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建立面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桥梁安全预警体系,需要考虑桥梁在随机荷载下的形变规律。由于桥梁的整体形变特征能由桥梁形变关键点的形变来表征,故在桥梁形变关键点上设置了人工PS点,利用蒙特卡罗法-有限元模拟技术,在不同的日温时段上探讨目标桥梁的形变关键点的随机形变规律,依据随机车流荷载模型探讨随机车流对桥梁形变关键点随机形变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统一桥梁的形变关键点与人工PS点,将蒙特卡罗法-有限元模拟技术和PS-InSAR技术结合起来,可将InSAR技术与桥梁工程联系在一起;随机系统温度对桥梁形变关键点的形变有明显的影响,甚至可达cm量级;将日温温度划分成4个时间段后对桥梁做蒙特卡罗法-有限元模拟,就能在SAR图像数据分析时剔除InSAR量测中随机系统温度因素的影响;随机车流下桥梁形变关键点的形变在mm量级,远小于随机系统温度对桥梁形变关键点形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干旱是制约太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入了解太行山干湿变化规律对提供早期预警和缓解干旱至关重要.基于1961-2018年太行山区96个气象站实测数据,使用降水及潜在蒸散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采用ANUSPLIN插值、线性趋势法、Morlet小波及R/S分析等方法探究太行山东西侧干湿变化.结果表明:时间上,太行山1961-2018年间整体呈干旱化趋势;东侧年、春、秋及西侧年、春呈现显著干旱化趋势;东、西侧极端干旱及中等干旱事件发生月数为增加趋势,轻度干旱及湿润事件发生月数呈弱减少趋势.空间上,东侧秋季北部地区、冬季南部地区及西侧西南部年、春、秋干旱化趋势最显著;东侧北部轻度干旱、南部中等干旱及西侧北部轻度干旱、西南部中等干旱事件发生月数增加趋势明显,西侧干旱化趋势较东侧更明显.R/S分析表明,太行山东侧春季、秋季和西侧春季在未来3~5 a有可能呈现湿润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选取地面沉降比较严重的北京平原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时序InSAR技术对该区域2003-2010年的52景ENVISAT ASAR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小基线对组合、差分干涉处理、高相干点提取、形变相位分离等步骤,最终反演出北京地区2003-2010年的时间序列累积沉降量和平均形变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沉降地区主要分布在朝阳、通州、昌平和顺义地区,其中朝阳-通州区域沉降最为严重,年最大沉降量超过了110mm/y,与该区域过度开采地下水有关.将监测结果与现有研究成果和实测水准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三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时序InSAR技术监测地区沉降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4-2018年覆盖南昌市区域范围Sentinel-1A卫星数据,采用PS-InSAR技术对南昌市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铁、地铁、隧道、桥梁、高楼等地表形变情况进行计算、趋势分析与及时监测,为区域灾害提供预警与评估,及为地区规划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PS-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自然灾害等地表形变监测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就PS-InSAR在南昌地表形变监测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根据InSAR的特点,指出了InSAR的部分缺陷,给出了InSAR的使用局限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地表形变作为一种缓慢变化且不可逆转的环境地质现象,具有覆盖范围大的特点.受SAR影像幅宽限制,单幅SAR影像显然无法满足区域性地表形变监测,如何实现大范围地表形变监测成为当务之急.长条带时序InSAR监测与多轨道InSAR监测成果的拼接成为大范围地表形变监测的有效手段,但面临计算效率、误差传递以及坐标系与基准不统一等问...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桥梁监测技术监测时间不连续、只能依靠现有监测数据分析桥梁形变的问题,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为研究对象,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2018—2019年的桥梁形变结果,以桥梁形变结果中的平均形变速率和LOS向时间序列形变量为输入集,分别构建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模型来预测桥梁的形变量。结果表明:平均形变速率预测模型和LOS向时间序列形变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与InSAR观测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54、1.28 mm,均方误差分别为1.81、1.34 m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81、1.53 mm,表明时间序列形变预测模型的可行性,为未来的桥梁形变预测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城市地表沉降带来的次生灾害后果愈加严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因此对城市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形变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传统的监测方法无法获取城市大面积的地表形变信息.合成孔径雷达遥感(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在大规模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兰州市地质条件特殊,地貌条件复杂,是中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大的区域之一.采用63景Sentinel-1A和5景Sentinel-1B数据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测量技术获取了2014年10月—2020年4月的兰州市城区的地面形变场.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区地表形变较小,临近城区周边的几处村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沉降,且部分区域的沉降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表形变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阻碍因素,为监测城市地表形变,利用46景Sentinel-1A影像,通过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对兰州市主城区进行监测,SBAS-InSAR技术是在传统的D-InSAR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时序InSAR技术,可以监测长时间序列上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结果。