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物联网技术逐步引入到茶园管理中,为茶园远程和精细管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本文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茶园环境监测、病虫害测报和智能喷灌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茶园分散、茶学基础研究薄弱、物联网设备性价比低、物联网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了推进物联网技术在茶园管理中应用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产有机茶是提升茶叶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转换的管理技术.包括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严把施肥关.重施基肥、早施催芽肥,巧施根外肥,采用综合治理措施,控制病虫草害,严格把好采摘关,注意采养结合等。  相似文献   

3.
全同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境内山青水秀,千峰竞壑,常年云雾缭绕,人文古迹众多,茶资源种类丰富,茶文化源远流长。据2005年初农业部种植司公布的统计数字,歙县以25.2万亩可采茶园位居全国市县之冠。近年来,歙县通过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努力夯实生态茶园基础,不断提升茶叶清洁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4.
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是南郑县茶园建设的方向和重点,采用规范性的科学种植技术,严格把握品种选择,茶行布置,整地规划,科学栽植和常规管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茶叶是霍山县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近年来,霍山茶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实施,霍山茶业在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树良种繁育推广、茶叶标准化生产管理和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按照“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抓住关键环节、集中资金投入,培育重点生产区域。推进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发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示范引导作用”的原则,霍山县认真抓好项目设定的各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宜宾是全国最大的早茶生产基地,又是著名川红工夫茶的故乡和出口茶生产基地。发展茶产业具有生态、资源优势。为推动宜宾茶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应以标准化茶园建设为抓手,推进生态早茶基地建设,以夯实发展基础。结合宜宾茶叶生产实际,提出标准化茶园建设的几项关键措施和技术。1高标准、高质量建园,提升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生态早茶基地的建设,要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之路。首先应因地制宜研制标准化茶园的建设标准和生产  相似文献   

