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日常通勤行为的影响,考虑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在建模时扰动项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似不相关回归模型,从宏观城市形态的角度出发,同时分析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的影响,并基于2014年中国通勤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似不相关回归模型比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城市化率、常住人口、人口密度、GDP、是否有地铁对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的影响都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利用混合度对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有显著的负效应,而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仅对通勤时间呈显著的正效应,空间聚集度和人均道路面积分别对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肥胖率上升给公共健康带来严峻威胁,有效的体力活动能够降低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是增进人群健康的重要途径;提高居民体力活动水平已经成为世界众多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建成环境是城市规划建设在空间上的反映,是影响居民体力活动和健康的重要载体,已有的研究表明,建成环境会对体力活动和肥胖情况产生重要影响;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选择成年上班群体为研究对象,假设建成环境变量会影响其交通体力活动和休闲体力活动,进而影响其肥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通勤距离、公共交通站点距居住地(工作地)的距离、最近体力活动场所距居住地(工作地)的距离、一周内去休闲体力活动场所的次数等建成环境变量与成年上班群体身体质量指数(BMI)之间存在显著联系;提出了强化成年上班群体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发生的建成环境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1年和2014年各两周的上海移动手机信令数据,通过跟踪分析识别出居住地、就业地发生变迁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数据可视化、描述性统计、定量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同一批变迁居民的通勤行为进行跟踪研究,以此对其中存在的“自平衡”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该变化特征与城市空间之间所存在的联系。研究表明:总体层面,从平均通勤距离变化以及过剩通勤率变化方面来看,居民在进行居住地、就业地变迁时均存在通勤“自平衡”的特征与趋势;个体层面,原通勤距离越远,通过居住地、就业地变迁以改善自身通勤关系追求通勤“自平衡”的效果越明显;就业地变迁居民的通勤“自平衡”特征相较于居住地变迁来说更加显著;空间集合层面,职住关系较差的居住区、就业区,存在总体的“自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4.
从出行链的角度,构建了不同职住空间下,通勤出行链与家庭环境、个体活动时空间约束以及多样性约束的结构方程模型. 以昆明市为例分析了不同职住空间下居民通勤出行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共性与差异. 共性方面,不论职住区域交通环境如何,居民在考虑通勤出行决策时,更关注出行时间而非出行距离,而家庭环境和活动多样性的影响则趋于稳定;差异方面,相比较职住市区的居民,职住跨区受活动时空约束的影响更为强烈,这是由职住两端可达性不平衡所引起. 居民必须同时考虑职住空间可达性与通勤活动时空制约,才能做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出行.  相似文献   

5.
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新视角透视人类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基于西安市2015年7月到12月居民微博签到数据,采用标准置信椭圆与叠置分析对居民周末活动空间进行测度。结果发现:西安市居民周末活动空间以明城墙区域为核心区并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覆盖钟楼、小寨、高新等主要商圈;活动点以长安路沿线为最集中区域,日均活动范围为40.34km2,日均出行距离为12.24km,同时个体间出行活动空间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张及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表现出新的特征,周末作为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时段与周内上班、上学通勤活动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上海手机信令数据,设定空气非污染天与污染天对照组,借助方差分析、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测度空气污染对居民出行的总体影响,并揭示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与非污染天相比,在污染天,上海居民通勤和非通勤出行率、人均出行频次、平均出行距离、日人均出行总距离和出行范围均明显减小,人均出行时长也有所下降.非通勤出行更具有弹性,下降幅度最大.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当空气质量从“良”变为“轻度污染”,即空气质量指数(AQI)从50变为150时,手机信令数据所反映的出行频次减少4.6%.(2)空气污染对上海居民出行的影响以出行频次减少为核心因素,单次出行距离减少为次要因素,进而传导到其他出行指标.(3)空气污染对上海居民不同时间段各类出行的影响存在差异.从通勤出行来看,12:00之前上班通勤出行频次有所减少,14:00—18:00返家通勤出行有所增加.从非通勤出行来看,上午10:00之后从居住地到休闲地、从工作地到休闲地的非通勤出行均大幅下降.(4)不同区域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市级商圈、郊区公园等地非通勤出行频次下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促进居民休闲体力活动(LTPA)的多层住区建成环境空间特征,以邯郸市安居工程的4个多层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及SPSS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休闲体力活动空间的组织特性、物理属性及空间特征3种建成环境因素与居民LTP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合理的组织空间分布和安全美观适宜的建成环...  相似文献   

