤芯为自制丝网滤芯,三级滤芯为5umPP棉,四级为中空纤维滤芯,五级为后置活性炭滤芯。试验得出,一级滤芯截留率71%,清洗周期为处理1.0~1.5吨水清洗一次,处理300吨水更换一次;二级滤芯截留率80%,清洗周期为处理1.0~1.5吨水清洗一次,处理60吨水更换一次;三级滤芯滤除细小絮凝物颗粒,处理5~7吨水更换一次,不做反冲洗;四级滤芯、五级滤芯为保安过滤,改善处理后水的口感和色度,处理300吨水更换一次,不做反冲洗。 净水设备在病区中试结果表明,在水砷含量0.1~0.6mg/L情况下,砷降除率达85.8%,同时,原水中铁、悬浮物等有明显降低。经五级处理后的水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7.
一、概况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委”从1989年就开始了名词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最后在1994年底交出初稿。此后又经“全国名词委”特聘数位专家(大多为院士)审查,出版前又经科学出版社编辑加工、质疑、改错、再次审改。总之,1996年新版的名词融汇了专家学者各类人员的辛勤劳动,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大气科学名词》新版的问世很受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在撰写科技论文和著作时有了依据,相当于一本小型的汉英—英汉气象词典。对我们出版部门来说,更是“功莫大焉”,成为最常用的工具书之一。对其他部门来说,则是了解大气科学的一本简明小百科全书。二、名词释义的重要性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经过这5年的具体实践,对名词释义工作更有了切身体会。1.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大气科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一样,可分为许多分支学科。一般而言,专业人员对自己的分支学科的名词有较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其它分支学科的名词不一定能说得很清楚。因此对名词加以释义,就能严格界定该名词的主要内涵,使之科学、准确。所以对专业人员来说释义也是很重要的,比起仅仅是定名的版本来,内容及作用要增加很多。通过释义,弄清了名词的涵义,实现一词一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举例来说,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15-85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五层的中间一层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定名“中层”,后者定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加上释义,内容就完整了。一些看来很常见的名词术语,认真写起释义来也不太容易,需要经过反复讨论,释义确定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深化了。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在内涵和主从层次上意见不一。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了“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还有一些名词有学术名词和通俗名词的双重用法,加以释义后,对于它作为学术名词的涵义就完全界定了,不再是作为通俗名词的用法。如“大风”、“大雨”等,“大风”是曾用名,它正式定名为“8级风”,指的是风速在17.2~20.7m/s范围的风,“大雨”指雨量在8.1~15.9mm/h或25.0~49.9mm/24h的降雨。所以,通过名词释义达到了名词工作科学化。2.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系统化名词收词工作要掌握收词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就在层次上严重失衡。在收词时要掌握层次,但有时还不太易确定,等加以释义后,名词的层次就明确了。通过释义,可以更有根据地对收词进行增删,使这一工作系统化。总之,通过名词释义可以使名词涵义准确化,收词系统化。3.名词释义促进了名词定名随着学科发展,新词不断增加,对新词的定名首先要弄清它的涵义才能定名准确、恰当。所以希望以后发布新词定名时,应给以释义,至少应加以说明(如1997年7月24日《光明日报》发布的因特网等某些名词的中文推荐名),看起来增加释义是增大了工作量,但作为整体来看,非常值得。因为在名词讨论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它的涵义等方面的问题,加以释义就把这些作为文字记载下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三、名词释义工作的步骤1.大会讨论名词释义工作,明确要求我们根据“全国名词委”的要求,提出了名词定义应该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名词所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不再外延。某些名词,为更清楚起见,可适当加以辅助说明。总之,名词释义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简明性。要避免同语反复、外延定义、循环定义、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内涵不等等常见毛病,但在释文中可以使用已有定义的名词,我们初步规定绝大多数名词的释义可以采取在30字之内的一句话的定义方式。在工作开始之前明确要求相当重要,开头统一了思想,讨论了样条,使大家有所依据,避免大规模展开后走冤枉路。2.分组撰写,分组审查我们将“大气名词委”的委员根据本人的专业特长按大气、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和应用气象学等八部分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撰写定义、小组自行组织讨论和审查(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非“大气名词委”的专家参加),要求绝大多数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解决,然后将小组的定稿及疑难问题提交大会讨论。如果开头撰写时在文字上达不到要求,最初应要求将名词内涵写全、写准确,这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体会是,宁愿释义写得多些,不要写不足。写得多了,文字上删减润色比之内容不全、不确切改起来要容易。3.大会审定会前将待审稿分发各委员通读并指定各自专审的部分,要保证同一部分需有几名委员专审以及全部条目都无一遗漏地经过专审。大会侧重讨论和各审定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以及各委员专审时发现的问题。当然,以上三个过程并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往往是反复交叉进行的。比如,在撰写定义时对原审定的条目又进行了修改(有些是定义重复的,有些是层次太低的,有些按定义来说定名又不确切的);在审定条目时又有必要回顾名词释义的要求和规定,检查释义是否准确、简洁;小组讨论,大会审定也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穿插进行的。总之,经过前后两届“大气名词委”各位委员、顾问和气象界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经过大大小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最后才于1994年底完成了初稿。四、几点体会1.认识名词工作的重要性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教授曾经说过:“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整个“大气名词委”的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对名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家认识到,名词虽小(几个字的定名),但事关重大,决不能掉以轻心。此项工作比较繁琐,需要大家反复研讨,仔细琢磨。由于统一了认识,全体委员能够把这项任务当作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来做,从而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极个别目前还达不到统一意见的名词,为慎重计,暂不硬行定名释义收入。2.名词定名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科学性主要指定名准确,如以往常讲的“激光”一词就定得很好,大气科学中对nowcasting一词的定名“临近预报”也较成功,当此词刚出现时,国内译名很多,如“现场预报”,“即时预报”,“现时预报”,“短时预报”等,经“大气名词委”讨论后认为用“临近预报”比较科学、贴切,经定名后,现已在大气科学界传开,得到公认。系统性指要让人有规律可循,如大气中的“对流层”、“对流层顶”、“平流层”、“平流层顶”、“中间层”、“中间层顶”等。通俗性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易于传播和被人接受。要注意定名尽量不用生僻字,易于上口,还要“约定俗成”,有些名词已经在群众中流传开了,虽不太确切,但也说得通,这种情况要尽量考虑“从俗”。在大气科学名词的定名中,对“气溶胶”一词的定名争论很久,最后考虑此词已渐渐在群众中传播开了,故仍维持不变。3.定名工作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工作中,我们注意了学科的进展和收集新词,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1992年版,收词3700条,附有定义),在定名和释义过程中,充分吸取了这本书中的合理部分,尽量与国际接轨,以便于今后学术交流。对某些常见而意义相近的条目作了严格界定。例如,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大众广泛注意,而有关这方面的近义名词术语很多,学术界也经常混淆不清,如“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等,我们参阅了世界气象组织1992年出版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术语经讨论后给出明确的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些对今后这方面的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对一些新词的定名,能从意义上恰当定名当然好,如一时没有合适的定名,也可以采取音译(当然能音义兼顾更好)的定名方法。这在大气科学中较多,如“厄尔尼诺(El Nio)”、“恩索(ENSO)”等,其它常见的如“艾滋病(AIDS)”、“因特网(Internet)”等,一经定名,就要严格遵守用法。4.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名词使用规范化已审定公布的名词要在科研、教育、业务等方面流通,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促进早日规范化,我们尽量利用自己的优势,把住气象出版这一关。在编辑、审稿过程中,首先注意推广使用已审定公布的名词,改正不规范的名词。在出版物之中,尤其注意教材编辑出版中的名词规范化问题,因为教材涉及广大学生,一经形成习惯,根深蒂固,很难更改,这一关把牢了,作用很大。总之,“大气名词委”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作为名词释义的先行单位做了一些工作。在五年的实际工作中,有以上一些肤浅体会,也说不上经验。现在总结起来,其间也走过弯路,还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抛砖引玉,敬请各位指正。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8.
