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为了探究体外表达的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重组蛋白在海水鱼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将其酵母表达基因重组蛋白上清液按照2,4,8 mg/kg的添加量喷涂饲料(分组记为G1、G2和G3),与空白对照(记为G0)共4组,每组设3个平行,进行斜带石斑鱼室内工厂化养殖试验。饲养期间,早中晚各投喂1次,每日测1次水质指标,经10周的饲养,结果如下:①生长性能方面,G2组斜带石斑鱼增质量率最高,为293.16%,显著高出G0组23.75%(p0.05),饲料系数最低,为1.14,G2组斜带石斑鱼在体长增长率以及均摄食量方面显著高于G0组(p0.05);②形态学及体成分方面,G2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G0组(p0.05),鱼体肌肉中粗脂肪的含量显著低于G0组(p0.05);③血脂方面,G1、G2和G3组鱼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均低于G0组,且G1和G2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G0组(p0.05);④消化酶活性方面,试验组斜带石斑鱼的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2组最高,显著高于G0组(p0.05);脂肪酶活性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⑤抗氧化指标方面,试验组斜带石斑鱼肌肉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G0组(p0.05);⑥磷酸酶活性方面,G2组鱼的磷酸酶活性最高,在肝脏中G2组鱼的磷酸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4 mg/kg的生长激素基因重组蛋白对于斜带石斑鱼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能提高饲料利用率;还可明显降低斜带石斑鱼的血脂水平,提高其消化能力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30d,观察两种饲料对蟹存活率、规格(体长、体宽和体重)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并对肝胰腺内的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及血淋巴中的血细胞组成与大小进行计算与测量.结果表明:冰鲜野杂鱼组中华绒螯蟹规格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而存活率、肝胰腺指数和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  相似文献   

3.
配合饵料饲养青石斑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不同海区网箱内青石斑鱼配合饵料对鱼体生长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喂配合饵料饲养青石斑鱼的饵料成本低于投喂鲜活小杂鱼的成本。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海南地区养殖的石斑鱼鱼体上寄生了一种鱼蛭,为了了解该蛭的种类、宿主和寄生偏好,对该蛭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基于NJ法构建了COI、NDI和18s rDNA基因的系统发生树,调查和总结了该蛭的宿主和寄生偏好.基于COI、NDI和18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生树和比对分析显示,该蛭与在Borneo采集的菲律宾蛭的亲缘关系最近,为同一个种;此外,在海南地区发现了菲律宾蛭的9种海水鱼类宿主,这些宿主为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等,而且发现菲律宾蛭最喜欢寄生在豹纹鳃棘鲈上,其对5种石斑鱼的寄生偏好依次为:豹纹鳃棘鲈点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龙胆石斑鱼.笔者推测:寄生在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体上的菲律宾蛭是通过石斑鱼贸易而进入海南的一个外来种,该蛭对海南地区其他海水鱼类的养殖不会直接造成损害,但该蛭的繁殖速度快,易引起石斑鱼烂身、消瘦、营养不良、严重减产等,更可能成为血液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传播的媒介,从而存在引发海水养殖鱼类大量发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花点石斑鱼是一种名贵海产食用鱼,是海南网箱养鱼的主要种类。本文报道了用由下杂鱼(40%)、花生饼(20%)、米糠(22%)、海藻浆(15%)、饲料酵母(3%)和添加剂(适量)组成的湿颗粒配合饲料喂养花点石斑鱼的初步试验的结果。配合饲料中鱼类必需氨基酸纽成基本合理,营养价值较高,促进了鱼类的生长。配合饲料的投饲系数为4.9,而原来用下杂鱼投喂时的投饲系数为12.5。配合饲料的原料成本只是原来的58.9%。  相似文献   

