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前苏联于195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近半个世纪间世界许多国家送上太空的,或借助他国的运载工具发射升空的空间飞行器和空间探测器已经数以千计。其中有面向地球的通信、气象、海洋、资源、导航、测地、定位、军事等等人造地球卫星;还有探测月球、太阳、日地空间、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的行星际探测器;更有在各个波段(可见光、红外、微波和射电、紫外、X射线和γ射线)观测天体和宇宙的天文卫星和空间望远镜。每一个空间飞行器都有专名和编号,不同的国家对专名的选取、侧重和偏好各不相同。在升空的空间探测器中,美国的占大多数,其贡献和影响也是最大的。本文就专门谈谈美国的空间天文探测器和天文卫星的专名和它们的中文名。由于和人造地球卫星相比,空间天文探测器的轨道飞行航程较长(例如探测海王星的路径就横跨太阳系的半径长度),飞行时间较长(例如“先驱者”10号飞行了31年才终止联系),运作时间也较长(例如“哈勃”空间望远镜1990年升空至今仍在服务,还一直有所新发现),因此在各种媒体出现的频率较多,受到公众的关注也较多,其中有些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时代名称”和“时代名词”,例如“哈勃”空间望远镜、“旅行者”2号行星际探测器、“火星探路者”、“猎兔犬2”。美国为空间探测器选取专名有三个倾向。一是“拟人化”。其对应的中文译文可以是“人”、“员”、“家”、“者”。我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文简称天文名词委)推荐用“者”。二是“缩称化”。往往为了采用一个便于上口和便于记忆的缩称,还不惜改动原有全称。天文名词委推荐照用该缩称,这是国际趋势,就像WTO、DVD、CCTV等缩称那样,早已无人见怪。三是“人名化”。主要是用知名天文学家之名,即在空间探测器成功运作之后往往再另冠以人名。下面就分别谈谈这三种“化”。见表1~表3。附注:(1)“Apollo”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灵。“阿波罗”探测器系列是载人登月计划,共有12人次实现登月。(2)“Pioneer”亦曾译为“先锋”,天文名词委的推荐名为“先驱者”。(3)将“Viking”译为“海盗”,无误,但不贴切。迄今所有空间探测器的取名都是积极的、进取的、善意的,惟有1975年发射的这2个火星探测器的中文译名却是恶意的、贬抑的,而按其原意本应指“海上漫游者”或“海上探险者”。当天文名词委成立时,“海盗”之名约定俗成已有十年之久,出现在报刊和书籍中的全是“海盗”,再想更正已很难了。(4)“Voyager”亦曾译为“航海家”、“旅行家”。天文名词委的推荐名为“旅行者”。(5)“Helios”1号和2号是美国和德国联合研发的。(6)“Ulysses”是但丁“神曲”中的探险英雄。(7)“MO”在飞抵火星前夕失踪。(8)“Clementine”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灵。(9)“MGS”直到2004年仍在环绕火星执行探测任务。(10)“MPF”投下的“Sojourner”成功地软着陆。曾将其音译为“索杰纳”。天文名词委认为音译不可取,并将译名定为“旅居者”,现已获得媒体和公众认同。(11)“MCO”着陆时陨毁。(12)“MPL”着陆时陨毁。(13)“奥德赛”系指长程探险旅行。(14)和(15)“MER”A和B发射成功后,在美国曾公开征求专名,结果由一位9岁女童取名的“Spirit”和“Opportunity”中选。在媒体上曾有过“精神”和“机会”的译名,天文名词委的推荐译名是“勇气”和“机遇”,而没有死译。附注:(1)OSO系列共有8个探测波段不同、探测仪器不同以及考查任务不同的探测器。(2)IMP系列共有10个不同的探测器。(3)OAO系列共有3个不同的空间望远镜。(4)RAE系列共有2个不同的设备。(5)SAS系列共有3个不同的高能天文装置。(6)机载天文台建成后冠以天文学家Kuiper之名。(7)ST升空运行后冠以天文学家Hubble之名,缩称也相应地改为“HST”。(8)GRO成功运作后冠以物理学家Comptom之名,缩称也改为“CGRO”。(9)MAP成功运作后加上科学家Wilkinson之名,并将缩称改为“WMAP”。(10)空间红外望远镜“SIRTF”升空后,为了纪念天体物理学家Spitzer将探测器改名为“Spitzer Space Telescope”,缩称是“SST”。附注:(1)“OAO-3”升空后的第2年得到专名“Copernicus”,以纪念哥白尼诞辰500周年。(2)“HEAO-2”发射的次年,为了纪念爱因斯坦诞生100周年,冠以“Einstein”专名。(3)木星探测器的专名。Galileo于1609年首先观测到木星的4个大卫星。(4)土星探测器和土卫六着陆器的专名。Cassini和Huygens都是17世纪观测土星、光环和土卫,并有新发现的天文学家。(5)卡西尼携带的土卫六着陆器。(6)高新X射线天体物理观测台“AXAF”成功运作后,取得专名Chandra,以纪念天体物理学家Chandrasekhar。* 李竞研究员是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① 探测器的中文译名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是天文名词委推荐并已被媒体和公众认可的。  相似文献   