鉴于目前我国术语规范工作做得多而术语学理论研究薄弱的现状,提出加强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的七点建议:即成立全国科技名词委术语学研究会;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争取早日列入国家《学科分类与代码》;完善支撑条件;扩大文科比例;联络国际和协调国内有关组织修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条款;目前研究重点应是中国术语学的方法论,并以中医术语为例说明其重要性。我国的术语(即专业名词)规范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诸子就有关于名实的论述,如儒家的“名不正则言不顺”,道家的“无名无为而治”,墨家的“取实予名”,名家的“正形名”等。而我国设立专门机构来规范术语,是20世纪初的事。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大学部下设“科学名词编订馆”,负责科学术语翻译规范工作。1932年,民国政府在教育部下设国立编译馆,迄今台湾仍延续此体制。建国后,1950年政务院下设“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文革”中断。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改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迄今已成立了专科委员会60个,审定并公布了名词63种,基本建成我国科技名词体系,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术语规范工作经验。由此可见,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术语规范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绩非常显著。但相比之下,我国在术语学理论研究方面显得非常薄弱。这与我国有着丰厚术语资源的实际极不相称,也不能适应当前开展的名词审定,也将不能满足未来的术语规范。随着国力的强盛,我国由科技大国成为科技强国,对我国的术语学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而汉语作为联合国使用的语言之一,汉语术语学的建立,创建有汉语特色的中国术语学,成为继德国—奥地利学派(德语)、俄罗斯学派(俄语)、加拿大—魁北克学派(法语)、捷克—斯洛伐克学派(捷克语、斯洛伐克语)之后中国学派(汉语),也是中国术语工作的历史使命。因此,目前提出加强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按照学科建设的要求,审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供学界讨论。1.成立全国科技名词委术语学研究会全国科技名词委已经成立的二级名词审定委员会是按理、工、农、医、技术科学与交叉学科的不同纵向来设置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审定名词,较少涉及术语学的理论,所以在目前全国科技名词委的组织构架里,为了加强术语学建设,有必要设立横向的二级组织——术语学研究会。术语学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科发展计划,加强分工合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不同学科的术语学专家可以通过这一全国性学术平台,一起研究中国术语学的共性问题,一起探讨其理论、原则、方法等重大的关键性课题,从众多个性经验中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原理。通过召开定期或不定期学术会议,交流学术,促进术语学科的进步。2.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一个学科必须有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其队伍的稳定性主要由专门的研究机构来保证。因此,应该倡导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设立术语学研究所或研究室,如全国科技名词委与黑龙江大学拟成立的术语学研究所,就是一个良好开端。中国中医研究院正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初步设想在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设立中医术语研究室,期待这一构想能通过学科论证。要有目的地引导、鼓励综合性大学、研究院所语言专业、科技史与文献专业机构中率先设立术语研究机构。3.争取早日列入国家《学科分类与代码》术语学是研究专业概念及其名称的一门学科。从语种分类,有单语术语学、多语术语学。从实用性分类,有理论术语学、应用术语学。当然,还会有不同的其他分类。一般来说,一个学科有其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立的学科理论、方法与特征、发展目标,以及一支学科队伍。发展目标是该学科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长期稳定的发展趁势,而且每个学科应有3个以上稳定的研究方向,每一研究方向应有数个系列研究课题来支撑。很显然,术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在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并没有“术语学”。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学科代码,就像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身份证。国家的科研计划、教育计划,往往依据《学科分类与代码》,给各个学科科研立项和教育招生开立户头,给予人、财、物方面的支持,所以其重要性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学科发展很快,《学科分类与代码》已经不能反映学科的实际情况,几年前制订者就想顺应实际需要进行修订。因此,学界要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在修订《学科分类与代码》时,将术语学列入。术语学由一门应用语言学,演进为一门语言学与专业学科的边缘科学,并发展为一门横跨语言学、逻辑学、本体科学、信息学和专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文、理交叉,应属于一级学科,排在自然科学之后,社会科学之前。虽然,术语学还没有自己单立的户头,但有关的工作并不能等待,而是要抓紧。只有工作做好了,就为将来的列入增加了法码,所谓有为才有位嘛。呼吁列入与抓紧工作,两者并行不悖,可以互动进行。要积极组织向有关部门申请科研课题,获得一定的经费,结合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开展术语学研究,多出成果,并促进成果转化。提倡学界多发表研究论文、多撰写学术著作,扭转目前术语学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论文少、专著少的局面。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一个学科要持续良好地发展,必须要有一支梯队合理的专业队伍,有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后备骨干、专业人才。就现阶段而言,由于术语学的多学科性质,一般本科生难以胜任其研究、教育工作。因此,术语学人才,要抓研究生培养,要有计划地招收硕士生、博士生,根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背景,结合术语学的需要,做好选题,如术语概念演变史、从术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当然,这并不排除在本科生教育中开设《术语学概论》课程,普及有关常识,给一些初步的熏陶,培养一些爱好者,为招收术语学研究生打下生源基础。4.完善支撑条件如果要建设好一个学科,那么相应的支撑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术语学来说,有关支撑条件建设,包括本学科资料库、本学科的术语规范、供学术交流的杂志、网站等。一般都由实体性机构来承担,来建设。目前术语学科杂志有全国科技名词委主办的《科技术语研究》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主办的《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两种,也建有网站。以后陆续组建的专门术语研究机构,都有责任并且要有计划地完善有关学科发展的支撑条件,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5.扩大文科比例术语学有多学科的性质,需要文理学科的交叉融合,而目前全国科技名词委下属的二级名词审定委员会中,绝大多数属于理工农医学科,文科只有语言学一种,呈现“一头沉”的现象。显然对于术语学学科建设是不利的,因此,建议继续扩大文科的比例,成立哲学、历史、社会等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使其学科组织构架趋于合理。6.联络、协调、修订全国科技名词委以及以后成立的术语学研究会要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37技术委员会(简称TC37)及其有关机构的联系。ISO-TC37是国际专门的术语标准化组织,秘书处设在奥地利维也纳,下属的一分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俄罗斯莫斯科,第三工作组秘书处设在加拿大魁北克,第四工作组秘书处设在德国柏林。与它们的联络,有助于及时交流信息,促进我国术语工作的进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有必要成立中国术语学会,将我国术语学研究工作者组织起来,搭建中国术语学交流平台,为创建术语学中国学派而努力。2001年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由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审定。”随着我国特有的学科术语规范工作的开展,如中医药学术语都是我国独有的,不存在译入,相反是译出的问题,可见这一条款显然已经不适合了,有必要进行修订。7.目前研究重点是中国术语学方法论如前所述,我国术语学学科发展目标是创建有汉语特色的中国术语学,成为世界第五大术语学派。这是根据我国汉语特点而提出来的。而这方面以往我国虽有大量的原始资料,但并没有更多的符合术语学理论的阐述。近一个世纪以来,多数术语尤其是科技术语来自国外,随着科技领先地位的转移,西文(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日文、俄文、英文术语先后传入,我国的科技术语工作主要是如何将外文术语准确地译成汉文术语,积累了丰富的术语规范经验,但对其归纳、总结,进行理论提升,都做得很不够。同时,我国学界对国外四大术语学派的概貌作了介绍,只是点滴的,并不系统、全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系统全面介绍国外的学术与经验,对我国的术语学工作肯定有借鉴意义。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文、俄文、法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与汉文不同,拼音文字与方块文字不同,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不同,因此外国的东西仅仅是借鉴,而决不能机械地照搬。创建符合汉语特点的中国术语学,不仅是理论问题,而是解决我国当前术语规范工作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理论再好,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探索研究汉语术语的方法论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自1985年以来,全国科技名词委制订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一直是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所遵循的,尽管理论略显简约而方法却具操作性。不过,由于中医术语不同以往大多数学科术语译自国外,自有其特点,而这些特点所带来的问题就对原有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提出了质疑。中医术语特点约有:①历史性:不仅有字、词、词组构成的术语,而且有短句形式的术语,如肺主气,木克土等,术语以概念为基础被认为是术语学的基本原理,显然这类短句形式的术语自有其所指的概念。②人文性:如三子养亲汤,用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治疗老年性气喘病,有自然科学的含量,同时此方还隐喻诸孝子侍亲奉老之儒家伦理观,这就有了人文的含量。因此,不能简单地按植物的自然属性,将“三子”规范成为“三籽”,否则将丢掉它的人文属性。③定性描述:如实喘、虚喘,岂能用定量来描述?④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表述:如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如何来定义?⑤中医有的概念表达不完全符合形式逻辑,因而适合于大多数科技名词作内涵性定义的“种加属差”方法,在此就不适用了。譬如,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不同于病、症,以气血两虚证为例,既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在实际病例描述时,又常常与病名相组合,如滑胎气血两虚证、子眩气血两虚证、产后腹痛气血两虚证,它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多维的,可能辩证逻辑的方法才比较适用。