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狂人形象诞生、狂人特点和狂人形象意义三方面来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两篇《狂人日记》,虽然鲁迅在体裁、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都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但是,由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只是简单地通过"狂人"的遭遇表现当时沙俄社会的腐朽和丑恶,因此没有鲁迅运用象征的手法在其作品中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仁义道德"概括为"吃人"以及对"吃人者"遍布在社会各处的认识等内容"忧愤深广",更兼之鲁迅是站在启蒙人的角度对封建宗法制度进行彻底否定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这更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与之相比而显得缺乏那种磅礴大气和厚重感。我们在相通之中寻不同之处,进一步探求鲁迅和果戈理《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的“序”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但构成了小说的“反讽”结构,而且,以“余、大哥”的形象特征、文言文话语的使用和“狂人”病愈候补等内容形象,深刻地展示了鲁迅内心的孤独、寂寞、悲哀、绝望的情感,使《狂人日记》的创作带有鲜明的“以悲观作不悲观,以不可为为可为”、“硬唱凯歌”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的“序”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但构成了小说的“反讽’’结构,而且,以“余、大哥”的形象特征、文言文话语的使用和“狂人”病愈候补等内容形象,深刻地展示了鲁迅内心的孤独、寂寞、悲哀、绝望的情感,使《狂人日记》的创作带有鲜明的“以悲观作不悲观,以不可为为可为”、“硬唱凯歌”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又学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1881—1936)受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果弋理(1809—1852)《狂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具有中国社会和历史特色的同名小说。两部《狂人日记》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吞、狂人形象、艺术手法和效果等方面有其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差异.表现了不同民族义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渗透。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别出心裁,超过了果文理的同名小说.一、篇名相同背景有别尼占拉·瓦西尼耶维奇·里k理的《狂人日记》于1835年出现在封建专制农奴制的俄国,198年鲁迅的《任八日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的主旨是揭露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家族制度和礼教是“人吃人”风气产生的重要根源。狂人是一个妄想性偏执狂,正好充当这篇寓言式小说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和特别的格式,剖析、抨击了几千年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塑造了一个封建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它因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而震动了当时的文化思想界。《狂人日记》不仅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而且在修辞方式上亦有其独特性,显示了鲁迅先生一般人难以与之比肩并立的敏锐观察力和卓越的创造力。他把含蓄性和明确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狂人日记》、《七巧板》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关于文学作品“狂人”形象的新见解:金乃文的荒唐表明用心理动力定型形成的下意识的表现,而“狂人”之“狂”则体现了他早先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但在长期的与封建势力的对垒中精神崩溃了,他对封建礼教及其复杂的封建利害关系的类似自动化的反射系统,同样是心理动力定型学说的反映。本文试图通过心理动力定型学说,在心理学与文学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解读小说及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狂人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复杂的艺术形象 ,其精神品格具有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勇猛的反封建战士的特征 ,同时还具有反叛意识和自审精神。作者在塑造狂人这个艺术形象时 ,运用了象征主义等手法 ,采用日记体裁 ,构思独特 ,新颖别致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狂人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复杂的艺术形象,其精神品格具有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勇猛的反封建战士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反叛意识和自审精神。作者在塑造狂人这个艺术形象时,运用了象征主义等手法,采用日记体裁,构思独特,新颖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打倒孔家店”的第一声惊雷。小说主人公狂人第一次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虽狂,他却是个了不起的预言家。它的预言,今天已变成了光辉的现实。鲁迅创作小说,主张用白描手法写人。所谓“白描”,即或画眼睛,或写动作,或写对话,也就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只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行。“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狂人日记》的十几处“笑”的描写,即其白描手法之一。一、序言的“大笑”,反映了“大哥”骄横的狂态,吃人者的本相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序言,它向人吃人的社会现实发起了猛烈的批判,同时这部小说对狂人心理感受的描写也是深刻细腻的。"人吃人"的现象背后蕴含着"礼教吃人"的本质。"人吃人"和"礼教吃人"存在必然的联系,二者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村上春树都擅长刻画人物。《狂人日记》和《挪威的森林》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鲁迅笔下的“狂人”和村上春树笔下的“病人”却有着某些天然的相似和相同之处:同样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样茫然孤独无助的年轻主人公,同样残酷的青春和病态人生,同样孤独无奈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中,有两个人物是精神病患者,他们并且都是作品的主人公;一个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还有一个是《长明灯》中的疯子。文学作品以精神病患者作为主人公是不多见的,而在鲁迅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中,以精神病患者作为主人公的就有两篇,这岂不是一种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才有了撰写本文的动机。作家塑造一个人物,他把它塑造成这个样子,而不是把它塑造成另外一个样子,这是为种种因素所决定的。一般地说,当时的现实状况,作家的生活经验、思想观点和艺术修养等,  相似文献   

14.
鲁迅《狂人日记》受到了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文章从题材、主题、表现手法和风格等方面分析了《狂人日记》所体现的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认为在题材上,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了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启发;在思想主题上,体现了尼采的部分精神人格,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安特莱夫的心理描写手法,表现象征主义和"阴冷"色彩。  相似文献   

15.
宋韶勋 《科技信息》2011,(13):195-195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可以说是海明威式"硬汉"形象的概括和升华。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给予了他笔下的老人圣地亚哥——勇敢、自信、自尊,永不屈服的性格特征。笔者从此角度出发,探索了"硬汉"精神这一主题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王燕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09-112
秦可卿,《红楼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形象。曹雪芹曾接受畸笏叟的建议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改"淫丧"为"病死",使其由初稿中一个饱暖思淫欲的女子成为了今稿中寄予作者"兼美"理想的形象。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作者塑造与读者接受的复杂变异,也使这一形象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7.
“救救被‘四人邦’坑害的孩子”多出七个字 不止一个人将刘心武的《班主任》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有限制的相提并论,因为它们都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而且,这两篇相距七十年之遥的作品还有一处巧合:《狂人日记》以“救救孩子……”的呼声结束小说,  相似文献   

18.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小说代表作《尤利西斯》可谓20世纪欧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尤利西斯》在人物设置和故事结构上比照荷马史诗之《奥德修纪》而作。本文从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维度,旨在分析《尤利西斯》通过对男主人公布鲁姆个性形象的塑造,描绘了史诗英雄向现代反英雄的蜕变;同时,文章还将从作家个人生平思想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布鲁姆这一现代"反英雄"形象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通常对于《狂人日记》的解读都是侧重它的思想内涵及白话文文体。本文试图从叙述视角与叙事的时空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以求在已有解读上加深对小说《狂人日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一角色,这是一个人性被金钱、情欲扭曲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女性形象,这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是极其罕见的。曾经有人评论道:"一部《金锁记》就是七巧人性沦落的历史,就是人性的枷锁记。"笔者将从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