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汪义侯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211-212,221
美育心理学思想古已有之,但直到1981年才出现“美育心理学”这个词条。本文主要对美育心理学的思想渊源、近现代中国美育实践、美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美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美育心理学的研究前景等进行阐述。尽管美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还不完善,但其发展却具有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美育 ,即审美教育 ,也叫美感教育。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就学校美育而言 ,除创设必要的美育设施和良好的美育环境之外 ,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美育的目的。因此 ,探索语文美育的新渠道、新办法 ,自有它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强化美育意识 ,突出美育行为自觉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特点。古代的孔子曾提出通过“诗教”来培育“温柔敦厚”的人性 ,后来 ,孟子的“养性”说 ,荀子的“移风易俗”说等 ,都对美育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近代的…  相似文献   

3.
由教育部科技司举办的“第2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于2008年10月11日揭晓,我校期刊社4种科技期刊获奖.其中《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科学学报》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获“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本次评比活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音乐教育观念是伴随着现代美育思想的产生形成的,从20世纪初中国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从“音乐美育”到“音乐审美教育”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其中蔡元培的“音乐美育”思想,即音乐被视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以及在人的培养中起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蔡元培的音乐美育的实施途径,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泥志红 《科技信息》2012,(3):439-439
谈起美育.让我们联想到首先将“美育”一词由德语译介引人中国的近代中国美育的奠基者和倡导者蔡元培。他在教育方针上确立了美育的地位。一百多年过去了,在当今人文精神匮乏的时代,现代人面对物欲与功利的支配显得那么苍白、千篇一律而又没有情感、这一切带来的当然是学生的诸多困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也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在今天提倡美育.更有着时代的特殊性和紧迫性。美育通过审美活动和教育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美的、善的.美育是一种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心理过程各方面的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6.
高校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载体教育方式或教育活动,是高校总体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内容。它源于教育规律、艺术规律、专业规律和学生需求,更源于中国国情,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有”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培养当代公民素养,需要构建中国电影美育实践体系,利用开展“电影+研学”活动、选择电影育人活动主题、不同年龄阶段电影育人把控、做好电影美育关联教育实施、打造“电影+文旅”模式、开展“电影+文旅”活动、注重电影影评分析参考以及注重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方式来构建中国电影美育实践体系,进而总结现阶段当代公民素养教育的中国电影美育实践体系构建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前几年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扩张,目前急需进入一个内涵发展的阶段。普通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更是亟待提高。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人文素质,是课程教学所要解决的当务之需。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通过对“大学语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两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的改革与实践,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美育化,课外延伸活动的美育化,教学管理的制度化,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也是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科美育是实现这一过程的主线.笔联系课程改革实际,主要从以美启真、以美辅德、以美育美、以美促“全”等方面论述物理学科美育在课程改革中的独特作用,探讨这些独特作用的具体体现及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校美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特殊的效能。美育能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激情和创新冲动,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调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与探索之中,因而高校必须大力加强美育。  相似文献   

11.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它在目录学中的学派归属与图书归类问题一直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争议,尤其是学派归属问题。在当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我们对此问题有了越来越深的研究,《晏子春秋》不但是一部富有浓厚政治思想色彩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历史、文学、哲学史的重要文献,这已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同时这也将继续促进我们对《晏子春秋》其它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首次在中国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念。在梁启超,“趣味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或美育。梁启超强调“拿趣味当日的”与“拿趣味当手段”的不同,提出只有以“趣味”或“美”为目的,才是抓住了趣味教育即美育的本质。这对于当前我国的美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泛美育的倾向,有着直接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韵字的考察是诗文用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宋代江浙诗韵中11个韵字的音或义,11个韵字具体如下:“做”、“蠡”、“他”、“打”、“汗”、“居”、“履”、“霓”、“归”、“离”、“贲”。  相似文献   

14.
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柯尔伯格公正伦理的研究对象为男性,其理论关注独立个体的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试图论证道德原则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主张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难题交给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公正评判委员会裁决。而吉利根和诺丁斯在道德教育中发出"不同的声音",她们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人的最基本需求"——关怀出发,通过具体道德情境中差异性主体间的交谈、对话、实践等方式在人际关系中构建"关系自我"。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在道德教育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我国道德教育的连续性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游”作为一种生命动势和审美的节律呈现,体现着中国古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中国美学之“游”带有身体之游和精神之游的双重体验特征,既是精神的,更是身心共融的.生态思想关注人的生存,直指当代境遇下生命的存在关系,它与“游”性体验共同体现着生命的自由构建.同时,“游”性体验所蕴含的本性解放与整体观念,以及它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和呈现的大爱之境都体现着深层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16.
王政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7):117-119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纲要》在谈到美育课题时曾提出,应重视“研究美育与本土优秀传统艺术”的关系,“研究新时期学校美育的发展前景”。如何考虑“本土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与“学校美育”的关系?可以由“本土传统”的文物资源入手,从美学基本范畴着眼选择“文物群”,有内涵指向展开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创造观念与审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民族审美传统与乡土情感。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形成一个在高等学校进行“文物美育”的思路及机制,从而走出一条有效利用文物资源开展审美教育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有三个维度:日常生活实践的"抵制"战略战术,"消费是另一种生产","散步于城市"的审美体验。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引导人类走出现实生存困境以及创造人的"诗意的栖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能合一”型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取得很大进步,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载体。高职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师,而加强高职教师教学水平则成为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观念需要不断地提高与创新。探究如何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多能合一"型高职教师,对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登池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44-147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需要法学专业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改革内容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的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等。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我国当前法学专业建设实际情况,可以确定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目标,明确实施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发展理念的提升与创新,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已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势在必行。焦裕禄治理兰考"三害"的做法使兰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给我们加快"美丽中国"的建设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