“简明性”是科学名词审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我们在完成科技部项目《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之后,又得到科技部的支持,目前正开展《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众所周知,天文学中木星、土星等的多个卫星,其命名采用组合法,但它不用全称“木星1号卫星”、“土星1号卫星”,而是加以缩略,称“木卫1”、“土卫1”,符合术语的简明性。但我们在中医术语规范过程中,面临了一个问题:组合后的术语字数多,不简明。如上所述,滑胎、子眩、产后腹痛等病均有气血两虚证,采用组合法定名,便有滑胎气血两虚证、子眩气血两虚证、产后腹痛气血两虚证,显然组合后的术语变长了。又如关格(病)有“脾肾亏虚,湿热内蕴”、“脾肾阳虚,寒湿内蕴”、“肾气衰微,邪陷心包”等证,组合后就成了“关格脾肾亏虚湿热内蕴证”、“关格脾肾阳虚寒湿内蕴证”、“关格肾气衰微邪陷心包证”等,这么长的术语,显然使用会不方便,会影响学术交流。因此,必须进一步缩略,使之简明,方便交流。那么汉语术语缩略的原则是什么?方法又是什么?这就需要术语学界提供有关方法论研究成果,以解决当前汉语术语尤其有中国特点的中医术语过长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提出我国术语界目前研究重点应放在中国术语学方法论上的原因。中医术语所具有的古今演变、中西差异、文理交融的特点,为我国术语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我们期待着有志于创建术语中国学派的人士加入到中医术语研究中来。* 朱建平研究员是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王永炎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概念层出不穷,而任何新的概念都必须用新的术语来表达,这样,术语就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种极为宝贵的信息资源,人类社会的科学和文明,都必然要在术语这种信息资源中留下其痕迹。术语是语言词汇的一部分,由于其学术性较强,它们并不属于全民共同语的基本词汇。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术语。据英国语言学家统计,智力平常的英国人一般只能掌握数千个词,他们所能理解的词很难超过一万个,而现代英语的词汇量已远远超出了一百万个,因此,就很有必要对语言中大量的词汇进行搜集、记录和控制。在大量的词汇中,由于术语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它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了。早期的术语搜集和整理工作主要是编写各种专业性的术语词典。这些术语词典有单语、双语或多语的,由于专业种类繁多,语言各有差异,用传统的手工作业的方式来编写术语词典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除了编写术语词典外,人们在术语标准化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操同一语言的不同厂家给同类产品取不同的名字,常常导致术语的混乱,就是在同一单位内同一专业的人,对于同样的术语也常常会行不同的理解,这又引起了学术交流的困难。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了。要进行术语标准化,首先就必须了解各个术语的具体情况以及术语使用者对各个术语的态度,为此,需要制作数以万计的卡片,这些工作用手工来做也是费力而又费时的。另外,由于新术语层出不穷,已编好的各种术语词典需要频繁地进行更新,而目前术语词典的印刷和出版周期都比较长,远远满足不了频繁史新的要求。可见,术语科学的发展,与传统的手工编写词典和各种卡片的方式发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术语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传统的手工工作方式进行改革,实现传统的术语工作的现代化。电子计算机为这种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些大型的术语数据库开始在国外建立起来。所谓术语数据库,就是一部概念和术语的自动词典,全部术语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介质中,通过数据库的指令或程序,对术语数据进行操作和处理,并根据用户的需要,输出术语的有关信息。这些建立在电子计算机上的术语数据库,存贮量大,检索容易,更新方便,受到了术语学家和用户的普遍欢迎。我于1986年至1988年,受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派遣,前往联邦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Fraunhofer-Gesellschaft)新信息技术和通讯系统研究部进行术语数据库的研制工作,有机会亲自接触国外研究术语数据库的不少学者,有可能直接阅读许多在国内看不到的珍贵资料,了解到当前国外术语数据库研制的一些前沿的情况。现将国外主要的术语数据库介绍如下。1.LEXIS:这是西德国防部的术语数据库,于1959年开始研制,1966年完全投入运转,数语数据库中所收术语主要由国防部翻译服务处提供,也有一部分术语是为翻译有关核潜艇的技术文献而搜集的。LEXIS的术语工作与国防部翻译服务处的配合极为密切,术语的增加和更新都必须首先考虑翻译服务处的需要,每条新术语都要经过国防部内部的一个术语审定委员会的认可,才能收入LEXIS。LEXIS系统的维护是面向用户的。由翻译人员提出需要输入的新术语,最多不得超过两个星期就得处理完毕。为了不影响系统的研究和改进,LEXIS系统一分为二:一个是为用户服务的,在运行中,数据不能随便改变,另一个是供研究用的,数据可以修改,等系统更新之后,再提供用户使用。由于供用户使用的系统与供研究改进的系统严格分开,整个LEXIS的工作有条不紊。LEXIS现有工作人员约40人,其中包括20个术语词汇学家和5个计算机专家,术语的年平均生产量是35,000条术语,每个工作人员平均每天生产16条术语。每一条术语至少要注明德文和另一文种(如英文),因此,每条术语实际上是德语一一外语的术语对。由于西德国防部的大多数翻译工作是从英语译为德语,全部术语记录中都包括德语,当需要从英语查询法语的术语时,必须通过德语术语为媒介。LEXIS术语库中的语言,现有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和意大利语等七种。所收术语的专业领域有国防、航天、天文、数据处理、电子学、工业管理、机械工程、物理、造船及电子通讯等。术语库中的术语定期地进行新的增补。LEXIS系统在两台IBM中型计算机上运行:一台是IBM3033,供联机处理用,一台是IBM3031,供批处理用。这两台计算机都安置在波恩的西德国防部计算中心。输入数据时,必须通过打字员按一定的格式录入信息,可见其外围输入设备并不很好。输出时,除一般由打印机打印外,还可采用磁带输出、缩微平片输出及COM设备(计算机缩微胶片输出绘图仪),输出质量较高。LEXIS的主要用户是西德国防部翻译服务处,使用时,翻译人员不能直接向系统提问,而是首先由他们把被翻译文章中出现的困难术语划线标出,然后再由数据打字员以批量表的形式输入系统。此外,西德国防部的外语教员、西德联邦政府国防部以外的其它部以及Brown Boveri & Cie公司也可使用该库。LEXIS还将术语库中的一部分数据制成缩微平片出售,但是,由于保密等原因,术语库中大部分数据的存取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除了出售缩微平片有少许收入外,LEXIS的经费全由西德政府提供,它是目前在西欧唯一完全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的术语数据库。为了改进输入技术,LEXIS目前正在研制一个文章自动阅读系统,该系统可对欲翻译的文章自动地生成一个术语表存入术语数据库中。2.TEAM:这是西德西门子公司的术语数据库,建于1976年。西门子公司在慕尼黑(München)设有外语服务处,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他们积累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多种语言的技术术语,再加上西门子公司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技术上有很大的优势,当把这些技术术语在先进的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建成术语数据库之后,便显示出术语数据库的优越性,大大地提高了西门子公司外语服务处的工作效率,同时,还把多年精心积累的技术术语变成了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的术语库产品。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TEAM术语数据库除了为西门子公司的各个部门服务之外,还可为其它单位提供服务,并为出版部门进行数据处理。TEAM现有工作人员约30人,其中有12个术语词汇学家,8个计算机工程师,术语的输入工作大部分是临时雇用打字员利用OCR-B专用输入设备来进行的。年平均生产量只是10,000条术语。而从理论上说,平均每个术语学家一年可加工3,333条术语,为了克服人浮于事的现象,TEAM的人员将要进行精简。TEAM数据库现有术语1,000,00条,可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子库(Pool),所有的术语条目都包含德语术语并至少包含一种等价的外语术语。但是,术语的条目数并不等于术语库中所存储的概念数,因为在各个子库之间,存在着大量重复的术语,各个单独的子库可以按自己的计划各自发展,而每个翻译单位还可以单独建立自己的子库;甚至西门子公司之外的一些用户,如荷兰外交部翻译服务处、荷兰菲利浦(Philips)公司联邦德国标准化委员会(DIN)、词典出版商等,也可以建立自已的子库、并纳入TEAM系统,这样,TEAM系统就显得非常庞杂,但也因此而获得了更多的用户。TEAM术语库中的语言,现有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荷兰语、阿拉伯语等八种。所收术语的专业主要是电子学、数据处理以及跟西门子公司的主要商业活动有关的领域。TEAM系统建在Siemens 7000计算机上,输入方式可采用OCR-B专用打字机、软磁盘、VDU视频显示器(配有30个VDU)、文件编辑器等多种。输出方式也多种多样,可采用打印机、COM计算机缩微胶片输出绘图仪、照相排版、缩微胶片、磁带以及VDU等。所有的输入输出方式都配以相应的设备。由于有西门子公司在技术上作为后盾,TEAM的设备之先进,是其它的术语数据库系统望尘莫及的。TEAM的用户主要是西门子公司的翻译人员及技术文献的编辑人员。除此之外,荷兰外交部翻译服务处、荷兰菲利浦公司以及生产术语缩微胶片的翻译部门都可以使用TEAM术语数据库,联邦德国标准化委员会(DIN)、同西门子公司有关系的出版商,还可使用TEAM系统的硬件及软件。TEAM术语库是西门子公司外语服务处建立的,它得到了西德政府的支持。由于西门子公司以外的用户都为TEAM提供的服务交费,TEAM术语库现在已经能自己养活自己了。近年来,西门子公司开始研究机器翻译,他们打算把TEAM术语数据库与机器翻译联系起来,利用TEAM数据库,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来查询机器翻译中翻译不了的生僻术语,这样,就可以把术语库中术语的存取与机器翻译中的文句自动分析技术结合起来。3.EURODICAUTOM:这是欧洲共同体的术语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在DICAUTOM及EUROTERMS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于1969年开始研制。EURODICAUTOM系统的研制目的有三个:第一、给欧洲共同体总部的翻译人员提供一个方便、灵活的动态联机系统,使他们能迅速地查询到有关的新术语。第二、把欧洲共同体各国的术语工作集中起来,避免重复劳动,使得这个系统能够为欧洲共同体各翻译服务部门的翻译人员使用。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把欧洲共同体七种官方语言的文件的术语协调和统一起来。EURODICAUTOM系统现有12个术语词汇学家,他们几乎都上全日班,此外,还有自由职业的翻译人员(平均6人)和打字员(平均4人)作辅助工作,程序设计由翻译服务部之外的人来进行。EURODICAUTOM术语库的语言,现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丹麦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目前正设法把使用非拉丁字母的希腊语也包括进来。该系统有250,000条普通术语及75,000条缩写术语,术语的更新速度是每年10,000条。所收术语的专业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各个技术学科及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这是因为欧洲共同体是一个国际组织,它的翻译领域广,内容杂,与单一国家的情况大不一样。EURODICAUTOM术语库原来建在IBM370/158计算机上,现已转到Siemens 7760上运行,外围设备有大量的VDU视频显示器。EURODICAUTOM术语库的用户主要是欧洲共同体总部的翻译人员,共同体的其它单位和官方机构亦可对术语库提出询问,据统计,该术语库每天平均回答638个问题。为了供欧洲共同体各国使用这个术语库,EURODICAUTOM还通过EURONET通讯网络,为共同体内的两百多个向EURODICAUTOM登记过的单位提供咨询服务。