7.
田洪云 《科技信息》2011,(22):360-360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第一线工作实践,总结了改良土壤、更新茶树、改造园相、改采等方法对地产茶园增产增效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茶园土壤性状与茶叶品质关系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我国茶园土壤物理性状与化学性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指出协调良好的茶叶土壤环境与科学的茶园土壤管理措施,是提高茶叶品质的根本保证。并提出今后茶园土壤性状所要研究的方向,这对促进我国茶叶品质的提高和茶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临沧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沧地处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是世界茶树和茶文化的起源中心,是古茶树遗存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境内分布着广袤的野生茶园、栽培茶园,有着基础雄厚的现代茶业、多样性的茶文化及原生民族文化,是人类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茶树从野生到栽培,茶及茶文化的起源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李帮东 《安徽科技》2012,(10):27-28
正霍山县金鸡山全国标准茶园创建基地位于大化坪镇金鸡山村,该村地处佛子岭水库上游,白马尖脚下,境内气候温润、竹茂林幽,是霍山黄芽的原产地和主产地。示范基地设计面积1500亩,茶园平均海拔500m,位于龙井河-小金山-金鸡凼-毛岭畈-大化坪名茶基地循环带,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五化"要求,3~5年内建成千亩全国标准茶园示范基地,每亩生产产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茶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在江西省茶叶主产县不同海拔、种植年限的茶园采集0~20 cm土壤样品,用于测定土壤SOC、TN、TP含量并计算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1)茶园土壤SOC、TN含量均值分别为13.84 g/kg、1.37 g/kg,均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达到Ⅰ级茶园肥力指标,而土壤TP含量均值为0.47 g/kg,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达到Ⅱ级茶园肥力指标。(2)土壤C:N、C:P、N:P均值分别为10.97、32.61、3.49,均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表明茶园土壤P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而土壤N相对缺乏。(3)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SOC含量、C:N、C:P均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TN含量、TP含量、N:P则变化规律不明显。(4)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SOC含量、TN含量、C:P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土壤N:P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C:N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土壤TP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建议在茶园经营过程中适当施加氮肥以维持氮磷元素平衡。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产茶第一大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据农业部最新业务汇总统计,2010年,全国茶园面积达到3018万亩,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7%,茶叶总产量141.3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35%。四川是全国茶叶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规划的名优绿茶和出口绿茶优势区域,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325.6万亩,茶叶产量15.7万吨,产值67亿元,分别居全国第二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山东省生态绿茶产地的小气候特征,选取山东省日照市某茶厂所属的生态茶园与普通茶园,对其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茶园相比,生态茶园在夏季、秋季的太阳辐射强度分别降低124.19,58.60W/m^2;地表温度分别降低2.78,2.40℃;气温降低1.3,1.0℃;1.5m高处的空气相对湿度在四个季节比普通茶园分别高出1.86,6.44,7.71,5.70个百分点;风速分别降低0.39,0.27,0.20,0.12m/s。由此表明:生态茶园系统具有缓温降热、提高空气湿度、降低风速等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小气候条件,从根本上改善茶树的生态环境,为茶叶的生态高产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根据秦巴山区的特点,从品种的选择、地块整理、茶苗栽植时间的把握,茶园管理,严格按照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技术要求操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茶园适宜性评价——以宁洱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具有普洱茶种植典型代表性的宁洱县茶园土地适宜性为研究对象,根据茶树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以及茶园维护需求条件的分析,确定茶园评价因子.运用ArcGIS空间内插方法对调查得到的年平均温度、年均降雨量因子进行模拟,同时结合土壤、坡度、灌溉水源地、道路通达度等因子建立评价因子量化分级表,最后综合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绿色壁垒对浙江茶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一 《今日科技》2003,(11):35-37
中国是产茶大国,茶叶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农产品,2002年,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18万hm^2,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72万t,居世界第二;茶叶出口量达25.23万t,比1950年的1.87万t增长了12.49倍,创下了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7.
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茶园及常规茶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性、脲酶活性和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松茶鸡生态茶园土壤中的霉菌、放线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比栗茶生态茶园分别提高了2.0倍、2.8倍、1.9倍、2.0倍和1.6倍,比常规茶园分别提高了3.4倍、8.7倍、3.3倍、2.7倍和5.0倍;松茶鸡生态茶园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强度比栗茶生态茶园和常规茶园分别提高了35%和121%;松茶鸡生态茶园土壤中的脲酶活性与栗茶生态园和常规园相比分别提高了100%和3.2倍;松茶鸡生态园的蚯蚓密度比栗茶生态茶园和常规茶园分别多2.2倍和7.0倍;松茶鸡生态茶园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均高于另两种茶园.茶叶生产上应该推广松茶鸡生态茶园模式.  相似文献   

18.
《汉中科技》2010,(5):F0004-F0004
该成果从2005年实施以来,制定了函盖茶叶产、加、销各个环节的茶园管理、茶叶质量标准和加工技术规程,将全市名茶从原来的20多个品牌整合为“汉中仙毫”1个品牌,  相似文献   

19.
单作茶园与间作茶园茶树的光合效能和蒸腾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对绿色植物来说,光合能力强弱是产量高低重要标志,茶树亦不例外。本文经计算得到夏季间作茶园茶树光合能力比单作茶园提高4.6%,因而间作茶园产量也高于单作茶园。茶树的蒸腾量直接影响茶叶品质,蒸腾量大,茶树含水量少,叶片易老化,茶的品质较差;反之,茶树含水率高,叶片持嫩性强,茶的品质较高,本文计算得南林大实习林场夏季单作茶园茶树日蒸腾量比间作茶园高23.54%,这是间作茶园品质好于单作茶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寻本土自下而上的力量在景观塑造中所扮演的角色,以生活方式为视角,关注本土居民日常生活实践所推动的文化景观演变过程与时空效应:以云南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古茶园为例,运用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从广义居民生活方式概念下的劳动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和精神需求4个维度入手,探索古茶园景观的演变机制。研究发现:(1)在地方居民不同生活方式的碰撞下,茶园景观经历了天然茶林、传统茶园、现代茶园和生态茶园4个发展阶段;(2)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流动是生活方式变迁的驱动力,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形塑了不同的文化景观;(3)劳动方式和消费方式升级推动了茶园景观的演变,消费方式升级和社交方式多样化推动了聚落景观的演变,而交往方式的多元和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古茶园文化革新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