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它也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民族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常识都必须依靠口传教育来完成,所以口传教育在土家族民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家族民间口传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家族教育、村寨社区教育、师徒传承教育来实现。口传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生产技能教育、生活常识教育、人生礼仪和社会礼俗教育、民间文化教育等。民间口传教育是土家族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土家族走向文明的铺路石。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许多传统民俗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现代价值,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传承历史文化、承继传统美德以及保护民间艺术等。在三峡库区众多的民族中,土家族人数最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土家族人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传统民俗,如果对其进行开发,可以对三峡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二次葬"是土家族地区延续久远、分布较为普遍的丧葬习俗,是土家族祖先崇拜观念、渔猎经济形态、穴居生活方式以及土家族历史上"忌首"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潘勇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6):152-153
在土家族聚居地区,尤其是鄂西地区,由于长期汉、土家族的历史交往与融汇,汉族本土宗教道教对土家族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道教在土家族地区自东汉传入,经唐、宋两朝,至清代民族化成型,民国时期达到高潮,至此道教与土家族原始崇拜相结合,成为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主流宗教,至今仍然对鄂西土家族民间习俗和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民间舞蹈是土家族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它是一种文化象征。在早期,土家族舞蹈形象以祭祀形式存在,同时也表现出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具体形态,成为人们表达与宣泄情感的最佳载体。在土家族舞蹈的形象中,我们发现它反映了土家族发生、发展、生活、繁衍的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其文化形态也体现了土家族舞蹈艺术传承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它是土家族生产劳动和祭祀文化的生动反映,体现了土家族自强自信的奋斗精神,同时发挥了凝聚人心和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多元文化复合体,土家族摆手舞具有珍贵的民族历史价值、体育健身价值、娱乐休闲价值.  相似文献   

7.
特定人文环境、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土家族独特的群体人格特征,重庆土家族在生产劳动、男女交往、婚丧习俗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民歌都透射出独特的群体人格。根据重庆土家族民歌的个案,运用人格心理学的“大五人格”理论,土家族群体人格特征具体表现为较高的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及神经质等。  相似文献   

8.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主要流传于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湖北来凤,四川酉阳等地。"摆手舞"的历史十分悠久,反映了土家先民的狩猎、迁徙、生产和生活情况。"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土家族"摆手舞"当代的形态种类主要有娱乐健身舞、旅游舞蹈、教学舞蹈、剧场舞蹈等;影响其形态变化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的取向;舞蹈自身的发展;舞蹈工作者的自觉参与。  相似文献   

9.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主要流传于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湖北来凤,四川酉阳等地。"摆手舞"的历史十分悠久,反映了土家先民的狩猎、迁徙、生产和生活情况。"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土家族"摆手舞"当代的形态种类主要有娱乐健身舞、旅游舞蹈、教学舞蹈、剧场舞蹈等;影响其形态变化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的取向;舞蹈自身的发展;舞蹈工作者的自觉参与。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和现实看,土家族社会有一个由土家语单语社会向土家语汉语双语社会,再到土家语逐渐被汉语取代而使用人群和使用区域逐渐缩小以至于濒危化的历史过程。造成现代土家语濒危化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教育、劳动力外流、市场交易、城市化与现代传媒等现代性因素。不论放弃还是保留土家民族语,都是土家族面对生活环境变化的一种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1.
杨家埠木板年画是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取材贴近农村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本文探讨了其历史发展渊源、主要艺术特色、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改土归流在土家族历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政治经济变革。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客观上促进了土家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及商业的繁荣发展。当然,该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为当今土家族的经济开发提供某些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巴常之 《科技信息》2008,(19):18-19
利用湘西州2005年和1985年土家族学生体质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及该地区地区GDP、人均收入、消费结构等指标的发展变化.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分析湘西地区经济发展变化与土家族学生体质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土家族学生身体形态与GDP水平、恩格儿系数、人均收入、生活质量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2)经济发展对土家族学生体质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和阶段性;湘西地区经济发展对土家族学生身体机能、身俸素质的影响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4.
民俗具有传承性特征,它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动态表现形式,是经过了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和习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习惯性.民俗作为旅游资源,利用和进一步开发,有其独特的优势.龙胜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边陲,那里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各民族融洽地生活在龙胜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多彩多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如何进一步开发龙胜民族旅游地,该文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土司音乐源流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土司制度渊源可追溯至远古,在土家族远古至土司早期的音乐活动中,其音乐内容大多数与祭祀及祖先崇拜有关,这是由土家族先民生活、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从土家族土司音乐发展脉络来看,土家族土司音乐的形成与土家族宗教祭祀、民俗民风、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区域的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现存实物的稀少和零散,使大量的研究仅局限于对实物个案的描述,而缺少对木雕艺术研究中史学视野上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区域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实物遗存,以及同时期姊妹艺术、工具使用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土家族区域木雕艺术的历史分期,分析了其在起源期、发展期、高峰期、衰落期的发展状况,并着重分析了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区域木雕艺术的特点,以及这一时期在大区域下的各个地方性风格,阐明了土家族区域木雕艺术发展史同时是一部经济发展史,更是一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齐鲁先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间艺术。当代文化经济生态环境使民间艺术呈现出一种式微甚至消失的状态。作为重要文化资源的山东民间艺术,通过元素抽离、创意拼糅、转移,与新技术巧妙结合,以及贯穿生产与营销全过程的创意研发,转化为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成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健康地“活”在当下。  相似文献   

18.
由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经济学博士后何伟军博士主编的《资丘村(土家族)调查》,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村庄经济调查”系列丛书的组成部分,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土家族的村庄资丘村中有代表性农户和部分典型发展农民为调查对象,在近400多页的篇幅中,从历史维度、经济维度和文化维度展开和梳理了土家族资丘村的村庄概貌和历史文化,展示了土家族资丘村的历史变迁、特色产业和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9.
傩坛戏是贵州省黔东北土家族地区广为流行的古老地方戏,是一种巫教祭祀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民间艺术。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法衣,在神案背景前且歌且舞,相互唱和,其动作古朴、幽默有趣,深受群众喜爱,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史的活化石。但是,在过去的传统活动中,傩坛戏夹杂着一些驱鬼酬神迷信成分,解放以后出于历史的需要,已属禁止之列,傩坛戏实际上处于消声匿迹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土司戏曲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明清时期是土家族土司戏曲兴盛时期,由于保存完整且又具有民族特色,因而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土家族土司戏曲音乐在调式音阶、旋律进行、曲式结构、唱腔等方面与其它戏曲音乐不同,有着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