此外,该系统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卫生组织(WHO)以及法国的NORMATERM术语数据库、瑞典技术术语中心TNC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还将一部分软件移植到墨西哥术语文献中心去。EURODICAUTOM术语库由欧洲共同体提供财政支持。4.NORMATERM:这是法国标准化组织AFNOR的术语数据库。开发这个术语库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和存取AFNOR日益增加的术语。由于标准化的特殊需要,只有那些经过AFNOR认可的标准术语才能收入NORMATERM的术语库中。目前,AFNOR并没有设置专门机构来管理NORMATERM。术语库的工作由AFNOR情报文献服务处兼管,这个情报文献服务处现有13个情报文献专家、2个图书馆员、1个非全日制的术语词汇学家、2个全日制的翻译人员,20个非全日制的翻译人员,他们除了管理NORMATERM以外,还得做情报文献方面的工作。由于NORMATERM术语库只收标准术语,它对于所收术语的控制是十分严格的,每一条术语都要求绝对可靠。术语库现存23,000个概念,以法语为形式来存储。这些概念都根据AFNOR和ISO的有关术语标准作过认真的审查和仔细的校核。AFNOR还打算把国际电工词汇也收入到这个术语库中。由于审查很严格,术语的年平均生产量只有1000条。NORMATERM术语库建在法国标准化组织计算中心的IRIS45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主要用来管理AFNOR的文献,用于术语数据库的联机工作时间每天只有1小时。术语数据的输入采用读卡机,输出采用宽行打印机、COM设备和VDU视频显示器。NORMATERM术语库除了用来作AFNOR的术语标准化工作之外,还要为AFNOR的情报文献学家作主题词表的工作,因而AFNOR是其主要用户。另外,工业界的一些赞助者亦来NORMATERM存取数据。NORMATERM主要由法国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同时亦得到了工业界的赞助。5.TERMDOK:这是瑞典技术术语中心的术语数据库。北欧国家语言比较复杂,给科技交流及进出口贸易带来不少困难,因此非常需要建立多语种的术语数据库。TERMDOK术语库现收术语70,000条,使用语言有瑞典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丹麦语、挪威语、芬兰语等。这个术语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克服北欧国家的语言障碍大有好处。由于涉及语种较多,术语的年平均生产量是5,000条到10,000条。TERMDOK现有4个术语词汇学家、3个文献学家,他们在瑞典技术术语中心还有其它工作,不能在TERMDOK上全日班。TERMDOK术语库原是建立在微型计算机上的,但随着存入的术语数目的增加,很快就暴露了微型计算机的局限性,现已转到DEC-10数字计算机上。TERMDOK的服务方式是多样的。用户可打电话直接向瑞典技术术语中心查询术语,除了供用户查询以外,TERMDOK还出版了一些多语言术语词典,并定期向读者提供情报服务。TERMDOK得到瑞典政府的财政支持,同时,通过出售词典和咨询服务,也可有一些经济收入。6.TERMNOQ:这是加拿大魁北克法语委员会的术语数据库。TERMNOQ是根据魁北克省101号法令的精神而建立的。这个法令要求,在魁北克省的一切公司和单位都必须使用法语。因此,英—法双语言的术语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TERMNOQ现有70个术语词汇学家。术语库系统的维护由7个计算机工程师组成的一个小组负责,他们有75%的工作时间用于TERMNOQ。该术语库存的术语达1,000,000条英—法术语对。已经确定的术语存入一个公共文件中,而正在研制的术语则存入工作文件中,术语的存取受到严格的限制。TERMNOQ建立Amdahl计算机上,输入通过软磁盘及VDU视频显示装置来进行,可容许联机操作,但数据的处理及更新是脱机的。这个术语库供魁北克省的官方机构及公司使用。在法国巴黎装有一个终端,叫做FRANTERM,但尚未运行。TERMNOQ的开发和研制完全由魁北克政府提供财政支持。7.TERMIUM:这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开发的术语数据库。加拿大国务院早在1974年就要求在加拿大各政府机构中使用英语和法语的标准术语,而加拿大政府的文件都要有英语和法语两种文本,必须进行规范的翻译,翻译任务是很重的。为了提高加拿大政府翻译服务处的工作效率,才由蒙特利尔大学开发了这个术语数据库。TERMIUM的工作人员很多,雇用了100多个术语词汇学家,术语库系统的维护由4个程序人员组成的专门小组来负责。加拿大联邦翻译局在从事浩繁的英法对译工作中,积累了成千上万的英语和法语术语,因而自建库以来,术语库中的术语条目与日俱增,现已达1,700,000条,除去重复多余、质量较差的条目以外,至少也有600,000条优质的术语。术语的专业领域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各个科技部门。TERMIUM术语库建在CYBER74计算机上,主要用户是加拿大联邦政府的翻译人员。另外,在加拿大的某些驻外机构(例如,巴黎的文化中心、布鲁塞尔的加拿大驻比利时使馆)也可以对TERMIUM存取术语数据。TERMIUM由加拿大联邦政府提供全部财政开支。8.GLOT:这是联邦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的术语数据库,建立于1985年。为了促进欧洲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研究,在信息技术领域赶上日本和美国,保持和增强西欧的工业竞争能力,欧洲共同体提出了ESPRIT(“埃斯普里”)计划。所谓ESPRIT,就是“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European Strategic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首字母缩写。在ESPRIT计划中,有一个课题叫做HUFIT(Human Factor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简称),专门研究人的因素在信息技术中的作用,而GLOT术语数据库的研制就是HUFIT的一个重要方面。GLOT术语数据库建在DEC-VAX11/750机上,使用VMS操作系统及ALL-IN-ONE软件。从1988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扩充术语并改进系统的性能,拟改用UNIX操作系统和ORACLE关系数据库。GLOT术语库中,每条术语包括下列项目:德文术语、专业领域、上位概念、等价的英文术语、等价的法文术语、同义术语、缩写术语、概念类别、出处、日期、定义等。定义一方面由研究院内的专家撰写,一方面采用忒尔斐法(Delphi-method)向研究院外的专家咨询,同时,还从各种术语标准和专业词典中精选一些定义。这样,就可以做到每条术语都具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为术语的标准化提供了依据。根据中德科技合作协定,我国学者于1986年到1988年在夫琅禾费研究院参与了GLOT术语数据库的研制,使用UNIX操作系统及INGRES关系数据库,建成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GLOT-C术语库收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从1974年到1985年期间公布的ISO-2382标准中的全部数据处理术语。每一个术语条目包括如下项目:术语的索引号、英文术语等价的中文术语、中文术语的概念类别、中文同义术语、中文多源术语、用户对术语的使用态度、术语的使用地区限制和使用专业领域限制、中文术语的结构格式、中文术语的歧义类型。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GLOT-C中文术语数据库是从术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角度来建立的。与国外现有的其它术语数据库相比,GLOT-C中文术语数据库的显著特点是:第一、重视术语结构与歧义的研究,提出了“潜在歧义理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简称“PA论”)。“PA论”认为,当汉语术语中的词组类型结构及句法类型结构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时,就会产生潜在歧义。在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中插入词汇单元后,这种潜在歧义可能消失,也可能转化成现实的歧义结构。对此,“PA论”制定了在中文术语数据库中判定术语歧义的原则和方法。根据“PA论”,可以从中文术语的词组类型出发,经过有限步骤的分析,准确地判定中文术语的歧义类型。第二、重视术语数据库基本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术语形成的经济律”,证明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与术语平均长度的乘积恰恰等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度,并提出FEL公式来描述这一定律。进一步的实验证明,FEL公式也适用于其它语言的术语数据库,因而它是描述一切术语数据库结构的一个普遍公式。9.其它术语数据库:丹麦政府正开发一个国家级的术语数据库DANTERM,主要供大学科研部门使用,主机为PRIME/550计算机。联邦德国标准化委员会DIN正在开发一个术语数据库TERM,现有术语56,000条,该术语库与TEAM及EURODICAUTOM有较多的联系。民主德国的德累斯顿技术大学正在开发一个术语数据库EWF,使用苏联制造的БЗСМ-6计算机。苏联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研究所正在开发一个术语数据库ASITO,使用MINSK 22M计算机。荷兰海牙的SHELL公司正在开发一个术语数据库叫做mechanized dictionary,工作人员17人,现有术语14,000条,使用IBM370/168计算机。法国克莱蒙费廊大学(Université de Clemont-Ferand)开发了一个小型的术语数据库CEZEAU,仅存建筑工程方面的英语和法语术语。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西蒙·博利瓦尔大学(Universidad Simon Bolivar)语言学系也正在开发一个术语数据库,以搜集、储存和传播与该大学有关的各技术领域的标准术语。除此之外,正在开发的数据库还有:美国国家标准局在华盛顿的术语数据库,采用UNIVAC计算机和KWIC软件。加拿大IBM公司在蒙特利尔的术语数据库,采用IBM计算机和STAIRS软件,现有工作人员18人。法国IBM公司在巴黎的术语数据库,采用IBM计算机和一个支持文献翻译的软件。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在东京的术语数据库,采用HITACHI8450计算机和一个词汇控制系统的软件,已收术语35,000条。日本国际医学情报中心在东京的术语数据库,采用IBM370计算机。瑞士的Brown Boveri & Cie公司在巴登(Baden)的术语数据库,采用IBM370/158,这个术语数据库是从LEXIS移植的。瑞士人造丝及合成纤维标准化国际管理局在巴塞尔(Basel)的术语数据库,现有3名工作人员美国Weidner通讯公司在犹他州的术语数据库,使用DEC11/70计算机,现有工作人员17人。这个术语数据库可以支持该公司的机器翻译系统。世界气象组织在瑞士日内瓦的术语数据库,采用IBM370/158计算机,现有工作人员11人。联邦德国Ruhrgas公司在埃森(Essen)的术语数据库,采用IBM计算机,软件是在EURODICAUTOM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也正在开发一个术语数据库,现有工作人员4人。由此可以看到,术语数据库的研制现在已经风靡全球。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术语数据库的研制进展得非常迅速。研制术语数据库软件包的耗费是巨大的。LEXIS,TEAM或EURODICAUTOM的程序耗资都各超过了50万美元。因为术语数据库软件的研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采用别具一格的富于创造性的新的软件技术。既使是一些在计算机方面颇有经验的单位,也需要在过去的基础上研制一套新的程序,其耗资也不会少于20万到25万美元。为了存储大量的数据,进行联机的或脱机的输入并进行检索,目前所有的大型的术,语数据库系统都使用了大型的计算机设备,采用了现代化的输入手段。在大多数情况下,输入仍采用脱机方式,只是在修改术语库或有紧急任务时,才采用联机输入。输出一般也是采用脱机方式,因为计算机终端的价值较高,而且有些用户不习惯于直接使用这种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当然,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联机输出将会越来越普遍。我们把LEXIS、TEAM、EURODICAUTOM、TERMDOK、NORMATERM五个主要术语数据库的详细特征,列表比较见下页表。表中未列出TERMIUM及TERMNOQ的详细情况,因为这两个术语数据库的设计人员认为,现有的软件已满足不了工作的要求,他们拟把原系统作根本性的修改。从表中可以看出,LEXIS,TEAM和EURODICAUTOM三个术语数据库是当今内容最丰富、条目最完备的数据库。