实验获得了2017年1月到2018年8月间的地表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兰州市区存在大范围的地表沉降,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达到104.2mm/a,累积沉降量达到174.4mm,并对兰州市区内沉降区域分布范围和发展趋势做了总结。城区北部的沉降区域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居民区周围,形成了四大沉降中心区域,城区南部沉降最为严重的是七里河区,有多个区域的年平均沉降速率达20mm/a以上。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证基坑开挖对紧邻既有桥梁桩基的安全性,结合某在建地铁车站实际工程,应用三维有限元软件MIDAS,对基坑开挖过程中桩体深层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及桥墩竖向位移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并对现场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开挖造成支护结构产生鼓肚状变形,模拟结果曲线与监测结果曲线趋势一致;地表沉降呈漏斗状,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开挖基坑西侧桥桩JP23处桥墩的竖向位移大于开挖基坑东侧桥桩JP24处桥墩的竖向位移,说明距离越小,基坑开挖对桥桩的影响越大;根据模拟不考虑全方位高压喷射注浆桩加固,得到地表沉降最大竖向位移增大54.5%,并且桥墩竖向位移超过预警值,说明全方位高压喷射注浆加固对控制开挖变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SBAS?InSAR及PS?InSAR技术,处理了2018年10月到2020年10月的28景sentinel?1A数据,计算出呼和浩特市平均地面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存在三处漏斗状沉降区,分别位于回民区、玉泉区北部、台阁牧镇北部,沉降区内大部分形变速率在5.32~17.31 mm/a之间;其中,台阁...  相似文献   

11.
针对桥墩局部冲刷对建桥的影响,分析了桥墩局部冲刷的影响因素,列举出黏性土和非黏性土河床桥墩局部冲刷的计算公式,并根据物理模型试验所用的泥沙粒径和测得的桥墩局部流速,采用局部冲刷公式计算了拟建桥梁主副桥墩处的冲刷深度,分析比较得出拟建桥梁的最佳位置。研究结果为桥梁的设计提供了相应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桥梁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大地上、河海上,沟通不畅,衔接道路,创造景观,可谓凝结了人类的巧思,成为了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现代社会经济、交通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使桥梁建设越来越向大跨径、高难度和集群工程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许多早期修建的钢筋混凝土桥现已无法满足交通需求,进行拓宽改造以便继续通行代价不菲,而拆除重建又甚为可惜,将其进行景观改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原有桥梁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保留了其文化价值。以某大桥进行廊桥改造为例,根据旧桥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提出了改造思路,在现场调研和检测的基础上评定了旧桥的技术状况,并对其承载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并优化了新建廊桥上部结构的设计方案,进一步根据该设计方案拟定了旧桥的加固方案,最后对病害处治、旧桥加固和廊桥施工等实施措施进行介绍。研究成果可为此类桥梁的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双电桥桥臂电阻对电桥灵敏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与单电桥相比,得出双电桥桥臂电阻与电桥灵敏度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双电桥桥臂电阻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将共变基向量定理推广并应用于激光产生的新型硼烷的链结构的对称性轨道构造。定义重复单元中的对称化价键轨道并用之构造长链结构的硼氢桥键轨道,扩展了三中心缺电子键的形式。将这种子结构的对称化键轨道道概念结合扩展Huckel分子轨道计算结果的分析,能很好地给出成键性质的直观描述,且为其它规则大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的数据分析提供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半导体桥的点火特性和工作特点,基于能量守恒定律,通过分析半导体桥输入能量的近似分布,建立了低于熔化温度的桥体升温模型。通过对所建模型的数值分析,分别得到了在不同的外加电压、散热系数和比热容下的桥体温度升高曲线,以及在不同电压下的输入能量分布曲线。曲线的分布规律表明:在电容一定时,外加电压越大桥体升温越快;能量散失越多,达到桥体熔点的时间越长;比热容越大,桥体温度变化越缓慢,达到熔点的时间越长。这些曲线分布规律验证了模型建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福州浦上大桥通航孔主桥为(72+2×110+72)m三塔单索斜拉桥,本文着重介绍了斜拉桥设计。  相似文献   

18.
大桥为S255省道(高邮三 至江都港区段)的一座跨径80.6m的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刚性系梁为1.4m×1.8m预应力箱形梁,采用支架现浇方法施工。该桥横跨北澄子河,受地埋条件及通航影响,施工难度大。经过方案比选,钢管拱采用了简易支架整体吊装的方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基于桥梁施工中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先对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作一概述,接着分析桥梁施工中大跨径连续桥梁施中的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然后探讨大跨径连续桥施工技术的控制要点,分析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具体应用,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论述桥梁施工中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的优势,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引黄工程联接段施工公路1^#桥的工程概况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施工条件,分析了部分桥面梁板产生裂缝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