6.
大黄鱼低沉性配合饲料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研制开发的大黄鱼低沉性配合饲料,对比冰鲜、普通配合饲料和低沉性饲料三种饲料在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的效果,分两个地点、两种规格、三种饲料和两个水平进行重复试验。结果表明:1、大、小两种规格的大黄鱼在三种饲料养殖下的成活率分别为,冰鲜(85%和79%),普通配合饲料(90.3%和81.5%),低沉性饲料(91.8%和85.5%)。2、两种规格在三种饲料养殖下的日平重率分别为,冰鲜(1.18g/d和0.32g/d),普通配合饲料(1.47g/d和0.35g/d),低沉性饲料(1.59g/d和0.40g/d);3、两种规格在三种饲料养殖下的平均饲料系数分别为,冰鲜(7.23和8.0),普通配合饲料(1.93和1.99),低沉性饲料(1.91和1.96);养殖成本分别为,冰鲜(13.29元和13.6元),普通配合饲料(13.32元和13.52元),低沉性饲料(12.80元和13.52元)。4、大规格商品大黄鱼养殖中,达400g上市规格的以低沉性饲料所占的比例最高,达86.8%,普通配合饲料次之,为61.5%,冰鲜最低,为48.5%,差异显著(P<0.05)。5、研制的低沉性配合饲料的特性:蛋白质≥40%,水份≤12%,饵料系数≤2.0,保形性≥12h,沉降速率≤50mm/s,致腐时间≥36h,饵料单价≤7元/kg。  相似文献   

7.
 斜带石斑鱼在中国的养殖主要位于南方,养殖规模仍不及其他海水养殖鱼类,如卵形鲳鲹、海鲈、军曹鱼等。苗种培育成活率低是造成斜带石斑鱼养殖业发展滞后的主要“瓶颈”之一,这与石斑鱼仔鱼开口期缺乏适宜的生物饵料有关,尤其是浮游动物的缺乏。为此,文中设计了4种不同培水方式,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育苗池中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方式1中分别添加益生菌、虾片40 mL·m-3和4 g·m-3(组1),方式2中分别添加益生菌、虾片80 mL·m-3和8 g·m-3(组2),方式3中添加小球藻液2.5 L·m-3(组3),方式4中添加小球藻液5 L·m-3(组4)。每组设3个重复。育苗池规格2.5 m ×4.0 m×1.1 m(宽×长×高)。结果表明,组1和组2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类数高于组3和组4。益生菌和虾片的添加可显著提高育苗池中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密度。整个育苗过程中。组2所含浮游动物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1.3 × 10.5~2.1 × 10.5 ind·L-1),组1和组2中浮游动物密度要显著高于组3和组4(P≤0.05)。从实验中可看出石斑鱼育苗池中添加一定量的益生菌和虾片,可获得较丰富的浮游动物群落,为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提供活饵料。  相似文献   

8.
斜带石斑鱼白细胞介素8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白细胞介素8(IL-8)的结构和功能,本实验对其基因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分析. 运用RACE-PCR方法,从斜带石斑鱼总RNA反转录cDNA库中获得了961 bp 长的cDNA全序列. 同时利用RT-PCR 技术,检测了微壁溶球菌诱导前后该基因在斜带石斑鱼体内不同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 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IL-8cDNA序列包含235 bp 的5′非编码区,438 bp的3′端非编码区和288 bp 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5个氨基酸. 未诱导前,斜带石斑鱼IL-8基因主要在心、头肾、脾和肝脏中表达,在鳃和肠中量表达,在胃、肌和皮中几乎没有表达;诱导后,IL-8基因强烈表达于所有取样器官. 所获得的斜带石斑鱼IL-8基因是一种与炎症作用有关的CXC亚族趋化性因子.  相似文献   

9.
斜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对这两种石斑鱼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和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变异分析。计算多态位点百分率、基因多样性和香农信息指数等遗传参数,以此评估种内遗传变异水平;通过统计变异位点、平均核苷酸差异数、核苷酸多样性以及种间平均每位点核苷酸替代数进行基因序列变异分析,并构建UPGMA系统树。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赤点石斑鱼,这可能与它们在种内特定遗传结构、分布范围大小、自然资源状况的差异有关;斜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之间检测到的种特异RAPD条带以及基因序列的变异,可作为种间分子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28.59±1.74)℃下,选用冰鲜杂鱼饲养平均体质量为858.73 g的鞍带石斑鱼,经过60 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1次/2 d、1次/3 d)对流水养殖鞍带石斑鱼生长、摄食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存活率的影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期间各个实验组存活率在99.40%~99.80%之间;各实验组间的肥满度(CF=2.22~2.35)、体质量变异系数(SV=20.08~24.27)、饲料系数(FCR=2.70~3.01)和日增质量(7.50~12.51 g/d)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投喂频率1次/d组和1次/2 d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质量(RWG)均显著高于1次/3 d组(p<0.05),投喂频率1次/d组的日摄食率和1次/2 d组的饲料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1次/3 d组(p<0.05);在免疫酶活力方面,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血浆中的碱性磷酸酶(AKP=0.083 5~0.089金氏单位/mL)、过氧化氢酶(CAT=7.96~8.19 U/mL)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2.40~34.45 U/mL)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流水模式养殖鞍带石斑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1次/d或1次/2 d.  相似文献   