目前,微型计算机的技术日益先进,有的微型计算机的性能已达到了中型计算机的水平,因此,采用微型计算机来建立术语数据库,也是有可能的。上述各主要术语数据库的研制目的不尽相同。EURODICAUTOM是为了翻译人员的需要,NORMATERM是为了标准化的需要,而TEAM则采用一般性的办法,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甚至还可以满足词书出版商的需要。在各种不同的研究背景下,这些术语数据库不能彼此兼容,它们的数据库磁带难于互换。就是研制目的相同的术语数据库,术语条目的格式、数据的结构也不完全一样,彼此之间也很难兼容。这些情况说明,有必要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术语和术语数据库的工作,这就是术语数据库的标准化问题。研制术语数据库的动因之一是术语标准化,而术语数据库研制的实践又出现了术语数据库本身的标准化问题,对标准化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37技术委员会和设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国际术语情报中心INFOTERM在术语数据库的标准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ISO制定的标准ISO DP 6156-1980“用于记录术语/词汇的磁带格式”(Maguetic Tape Format for Terminological/Lexicographical Records)以及INFOTERM提出的“用于机器处理的术语数据记录方式指导草案”(Draft Guidelines for the Recording of Terminological Data for Machine Processing)都是设计术语数据库时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如果我们对于术语数据库的标准化问题以及术语数据库之间的兼容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将会减少重复性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术语数据库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前言在20年的名词审定实践中,我们学到了许多有关名词审定的方法和原则,以及术语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今天,我愿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我们在名词审定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认识。一、名词审定是一种研究工作名词审定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它的研究对象是科技名词或术语,研究内容是科技名词的生存、表示、释义、命名和应用。其工作目标是对科技术语予以定名,使名词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某事物、过程、现象的内涵、概念和本质特性。对于不符合本质特性和概念的现用名词,要进行认真的考证、分析、研究。凡是用错的名词,要加以纠正,还其本来面貌。有偏差的名词要给予修订。定名时,还要使名词符合汉语规范,构词合理,做到透明性,也就是说,术语应能准确扼要地表达其内涵和概念,让人们见到名词就可顾名思义。由于许多计算机名词存在一词多名的现象,致使我们要开展比较多的调研、深入的分析工作。对于各个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而言,一般讲,只是熟知本学科或本专业的知识,而对术语学、语言学(其中特别是汉语学),以及标准化技术,可以说是门外汉,因此都要有个学习阶段,以及观念转变的阶段。就前两届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而言,绝大多数委员是造诣很深的学科专家,有些人虽然从事过或参与过词典编纂工作,但是对于名词审定工作还是陌生的。初期,在讨论术语定名时,常常习惯性地查阅已经出版的各种词典的译名,逐步发现很多名词在各种版本的词典里的译名不一致,而且一本词典的译名也有好几个,无法做依据。大家终于明白,要认真学习名词审定的方法、原则和技术,学习术语学和语言学(其中特别是汉语学)的相关知识,只有对术语做深入研究,充分了解其内涵,才能做出科学的命名。名词审定与词典编纂表面看有接近之处,但实质上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比如说,编纂一本英汉专业词典,可以是个人行为或集体行为,收集名词比较随意,往往是越多越好。一个名词的译名不求惟一,一般是罗列好几个,即一词可多义。目的是向读者提供一本参考性的工具书。名词审定是国家行为,每位委员都要站在国家的高度,从科技名词的内涵和概念出发,研究释义和命名,确定科学的汉语名词。目的是向全国提供一个规范化的名词文本。全国科技名词委要求,名词审定要遵守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惟一性等原则。为了在一个学科内贯彻执行,就必须对学科的术语体系和术语的命名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为了解决一条重点名词或疑难名词的定名,首先是要查名词的出处、来源,找原始文献,查定义,只有在充分研究和深入理解名词的概念或本质之后,才能做出科学的命名。二、努力推进名词规范化在全国科技名词委领导下,计算机名词委员会于2002年完成了第二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的审定工作,并公布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公布的计算机名词对我国计算机名词的规范和统一起了明显作用,对两岸三地计算机名词的协调,对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对国内外科技交流取得了很大效果。由于计算机名词产出之快、来源之杂、途径之多、应用之广,要想及时选准新名词并做出科学的定名,是十分困难的。计算机名词除具有术语的一般特性之外,还具有几个突出的特性,即:名词的社会性,名词的生活性,名词的借用性,名词的不确定性,名词的一过性等等。也就是说,名词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愈来愈被社会广泛使用,而且常常借用或沿用其他学科或普通生活方面的用语,这给定名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是,在全体委员们的辛勤努力下,本着定名务求准确的原则,对计算机名词进行了认真审查和定名,肯定了大多数约定俗成的名词,纠正了少数错谬的名词,确定了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的命名,取得了欣慰的成绩。1.科学定名computer——计算机是我们学科的领头名词,它的定名关系着计算机及相关学科术语体系的全局。我们非常慎重,召开了多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定名。关于计算机的定名曾有5种针锋相对的意见:(1)计算机;(2)电脑;(3)计算机和电脑并存,计算机在前,电脑在后;(4)电脑和计算机并存,电脑在前,计算机在后;(5)电子计算机。对此词的讨论可以说是非常热烈,非常认真,各个引经据典,反复论证,经常是争论得面红耳赤,过了吃饭时间也不肯休会,差不多是废寝忘食了,讨论的时间长达三四个月。计算机是总称,从计算机的类型、运行方式、构成器件、操作原理、应用状况等划分,计算机有多种分类,可构成庞大的型谱。从数据表示来说,计算机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以及混合计算机三类;数字计算机按构成的器件划分,曾有机械计算机和机电计算机,现用的电子计算机,正在研究的光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等等。电子计算机就其规模或系统功能而言,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计算机。电脑名词是在微型计算机推广之后才出现的,因此,通常认为它是微型计算机的指称。经过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将总称computer定为“计算机”是最为科学的。这样,顺理成章,electronic computer可定为“电子计算机”,optical computer可定为“光计算机”,biocomputer可定为“生物计算机”。而“电脑”只作为电子计算机的俗称。如果将computer定为电子计算机或电脑,那么optical computer,biocomputer,quantum computer就无法命名了。2.纠正习惯性的错误在计算机名词中有部分约定俗成的或习惯使用的名词与其内涵不一致。我们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定名原则,对它们进行研究,尽可能根据其内涵重新命名。例如,check和checking是常用的计算机名词,在绝大多数词汇或词典中将check bit翻译成“校验位”,checking code翻译成“校验码”,odd-even check和parity checking翻译成“奇偶校验”,也就是将check和checking译为“校验”,而且很多人已经习惯用校验。通过对check和checking的内涵、概念和应用技术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check和checking只有检验和检查的意思,没有校正的意思。以check bit为例,它的意思是,用于检查二进制数传输正确性的附加位,例如:奇偶位,只是用于检查而不做校正。所以,我们决定还其真面貌,将check和checking改为“检验”,其组合词定为“检验位”,“检验码”,“奇偶检验”等。后来发现很多词典也相继改成了检验。3.予以正名在计算机名词中有不少名词是从一般生活用语借用过来的。对这类名词的命名是非常困难的。例如,menu是用得非常广泛的计算机名词,在出版的绝大部分词典里全部直接翻译成“菜单”,而且社会上已经非常习惯使用“菜单”。全国科技名词委要求我们定名应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要科学定名,提出计算机中没有菜,又不是饭店,为什么叫菜单?计算机名词委员会对menu做了认真研究,并邀请国内许多著名软件专家多次进行专题讨论,查阅了许多文献的说明和解释:menu是数据处理系统显示的操作项目的列表,用户可从中选择要启动的操作,或者是在屏幕上显示的一种带多个选项的图案,用户只要从中选择需要的操作或功能,即可启动相应的程序。大家一致认为“菜单”确实不符合计算机学科中的概念和内涵,不符合整个科学技术术语体系的要求和规定。经过长时间论证和冥思苦索,终于选定“选单”作为menu的术语。定为选单后得到很多专业内外人士赞赏,认为它是非常确切的学科术语,并且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但是,为时已晚,公布后很难扭转局面。这里顺便提醒一句,新词要快选,定名要及时。4.公布的名词慎重修改凡是经过学科名词委员会审定的,由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名词,除非发现有明显问题,一般应诚恳地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要轻易修改,更不能操之过急,临时拍板定案。以名词E-mail为例,在1993年以前,电子学名词委员会和计算机名词委员会已经定名为“电子邮件”,并由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式公布。在审定因特网及其相关的名词时,本来多数人认为,将E-mail定为“电子邮件”是符合其内涵的,经过多次讨论,无大争议。在终审会议上,一位权威专家坚决反对定为“电子邮件”,理由是国家标准已经将mail定名为邮件,并有专门的定义。会议上争论不休,几乎陷入僵局。主持人提出,大家再动动脑筋,想想有没有别的名词。片刻,有人提出电子函件如何,未经深入讨论便敲定“电子函件”。全国科技名词委发布试用后,社会反响很大,多数认为电子函件不如电子邮件好,希望改为电子邮件。再次召开审定会议时,大家同意将“电子邮件”定为第一名称,将“电子函件”作为又称。全国科技名词委不得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做了修订声明。这是一个典型的遗憾例子。术语定名既然是一项研究工作,就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破除框框,创造一个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特别是,持各种不同观点者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氛围。这里决不能采取行政命令,少数服从多数等办法。三、紧跟时代的发展,反映科技的新面貌、新水平1.全面反映新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学科,新分支学科不断出现,新产出的术语与日俱增。为了充分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面貌,我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确立学科体系框架,列出全部分支学科,特别是新分支学科,二是要尽量多收集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工作重点是收集和审定新学科的新名词。