8.
以职住比作为测度指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生成的浮动单元进行空间范围-平衡度分析,进而通过累积统计指标变化曲线和数值分布的可视化,得到超大城市的就业中心、居住区和一般建设区的职住平衡空间尺度.采用上海岗位、人口、路网等基础数据,以80%、85%、95%等不同收敛值的路网距离阈值筛选结果,研究表明,就业中心的职住平衡空间尺度最大,按85%的收敛值,其浦西部分为15~25 km,浦东部分为20~28 km;就业次中心为4~10 km.其他区域的平衡尺度由就业中心决定,随着与中心的距离增大而扩大、由3 km向外扩展到8~17 km,邻近就业次中心的区域平衡尺度因叠加效应而缩小.该方法亦能用于职住空间结构和就业、居住可达性等分析,通过与岗位、居民通勤距离进行对比,有助于解释职住空间错位与长距离通勤交通现象的关联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通勤调查获取研究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北京市居民低碳通勤选择行为和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低碳通勤选择是居民根据认知特征、人口社会学特征等自身属性,在成本和政策所构成的选择情景中形成的,受行为意愿、政策效果、通勤成本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低碳通勤意愿由认知特征决定,行为态度作用最显著,主观规范次之,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最弱;居民认为低碳通勤的最大益处是减少拥堵,但缺乏舒适性和便捷性;通勤时间成本和设施便利性限制低碳通勤选择;引导政策中,补贴和限行限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周颖  董维平 《甘肃科技》2014,(11):89-90,121
城中村回迁安置小区由于存在着法律属性不明、管理体制缺失、管理难度大等方面的消防安全问题,不但影响小区居民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否正常运行,甚至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笔者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郑州市城中村回迁小区消防安全工作的现状,进一步剖析其原因,就加强城中村回迁小区管理中的消防安全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城市过剩通勤与职住平衡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过剩通勤入手探讨通勤交通与职住平衡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基于理论最小通勤的最优增长分布模型.以绵阳市为例,量化评估了职住平衡程度与通勤交通效率,在对比国内外城市后发现绵阳职住平衡与通勤效率较好.利用最优增长分布模型计算得到,在新增劳动力(岗位)增加77 500个(占总劳动力(总岗位)的14%)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最优职住平衡状态.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未来绵阳新增劳动力和岗位的分布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多源LBS数据(热力图数据、POI数据、微博签到数据), 对北京城区职住关系进行测定和分析, 从不同角度测度北京城区职住关系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城市职住关系提供决策参考。比较了LBS数据同传统人口和经济普查数据所测度的职住关系结果的差异性, 讨论差异产生原因, 为更好地利用LBS数据进行职住关系研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省5地市村庄为例,借助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技术,量化测算村庄空废宅基地与其他村庄要素空间距离;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探索了平原农区农村空心化模式及微观机理.研究发现,河南省平原农区农村空废宅基地至田地、主干道、村庄道路、使用中宅基地的平均距离分别是84、25、134、19 m,存在交通导向型、生产导向型、混合型三种村庄空心化模式,是经济因素、区位条件、规划管理及农村居民居住理念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从培育农村新业态、发展城乡大农业、创新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视角提出发展对策,促进村域资源利用,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城中村改制是城市化的最后环节。在这村落共同体的最后晚餐中,合理的“分餐制度”是实现摩擦成本最小化的关键。作为市区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量化改革的试点村,广化村在改制过程中,各相关主体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利益矛盾的全面激发、利益关系的最终平衡,展示了城中村改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留下了村落传统规则和国家法律制度如何协同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以深圳市地铁为案例, 利用百度热力图, 通过热力平均值和热力离散系数构建轨道站点服务区活力测度体系。结果表明: 1) 深圳市人口聚集具有站点导向, 占深圳市总面积15%的轨道服务区在7—23时集聚全市38%~50%的人口, 呈现夜间少、日间多的人口聚集特征; 2) 测度体系将深圳市166个轨道站点服务区划分为低平衡成熟型、高平衡成熟型、高平衡孕育型和低平衡孕育型, 活力表现与建成环境有关, 成熟型服务区建设强度更高, 低平衡型服务区用地不均衡的情况更严重, 拥有规模性城中村的服务区更易表现出高平衡型特征。基于热力图数据的活力测度能帮助不同类型的轨道站点服务区采取相应的规划策略, 产生更理想的公共交通导向式土地开发(TOD)效益。  相似文献   

16.
基于百度热力图的职住平衡度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重庆都市区的职住关系,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和GIS技术,构建了基于百度热力图数据的职住关系指数的度量方法,以北京作为对比,来分析重庆都市区的职住关系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与北京严重职住分离现象不同,重庆都市区的职住关系总体较好,多数组团处于平衡区间,只有部分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就业或者居住集中.  相似文献   

17.
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马降龙村落”为案例地,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同一遗产地内,处于不同空间区域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遗产地内部,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表现在:核心区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各项公因子综合得分要明显高于缓冲区居民;影响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最重要因素是体现“空间”差异性的“核心区/缓冲区”变量;旅游业对村庄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促进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社区满意度的主要因子. 旅游业参与制度的不公平性和村庄发展的不平衡则是造成马降龙村落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根据WorldView-3遥感影像数据,对深圳市福田区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田区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1 683.41万元,单位面积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8.35万元;各项生态服务价值排序为:固碳释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环境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景观游憩;从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来看,乔木最大,草地最低,具体表现为乔木>乔灌>乔草>乔灌草>灌木>灌草>草地;从各街道分布情况来看,莲花街道>沙头街道>香蜜湖街道>梅林街道>福田街道>福保街道>园岭街道>华强北街道>华富街道>南园街道,其价值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各街道所拥有的城市绿地面积.作为深圳市的中心城区,福田区在今后的城市绿地建设规划与管理过程中,要适当考虑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的空间异质性,优化城市绿地结构,维持绿地系统的生态平衡,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与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以闽中土堡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建筑所在村落的环境形态、村落民居群体分布情况及特色民居形制与内部功能空间布局等因素.运用平面图示表达,分析村落平面空间与环境的同构性、建筑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建筑内部空间构成及各功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发掘闽中土堡群的居住环境特征,以期为今后传统村落建设以及土堡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