11.
增加投喂频率改善彭泽鲫对饲料糖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别含20%(低)、40%(高)葡萄糖和糊精的4种等氮(粗蛋白为35.5%)、等能(16.8 kJ·g-1)饲料饲养平均尾重为3.7±0.3 g彭泽鲫16周,投饲率为4%左右,研究投喂频率分别为每天2次和每天6次时鲫鱼对糖利用性的差异.结果显示,鲫鱼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都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提高 (〖WTBX〗P〖WTBZ〗<0.001).投喂频率为每天2次时,增重率表现为高糖组显著低于低糖组 (〖WTBX〗P〖WTBZ〗=0.003),葡萄糖组显著低于糊精组(〖WTBX〗P〖WTBZ〗=0.003),蛋白质沉积率表现为糊精组显著高于葡萄糖组(〖WTBX〗P〖WTBZ〗<0.05);投喂频率为每天6次时,增重率无显著差异,糖源和糖水平对蛋白质沉积率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脂肪和能量沉积率也有相似的趋势,且高糖组脂肪沉积率接近或大于100%,提示有大量糖类转化为体脂.投喂频率增加,体脂含量显著增加 (〖WTBX〗P〖WTBZ〗<0.001).投喂频率为每天6次时,高葡萄糖组体脂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各组.鱼体粗蛋白、粗灰分及水分含量受饲料糖种类、水平及投喂频率的影响不明显.高糖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低糖组(〖WTBX〗P〖WTBZ〗<0.001),血浆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各组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提示增加投喂频率显著改善鲫鱼对饲料糖的利用,其原因可能与削弱或消除代谢通量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初始体重(2.00±0.08)g的青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小肽豆粕分别替代饲料中0(D1)、25%(D2)、50%(D3)、75%(D4)及100%(D5)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在室内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探讨饲料中小肽豆粕与鱼粉的不同比例对青鱼幼鱼生长及其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D2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肝体比(HIS)及肥满度(CF)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D3-D5组的WGR、SGR、HIS及C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CR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质效率(PER)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成活率(SR)、肠体指数(the intestine weight index)及肠长指数(the intestine length index)无显著变化(P0.05)。D2组全鱼水分及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D3-D5组全鱼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肌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与饲料中小肽豆粕的替代比例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小肽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为25%时,对青鱼幼鱼的生长不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将喹乙醇添加剂分三组不同添加量进行了为期39天的一冬龄草鱼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草鱼的尾增重量以50ppm组最高,经Duncan's新复极差检验结果,50ppm组与150ppm组及对照组比较,均具有99%的高度显著差异,与100ppm组比较具有95%的显著差异。草鱼成活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5—10%。喹乙醇属低毒产品,使用安全,三种不同添加量对草鱼的肥满度指标无显著影响,而对提高肌肉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有一定的作用。添加量为50ppm时,试验鱼的11项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值均属于或接近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4.
在海区小网箱中开展了豆粕粉加肉骨粉加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的配合饲料饲养大黄鱼试验,结果表明:用豆粕粉加肉骨粉加玉米蛋白粉替代60%和30%鱼粉时,与同形态标准日粮相比,大黄鱼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差异不显著,但30%的替代饲料鱼体生长更接近标准日粮。30%替代饲料的饲料系数、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公斤鱼饲料成本、生物学综合评定值分别为1.74、1.385%、97.5%、9.4元和106.6%,与鲜杂鱼组相比,干基饲料系数低0.67、公斤鱼饲料成本低2.4元、生物学综合评定值高出6.6个百分点。以30%的替代量更为合适,而且膨化饲料优于粉状饲料。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试验方法,研究了几种不同生产厂家的添加剂预混料对育肥猪饲喂效果.全期饲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三旺复合预混料的两组日增重分别比两对照组均值提高11.58%和11.27%,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各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饲料报酬三旺组每增重1kg耗料为3.13kg,比两对照组节省9.59%、10.57%,每公斤增重饲料成本比两对照组降低0.669人民币元、0.825人民币元.  相似文献   