我们把确定学科体系框架作为名词审定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我们不是建立体系框架,而是参照有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分类体系和国际上学科的一般划分,编排了第二批计算机名词的全部分支学科,特别是包含了新生的分支学科及其下位学科。结果,第二批计算机名词共有23个分支学科:总论、计算机科学理论、容错计算和计算机可靠性、体系结构、外围设备、信息存储技术、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维护与管理、语言与编译、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与数据通信、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计算机控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安全保密、计算语言学、信息系统、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常用计量单位,比第一批计算机名词增加了5个分支,基本覆盖了计算机科学技术整个学科体系。在审定第二批计算机名词时,我们强调尽可能多地收集近几年出现的,概念或内涵比较明确的,相对稳定的新名词。我们的做法,是先放开手脚大量收集,然后再进行筛选,以充分反映计算机科技的新发展、新技术。我们特别注重收集和审定了有关计算机网络、因特网及其应用、计算机安全保密、多媒体技术等热门名词。例如,在因特网方面有:因特网接入提供者(IAP),因特网内容提供者(ICP),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网上老手(oldbie),网上新手(newbie),网虫(surfer),泡网(surfing)。在多媒体方面有:随身计算(wearable computing),数据手套(data glove),数据服装(data clothes),机顶盒(set-top box,STB)。在安全保密方面有:密钥流(key stream),密钥管理(key management),密钥证书(key certificate),密钥托管(key escrow)。此外,我们还特别注重补充了较多的中文信息处理方面的名词。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十分迅猛,新名词应运而生,网上用语暴增,出现了大量的与e,web,net相结合的时髦名词。就拿冠以e的名词来说,简直多得不胜枚举,如e-bank,e-book,e-journal,e-time,e-shop,e-home,e-stock,e-money,e-burse e-trade,e-business,e-commerce,e-library,e-government,e-community,e-school等等。但是,其中很多名词的内涵或概念十分模糊,尚未形成术语,因此暂未收录和定名。还有许多概念或内涵比较模糊,尚不稳定的名词,只能留到下次处理,比如jellyware(柔件),vaporware,vapourware(朦胧件,汽件),nomad(流浪者),dongle(软件狗)等。由于计算机新名词出生太急、太快、太多、太杂,我们实在跟不上新发展,只是尽最大的努力来缩短时差。2.与国际接轨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术语所表达的概念有时会有潜移默化的变化。因此,我们应随时注意名词的发展变化,与国际接轨。以disk和disc两个词为例,很久以来,特别是在光碟未广泛应用以前,在国外和国内,这两个名词被看作是等同的,不加区分的,可以相互替换,因此磁盘和光碟均有两种英语写法,即magnetic disk,magnetic disc和 optical disk,optical disc。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英等国出版的一些很有影响的,权威性的计算机及相关学科词典、科技期刊及专著,以及普通英语词典,已开始把disk和disc明显地区分开来,用disk专门表示磁盘及其组合词,如magnetic disk,cartridge disk,floppy disk,hard disk,disk array;而用disc专门表示光碟及其组合词,如optical disc,laser disc(LD),compact disc(CD),digital video disc(DVD),disc array等。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论证,可以说是争论,好不容易才取得共识:(1)从国际上术语发展的主流来讲,disc与disk已分别表示光碟与磁盘;(2)从科技发展角度出发,磁盘和光碟都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并且会产生许多新名词;(3)应遵照名词审定原则,一个概念只对应一个术语,即术语的惟一性;(4)社会上光碟和光盘两个名词都在使用,而且比较混乱,急需规范;(5)将磁盘和光碟区分开后,更有利于对新词及其组合词的定名和应用。最后,我们决定与国际接轨,用“盘”字对应于“disk”,专指磁盘,而用“碟”字对应于“disc”,专指光碟。自此,把磁盘和光碟就分开了。在用disk和disc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物质或概念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语文字简练了,在英语名词中可以方便地省略“magnetic”或“optical”,参见表1和表2;汉语名词简明了,可方便地省略“磁”或“光”字;表意更加清晰,做到一词一义,即术语的惟一性;组合词易于缩写;可防止歧义,不会引起混用或误解;有利于语言表述、技术交流;节省人的精力和时间。四、加强术语学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去年,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加强术语学的研究,组建了术语学研究所,并召开了“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这是高瞻远瞩的举措,为创建我国术语学体系开了先河。我国的名词审定工作将纳入学科研究的范畴,使理论研究与名词审定密切结合,使整个术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认为术语工作应包含术语学基础研究、名词审定、批准颁布和推广应用四个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图1 术语工作主要环节过去二十年的工作重点是在虚线框内,重点开展名词审定工作,而对术语学研究这个重要环节还无暇顾及,研究工作非常薄弱。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术语学重要性的认识,扎扎实实地开展术语学研究,以便从理论上指导名词审定工作,从方法上提高名词审定工作水平。我愿借鉴相关学科的定义来为术语学提出个人的建议:术语学是研究术语的生存、表示、释义、命名和应用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从现代科学技术角度来理解,术语学可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三个方面。理论研究侧重研究现象与揭示规律,创建理论、思想;应用研究侧重研究术语命名的方法和原则,用于指导名词审定工作;技术研究则侧重于研究术语管理和应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用于创建术语工作的数字平台。可见,术语学研究的进展和成果直接影响名词审定工作,反过来说,名词审定工作又是特别急需术语学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对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应做出系统的安排,制定全面的计划。一部分人侧重术语学的体系和架构的研究,为创建我国术语学做出贡献,而更多的人应重点开展当前急需的应用课题研究。从个人从事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出发,我深深体会到,有许多急需课题应列入首批术语学研究计划,例如:(1)术语命名的理论、方法和原则;(2)术语的表示;(3)汉语术语的精简和缩写规则;(4)术语生存周期;(5)术语更新原则;(6)专有名词的命名;(7)生活用语术语化及命名原则;(8)术语的自动提取;(9)术语本地化;(10)术语乱用与术语法规等等。希望重点研究,尽快出成果,进一步制定出名词审定的规范或标准,以便指导各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顺利进行。术语学是一门交叉甚广的科学,是一门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各个领域的科学,也就是说,术语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发展术语学不单是术语学家、语言学家的责任,而且也是几乎所有学科专家的共同责任。结束语我的汇报仅仅是个人从事名词审定工作的几点体会和认识。汇报中始终贯穿着名词审定是一种研究工作,它不同于词典编纂,也不是单纯的翻译,而是要在对术语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术语进行命名。最后,对创建术语学体系,将名词审定与术语学基础研究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等,提出了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1.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古老文明的产物。善于表达深邃的哲理概念,这在诸子百家的著述中有充分的反映;善于表达或发掘沉深细腻的情感,历代诗词歌赋中,醢藏着生动的蓄意和叙情;善于记载和传播精确微妙的知识内容,古籍中还记述大量而丰富的利技知识,显示着中国古代学者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内涵。汉字是建立在标识原理(logographic principle)之上,属于表形、表意性文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特点,其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铭文、小篆、隶、楷几个阶段。汉字为单音节,属声调语言,其信号可以迅速以频谱分析处理。汉字以单体书写,呈两维方形矩阵,字体千姿百态。近年来从500多种汉字编码设计方案中,汉字反映出有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汉字起源与演变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有专门队伍,可以说具有光荣的传统,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古代称之为“小学”,清代末称之为“文字学”;解放后,五十年代称之为“汉字学”,并有其专业分类,研究汉字形、音、义演变的称之为“历史汉字学”;研究现代汉语、汉字现状、特点,以及应用的语言形式者,正蕴育着一个新的分支——现代汉字学,它的主要范畴是研究汉字系列、汉语、汉字的形、音、义,汉字计量、汉字表制定,汉字电子计算机和传声技术,以及现代汉字的信息值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据光辉地位,反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理论、概念的术语,也有其独特的体系和风格。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总体来说落后于先进发达国家,许多近代理论概念往往是从西方引进而来从而反映这些新理论、新概念的术语,也就随之转译而来,现就数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土壤学等几个基础学科术语探源做简要介绍,以供各学科审定术语参考。限于篇幅全文分两篇刊登,续篇包括地理学、地质学、矿物等术语溯源。各节所附文献,除文中内容直接引用外,还包括笔者学习术语学过程中选读或查阅过的文献,对刚刚从事科技术语工作的青年同行,提供查阅有关文献的线索。〔2〕之称,其中像西周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3〕、魏晋刘徽的《海岛算经》等,均采用“算”这个汉字,使用广泛,历史悠久;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著有《数书九章》〔9〕,以“数”为题也有相当影响。其次尚有金代李治的《浏圆海镜》〔6〕,清康熙时代的《数理精蕴》等〔4,5〕,都是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在这批古代数学论著中,按照古汉语的特点,使用了一批反映数学概念的术语,像《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8〕,有了表、圆、方的概念,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测远、测高的计算,甚至使用了繁杂的分数计算和开平方的方法;而《九章算经》中方田:采用分数四则算法和平面形求积法,进行土地测量;粟米:度量粮食的计算法;衰分:各种分配比例的算法;少广: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方法;商功:立体形求体积法;方程:一次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术等,共搜集246个数学问题,其中更突出的是代数方面,有些法则曾披靡于世界,在阿拉伯和欧洲早期数学著作中,上述有些计算法,被称之为“中国的算法”。祖冲之在《缀术》中,精密测算出圆周率值达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以和为用分数表示圆周率的疏率和密率。《数书九章》八十一题,九大类,其中像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大衍求-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成就。近代科学引进中,数学也起着先导作用,早在明代万历年间[10],1607年我国学者徐光启(1562-1633)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Ricci Matthieu,1552-1610)合译了《几何原本》〔7〕,徐光启采用“几何”汉字为书名,显示出汉语的标识原理的特征和传统概念;在翻译过程中,对定理尽可能采用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其中第五卷精采地阐述了欧多克索斯的比例论。后人称颂这部译著,概念清晰、定义明确、定理直观可信,至今仍不失是一部数学经典著作。徐光启在翻译过程中,在依照原意的基础上,创造出我国一套数学术语,其中象点、线、直线、面、平面、曲线、直角、垂线、钝角、锐角、四边形、多边形、对角线、相似形等,至今仍被应用,为我国数学术语汉语的系统性,奠定了基础。相继在1613年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指算》出版,1856年李善兰(1811-1882)与伟烈利亚(A.Wylie,1815-1887)合译的《几何原本》后九卷以及《棣甘代数学》的出版,西方近代数学知识广为流传[1]。1867年华蘅芳(1833-1901)与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合译《华里司代数学》,《微积溯源》,《海麻士三角原鉴》,《伦德代数学难题》以及《算法统宗》,《算式集要》,《三角数理》等西方著述的翻译出版[1],都创用了一批反映当时西方数学理论概念的术语,有的沿用至今。中国数学名词的审定工作〔11〕,在众学科中也是起始较早的学科,在1925年就讨论通过了代数学、微分、函数论方面的术语。在数学界内部,数学与算学的激烈论争也是持续最久的〔12,13〕,终于在1938-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此专门召开了讨论会,邀请了各地区28个单位的代表讨论算学与数学问题。经过激烈地辩论,最后通过表决,有14个单位赞成采用数学一词,13个单位代表赞成采用算学,其中一票弃权,以微弱的多数通过〔12〕,最后由教育部通令使用数学。采用数学(Mathematics)为广义词,以“六艺之教,数居其一”为根据。包括虚实复整分常变合偏等词,与此同时,还定出了无限、无穷、无尽的含义和用法〔12〕。主要〔1〕中就有物理一词出现:“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向)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晋代(265-420)杨泉曾有《物理论》,明清之际的方以智(1611-1671)《物理小识》〔11〕,虽以物理一词为书名,他们所指物理含意更为广泛,甚至包括自然科学各学科和人文科学在内。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常以“物之至理”而论,明代哲学家王阳明(1472-1528)有“格物致知之说”,清代格致学,有代表物理学、化学含意之说,像1901年京师大学堂专设有格致科。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纷纷涌入,最早以耶稣会传教士用不同方式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声、光、磁、电的各类著述的翻译。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Jules·Aleni,1582-1649)在1623年撰写《西学凡》一书时,把Physics按汉语音译成“费西伽”。1900年王季烈重编日本藤田丰八沢的饭盛挺造编著的《物理学》,才始用中文物理学一词,当时由江南制造局出版,也是我国第一本具有现代物理学概念,而称之为物理学的论著。中国是最古老的文明国之一,对自然现象认识较早,其中许多物理现象和知识早于西方,像春秋末年成书的《考工记》〔1〕中,就有较明确的角度概念,惯性概念;在制作弓箭技术上,对箭的结构和飞行状况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了解,基本上掌握了抛射体沿直线前进的理论原理。还有杠杆原理的钓沉〔3〕远远早于西方。从近年出土的春秋时期齐国不等臂的权和战国时楚国不等臂的衡,反映了祖先对物质磁性的认识和应用〔3〕。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制造出不少复杂的机械,如指南车、记里鼓车、水运浑仪等。公元前二世纪的《淮南万毕术》〔2〕,是西汉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及其门客的作品,书中描述物理知识不少,其重要者有七条,像冰透镜对日取火说:“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这是我国关于冰制凸透镜对日聚焦取火的最早记载。西汉时就已制作出放大镜,认识到磁体同性相斥的道理,晋代掌握了金刚石高强度及强折光率等物理现象,北魏发明了漏水计时装置等,中国古籍中,战国时鲁国人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为首的墨家作品《墨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物理学著作,书中有关于力和力矩的概念,提出力是使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原因,在应用杠杆平衡、滑车、轮轴、桔槔、辘轳等机械方面,概括了较系统的力学知识。书中还记述了浮力原理。关于运动的分类、运动和时空的关系,圆球的运动及其随意平衡、轮轴和斜面的受力等都有论述;书中提出了我国古代的朴素原子(“端”)的概念,时间(宙)和空间(宇)的概念。在光学方面,论述小孔成像和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观察研究成就,提出光是直线前进的观点,这是世界上最早论及几何光学的知识。在声学方面,该书还记述了固体传声和共鸣现象〔4,5〕等。从这些古代物理学知识的论述,自然都表达有反映这些知识概念的术语的传播和积累。关于《墨经》中的物理现象研究,我国物理学家钱临照教授1941年发表专文“《释墨经》中光学、力学诸条”〔6〕早有论述。我国古代论著中,反映物理知识概念术语的古籍中,尚有《论衡》、《博物志》、《梦溪笔谈》、《武经总要》、《新仪象法要》以及《革象新书》等,书中有磁偏角概念、演示共振现象〔4〕等;此外,还有液体比重计和表面张力演示器的发明等都留下了一批珍贵的物理术语遗产。关于中国近代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可追溯到1932年8月中国物理学会成立的当时,就组成了十余人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33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审定会议,1934年由国立编译馆出版了物理学名词,1935年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在《东方杂志》〔9,10〕上发表了《论公分公分公分》一文,把学术名词工作提到了重要地位。1942年改组了审定委员会,经过一段艰苦的工作,于1947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审定会议,为解放初期审定、出版物理学名词奠定了基础。关于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及演变,钱临照先生最近也有专文〔7〕论述。另外,还值得提及的是:在北京大学王竹溪教授逝世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彭桓武、黄祖洽、周光召、何祚庥发表了《一代师表》〔8〕,论及了我国的物理学名词演变及王竹溪教授在物理学名词审定中的卓越贡献。〔1〕。关于汉语“化学”一词的翻译和使用,早有我国学者袁翰青〔2〕、潘吉星撰专文〔3〕探讨,笔者1985年在《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研究的历史回顾和现状》〔4〕中,也曾做过概述。一般说来,最早是从阿拉伯文的音译“舍密”,像1788年出版的《葛氏舍密》,1827年的《苏氏舍密》,最有影响的要算是1858年出版的《舍密开宗》〔5〕了。据考证:英国传教士韦廉臣(Williamson,Alexander,1829-1890)在编纂《格物探原》一书中,曾试译汉语“化学”一词,而未得流传,1857年英国汉学家伟烈力亚(Wylie Alexader,1815-1887)主编《六合丛谈》中才正式使用,据专家考证〔6,7〕:后来才传入日本,当时日本曾派柳原前光等三人专程来上海,选购了一批论著,带回仿效,其中就有上述著作在内。从1967年日本学者坂口正男的《关于“舍密开宗”的化学命名法》一文,似可判定直到日本在宇田川榕庵翻译《舍密开宗》为止,仍在使用“舍密”一词,国内曾误认化学一词是由日本传入的,似可予以纠正。同时,从坂口正男的论述中,还反映了当时关于化学命名的概况和原则。在中国相继翻译出版大量西方近代化学著作〔23〕,诸如1868年的《化学入门》,1870年的《化学初阶》,1871年由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和我国学者徐寿〔10〕(1818-1884)合译的《化学鉴原》,1875年的《化学鉴原》续编,1879年的《化学鉴原》补编,《化学指南》(1873),《化学源流论》,以及《化学分原》(1872),《化学阐原》(1882)等〔22〕,系统的化学书目,可见《西学书目表》〔8〕,顾燮光的《译书经眼录》〔11〕,《十九世纪中文化学书籍补考》〔12〕,徐维则辑、顾燮光补的《东西学书录》〔9〕,谭勤余的《中国化学史与化学出版物》〔13〕等,潘吉星专文〔14〕说明上述《东西学书录收录了1629》1902年间的化学著述,《译书经眼录》则收录了1902-1904年间的作品,而《中国化学史与化学出版物》则补录了1904-1910年的化学著作,连结起来,化学书目收录了1629-1910年间化学文献,这是化学界的宝贵遗产,从这些系统书目中,比较清晰而系统地了解在不同时代,不同著述中,关于我国化学术语的演变与命名、译名的概貌。更应值得介绍的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吉星教授1984年在《中国科技史料》上发表了《明清(1640-1910)化学译作书目考》〔14〕较系统地介绍了重要化学译著的内容,以及原著和作者的情况,是研究化学史的重要〔15〕中还作了分类:青铜200条,酿酒100条,染色80条,玉石40条,皮革30条,香料10条,肥料5条,油漆陶器10条,糖及油脂30条……〔15〕。春秋末年成书的《考工记》〔1〕,有六齐之说,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合金工艺总结。其内容是:“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铜占七分之六)谓之鼎;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一(铜占六分之五,锡占六分之一)谓之斧斤;四分其金而锡居其一(铜占五分之四,锡占五分之一)谓之戟;三分其金而锡居其一(铜占四分之三,锡占四分之一)谓之大刃;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二(铜占5/7,锡占2/7)谓之削杀矢。金锡半(铜锡各半)谓之鉴燧”〔1〕。从上述可见,青铜中锡的成分占15-20%左右最为坚韧,过此逐渐变脆。青铜中锡的成分占30%左右时硬度较高,削杀矢均为兵器,即需锋利又要坚韧,这一化学冶金知识是令人赞叹的。从1955年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诸如司毋戊鼎,经测其化学比例是:铜84.77%,锡占11.64%,铅占2.79%,足以证明商代人已知根据器具的不同用处,选择铜、锡、铅、合金的不同工艺和比例。这段引文中,自然也反映了表达不同概念的术语。此外,还有《梦溪笔谈》〔16,17〕、《本草纲目》〔18,19〕、《天工开物》〔20,21〕等古籍中,都有大量化学知识内容和自成体系的汉语术语。〔1〕。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又有颇大的发展,像《管子·地员篇》、《吕氏春秋》、《说文解字》中,都有一批反映植物概念的术语和植物种类的出现,像《尔雅》〔2〕一书中就记述动植物1000余种,其中仅《释草》、《释木》中就有近400种植物名称。书中不仅记述了植物性状,还有各植物形态专词分类。西汉《汜胜之书》〔3〕,被誉为世界上最古的农学专著,书中就有了麦、稻、稗、黍、豆、桑、麻等的分类及其术语,东汉时期(25-220)我国植物知识的发展进入了本草时期,仅《神农本草经》〔3〕就记述药用植物200余种。梁代陶弘景(456-536)的《本草经集注》〔3〕,《唐本草》、《证类本草》等〔4〕。北魏贾勰的《齐民要术》〔5〕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全书十卷,九十二篇,记述的植物有各类农作物,包括谷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木本植物(果树、林木等)以及染料作物等〔6〕。