16.
在梭鱼饲料中分别添加0、2. 7%、5. 4%、8. 1%、10. 8%、13. 5%的发酵豆粕,相应替代鱼粉使用量的0、20%、40%、60%、80%、100%,饲养体质量为(2. 09±0. 10 g)梭鱼60 d,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梭鱼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Ⅱ、Ⅲ两组的增重率、成活率和饲料系数与Ⅰ组相比差异不显著,Ⅱ组的增重率、成活率显著高于Ⅴ、Ⅵ两组,Ⅱ、Ⅲ两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Ⅴ、Ⅵ两组。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梭鱼肌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无影响,但对全鱼的粗蛋白和粗脂肪产生显著影响。Ⅵ组的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和总胆固醇含量最低,谷草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活力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超过40%时会对梭鱼生长性能、部分血清生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以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为评价指标,梭鱼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不宜超过40%。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研究5~7周的青年樱桃谷肉鸭适宜的粗蛋白水平,试验应用饲养对比试验,选用250只生长状况相近,体重接近的4周龄健康樱桃谷肉鸭。在相同的饲喂条件下,饲喂粗蛋白含量分别为饲料Ⅰ、饲料Ⅱ、饲料Ⅲ、饲料Ⅳ、饲料Ⅴ。试验结果表明:粗蛋白饲喂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樱桃谷肉鸭的料重比、日采食量、日增重及腹泻情况,对于青年樱桃谷肉鸭生长粗蛋白含量在18%左右时较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5种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雌虫取食以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饲料喂养组和蚜虫喂养组的取食量变化趋势相同,都是在羽化后几天内取食量急剧升高,然后逐渐减弱;并且蚜虫喂养组的取食量和取食指数都远大于人工饲料喂养组,约为人工饲料喂养组的3~4倍;而添加蔗糖的饲料2组的取食量要显著高于未添加的饲料1组,则证明了蔗糖对于龟纹瓢虫的取食具有促进作用;在相对生长率(RGR)和食物近似消化率(AD)上,蚜虫喂养组要显著高于人工饲料喂养组,人工饲料喂养组的食物近似消化率偏低,可能是由于饲料的营养配比不平衡,或是饲料中存在某些抗营养因子;而对食物利用率(ECI)和转化率(ECD)的测定发现蚜虫喂养组要低于人工饲料喂养组,这可能是低取食量的昆虫通过提高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来维持其生存的需要;实验还表明添加蔗糖可以显著提高食物的近似消化率、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同时对其体成分的研究表明:龟纹瓢虫雌虫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58.77%,15.93%和11.30%;雌虫的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USFA)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以油酸(1C18 n-9)为主要组成成分,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亚油酸(2C18 n-6)占的比例最大;在饲料中添加蔗糖能显著提高龟纹瓢虫的蛋白含量,而在饲料中添加橄榄油则能显著提高龟纹瓢虫粗脂肪的含量;人工饲料组的USFA(平均为72.70%)要高于蚜虫喂养组的含量(58.00%),当添加0.5%的橄榄油时能显著提高USFA的含量,特别是油酸的含量增加明显,这与橄榄油中油酸含量丰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用不同蛋白质饲料 (植物蛋白质饲料、动物蛋白质饲料和动植物混合蛋白质饲料 )的配合饲料饲喂实验比格犬。各组的采食积极性和采食量没有明显差异 ;蛋白质来源对生长犬增重没有明显的影响。动植物混合蛋白饲料组与植物蛋白饲料组蛋白质消化率相近 ,动物蛋白饲料组最低 ;动植物混合蛋白饲料组有机质消化率高于植物蛋白饲料组和动物蛋白饲料组 (P <0 0 5 ) ;钙磷消化率以植物蛋白饲料组最低。因此为控制饲料成本并在不能获得高品质动物性蛋白的情况下 ,用动植物混合蛋白饲料饲喂实验犬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