唐宋时期,除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种类更为繁多外,还有一批专志谱类的著作出现,像陆羽的《茶经》,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1031),蔡襄的《荔枝谱》(1059),刘攽的《芍药谱》(1073),刘蒙的《菊谱》(1104),范大成的《范村梅谱》,赵时庾的《金漳兰谱》(1233),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1082),是我国最早的观赏植物专著,陈景沂的《全芳备祖》(1253)算是我国最早的古典式植物志。明代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7〕(1590),不仅总结了我国历代“本草”的精华,也是我国植物学的珍贵遗产,全书52卷,近200万字,描述植物达千种,是国内外公认的古典植物学本草名著,相继译成日文、德文、法文、英文、俄文等版本,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徐光启(1562-1633)的《农政全书》〔8〕(1628年)共六十卷十二目,与植物相关的有:树艺(名物、蔬菜、果树),蚕桑,蚕桑广(木棉、苎麻),种植(经济作物),荒政(备荒,附《救荒本草》和《野菜谱》等,乃集我国古代农学之大成,在我国农业发展上有着重要贡献。书中比较精密地记述了作物的形态,按其形态命名一批植物名称,在我国植物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像1621年问世的王象晋的《群芳谱》,1708年汪灏等撰写的《广群芳谱》,都在植物名称、术语的命名上,反映汉语表形、会意的特点;更值得提及的是,在陈扶摇的《花镜》一书中,在总结我国古代观赏植物过程中,对一些植物名称的命名,做过一些新的尝试。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3,9〕,可算是十九世纪我国一部重要植物学专著。全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收植物838种;另一部分是《植物名实图考》,38卷,收录植物1714种,分为谷类、蔬菜、果、木、山、石、水、芳草等12种,并绘附精图,从概念精确程度上,显示了我国近代植物学的交溶孕育阶段。西方描述植物知识的著述晚于我国,据考证,西方最早的植物著述是公元前四世纪出版的希腊学者狄奥弗拉斯塔(Theophrastus,BC.370-BC,287)的植物史(Histori-aplantarum)和植物本原(Decausisplantaram)。相继出现卡托(Cato,BC234-149 BC),瓦罗(Varro,Iib BC-27BC),韦吉尔(Vergil,70BC-19BC)等著述,记载了西方农业、园艺、以及本草植物概念和植物种属名称及其分类。狄奥斯科雷德(Dioscorides)的《本草》(Materia Medica)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1〕。意大利学者达·芬奇(L.daVinci,1452-1519)对植物学和解剖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意大利植物学家沙尔毕诺(Caesalpino)于1583年出版的《植物》(De plantis)一书中,植物学才从“本草”中独立出来。1665年英国学者胡克(R.Hooke,1635-1703)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给西方植物学的发展,增强了力量。1858年达尔文〔10,11〕(1809-1882)在林奈学会宣读了《物种起源》报告,植物分类系统才逐步走向自然亲缘关系的认识。相继有德·坎多列(DeCandolle,1824-1874)文学的《植物界自然系统序论》,英国的林德莱(J.Lindley,1799-1865)的《植物学纲要》等都是西方近代植物学发展的不朽著作,为近代植物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在这些论著中还分别拟订了一套完整的近代植物学名称和反映植物学概念的术语系统,为当代植物学的发展,创立了必要的条件。西方的植物学论著,对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发展也有过积极作用,像林德莱的《植物学纲要》(Elements of Botany)就是其中之一。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涌入,明清以来,我国学者着手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著述,像我国学者李善兰(1811-1882)和英国传教士韦廉臣(A.Williamson,1829-1890)编译了《植物学*〔12〕,1858年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可称之是我国最早一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译著。在该书中,李善兰参照中国古代植物学传统知识积累,和古代植物名词特点,第一个将英文“botany”一词,创译了中文“植物学”,在书中将stamen译作须(即雄蕊),将pistil,译作芯(即雌蕊),书中还创译了细胞、萼、瓣、心皮、子房、胚、胎座等;在分类单位上把family译作“科”,菊科(Composite),蔷薇科(Posaceae),豆科(Leguminosal),伞形科,石榴科等。1867年《植物学》一书在日本翻刻,1875年译成日文。植物学一词,便为日本所采用。在这以前,日本学界通常将“Botanica”译作“植学”,像1835年出版宇田川榕庵的《植学启原》,1874年出版的《植学译筌》,1875年出版的小野职慤的《植学浅解》即可明了。在李善兰之前“Botanica”也常译作“浡太尼加”,1922年宇田川榕庵将拉丁文“Botanica”译作菩多尼诃经〔22〕。英人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主编的《格致汇编》中刊载大量植物学译著,像1876年的《论植物学》等文,不但普及了近代植物学知识,也广泛地推广了植物学术语。我国学者专事近代植物学研究〔17〕,原则上来说,还是从植物学分类开端〔13〕,从1910年开始钟观光在湖南高师和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采集15万号标本,终身从事近代植物分类方法,考证我国古籍中植物名称、术语工作。1915年钱崇澍译有《生命论》、《天演论》,1915-1916年胡先骕发表了《说文植物古名今证》,1918年孔庆莱、黄以仁、杜亚泉等13人编撰出版了《植物学大辞典》,为我国近代植物学名词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16〕。更应提及的是20年代中,我国早期植物学家们从实地调查、采集标本入手,相继编撰成地区植物名录,影响较大的有:张珽的《武昌植物名录》(1918年),韩旅尘的《广东植物名录》(1918年),钱崇澍〔14〕等的《江苏植物名录》,辛树帜等的《湖南植物名录》(1919年),胡先骕《江西和浙江植物名录》(1921年),刘振业的《河南植物名录(1921年),钟心煊的《中国木本植物名录》等。根据《中国植物学文献目录》所载,截至1949年解放前,共发表植物学文献达8000篇之多,足见我国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知识悠久〔15〕,因而留给我们的植物名词财富也比较雄厚〔17-21〕,解放后编撰的巨著《中国植物志》相继出版,显示着中国植物学的基础雄厚、繁盛,其中包括反映新发现植物的生态、形态特征的新概念和新术语,无疑将对近代植物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1〕一书中曾指出:“万物自生焉则曰土”,这可能是最早认识“土”的记载,其含意就是说“有植物生长就有土”。东汉许慎撰的《说文解字》〔2〕中说:“土者是地之吐生物者也。‘——’,象地之上,地之中;‘│’,物之形也〔3〕”具体说明了土字的来源、含意和形象。关于“壤”字,至少可以介绍三种解释:(1)《周礼》:“以人所耕而树艺焉曰壤”;“壤,和缓之貌”。(2)《说文解字》:“壤,柔土也,无块曰壤”。(3)禹贡(马融注)〔4〕:“壤,天性和美也”。上述概念定义中都表明,“壤”是由土熟化而成,也就是经过人耕而树艺,使其具有肥力的土。关于“土壤”一词的由来及其概念含义,在土壤学界,尚有争论,这在王云森先生所著《中国古代土壤科学》〔4〕一书的第21页中做了精辟地论述,认为:“中国土‘壤’这个名词的由来,是从认‘土’和认‘壤’两字上的基本意义结合起来理解而得名的,它的科学含义不是在土壤学者们作为科学研究对象而形成的。……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概念正确,内容丰富,是名副其实的科学术语,……,有严格的局限概念和内容。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壤科学理论体系,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4〕。从中国古代历史来讨论中国土壤概念的发展,及其一套完整术语概念,那就更为丰富多采。三皇五帝时代有神农作耜,教民耕种;黄帝划疆分野,规划土地;尧舜时代以食为政,“耕田而食”;夏禹时代,平治水土,进行土壤分类;商代提倡改良土壤,“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周朝有五土之辨,实行“土化”之法,制定“土训”,创立“田制”,像《周礼》一书总结了周代以前我国古代土壤概念,为我国古代土壤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记载我国土壤理论概念的古籍千百种,其中值得介绍的有下列几种:1.春秋时代管仲(公元前770-476):《管子·地员篇》提出:“凡草土之道,各有各造,……,凡彼草土,……,各有所归”。〔4〕2.战国时代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的《天论》强调:“疆本(重农)而节用”,并指出:“楛耕伤稼,楛耕失岁,田秽稼恶”〔4〕。提倡精耕细作。3.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5〕记述了汉代实行“和土”(改良土壤),务粪泽(土壤肥水),早锄等政策,创立了“代田”耕作制度。4.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6〕是我国比较完善的农业百科全书,强调耕作方法,提出深耕、浅耕,适应土壤肥力,着重土壤改良。5.唐代陆龟蒙撰的《来耜经》〔5〕和韩编撰的《四时纂要》〔5〕,虽不是专事土壤之书,但内容涉及许多土壤性质的了解,反映当时人们对土壤的认识。6.南宋农学家陈敷的《陈敷农书》〔4,5〕是我国最早水稻栽培技术的专著。书中有专篇讨论土壤利用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土壤是脉,其类不一,肥沃硗簿,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王安石在变法时也提倡用土、改土、养土等方法并提出“地力常新壮”的理论。7.元代王祯编的《王祯农书》〔5〕中《农桑通诀》是农业总论,贯穿农本观念,包括许多土壤概念;《农器图谱》中记述了耕地、整地、播种、灌溉、施肥的技术和方法等。8.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9〕中,强调:“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而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7〕中分农本、田制、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等12目,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农业科学成就,记载了我国人民发展农业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特别强调:“若谓土地所宜,一定不变,此行必无之理,若果尽力树艺,无不宜者,‘人定胜天’,何况地乎?”9.清代官方编撰的《授时通考》〔5〕是乾隆时,1737-1742年间完成的近古代大型农书,在土宜中,又分为辨方、物土、田制、水利等,反映了当时对土壤的认识和土壤改良的措施和方法,涌现了一批接近近代的土壤概念和术语。土壤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十八世纪末叶,近代土壤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更晚,十九世纪末,约在光绪(1845-1850)年间,开始引进西方近代农学理论,像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8〕的《农务土质论》,《农学初级》,《农学津梁》,《农务化学问答》,《农务化学简法》以及《农学要书简明录》等,都记述有土壤学概念和术语译名。1906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设有农科,开始了近代土壤学的教学工作,三十年代,在中央地质调查所设立了土壤学研究室,比较集中地开始了土壤调查与土壤学研究工作,我国土壤学先躯者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地推动着近代土壤学研究与发展。(待续)第13页*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举行业务学习报告会而提供的素材(1847年)共8卷35,000字,插图300余幅。-------------------第21页*根据英国植物学家林德莱(John Lindley,1799-1865)著《植物学纲要》(Elements of Botany)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