2.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从1958年开始,美、苏超级大国为了争夺空间霸权和开展冷战对抗的需要,在月球探测与载人登月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赛.1958年,美国先后发射了“先驱者”号系列的4个月球探测器,苏联发射了“月球”号系列的3个探测器,但全部失败了.  相似文献   

3.
高平子的天文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介绍了高平子的学术经历和著述概况,指出了以《高平子天文历学论著选》各篇为代表的高平子天文历学研究中所贯穿着的一条“以今译古”和“以今释古”的总方略,并具体分析了其深得西学精髓的“因图见证,设象求真”的分析方法,以及与现代天文学知识相结合的考据方法,评述了高平子站在现代天文学高处以一种融通中西古今的宏伟视野对古代天文历法问题做出的冷静判断和客观评价,并从高平子天文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近现代天文学史的学术传统两个方面评价了高平子论著“继轨前贤,津梁后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北宋政治变革中的"天文灾异"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奇异的天文现象与其他反常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历来受到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宇宙认识论强调"天"、"地"、"人"的"统一"、"秩序"与"和谐",对"不统一"、"非秩序"、"不和谐"的现象特别敏感.另一方面,汉以来的儒家学者根据"天人感应"的思想发展出了一种把"天文灾异"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的学问,认为"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这样,"天文灾异"之学就成为传统经学的一个合理部分,成为一种政治批评与权力斗争的工具,在以儒家为主导思想的社会政治中发挥作用.文章以北宋时期关于"天文灾异"的论说,特别是王安石变革时期保守派与改革派利用"天文灾异"对新政的非难与辩护为例,探讨中国古代的"天文灾异"之学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宇宙射线联系于宇宙的形成、天体的演化、空间的环境和宇观环境中的高能物理过程.然而在宇宙线被发现80多年后的今天,其起源还是一个谜.为了找到宇宙线产生源的实验证据,人们发展了γ天文并在近期取得了许多进展.研究的深入呼唤高灵敏、低阈能、宽视场、全日制的地面观测手段.羊八井的高海拔加阵列"地毯"化将为此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为超高能宇宙线和宇宙线太阳物理研究提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从《二十四气中星图》一书出发,分析江蕙的天文活动,指出其删订工作主要是添加星图上的星官、修改星官所含恒星的相对位置、对歌诀文字进行修补等,并通过书中仍存在的错误分析其删订工作;同时结合书中记载的叙言和题辞考察其天文活动的学术渊源及支撑、受到的评价及其评价环境.一方面探讨其天文活动的意义在于以女性身份从事天文工作,其活动有助于识星方面的天文知识传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天文专业水平,专业环境氛围薄弱,以及不以传播天文知识为出发点等境况.最后讨论了江蕙的天文活动及其反映的清后期民间天文传播的3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21,(9):4-5
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人类进入太空时代.根据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的定义,国内目前将对地球以外天体开展的空间探测活动称为深空探测. 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与开拓,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开展深空探测奠定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研究月球探测的可行性.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9.
南怀仁所造天文仪器的技术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69~1674年,南怀仁为北京观象台主持设计制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各一架,取代了浑仪和简仪等传统仪器。南怀仁主要参考了第谷的设计,同时吸收了中国的造型艺术。他将欧洲的机械加工工艺与中国的铸造工艺结合起来,实现了他的设计。南怀仁等人所造仪器在中国历史上是先进的,但与同时期的欧洲先进仪器相比则是比较落伍的。  相似文献   

10.
表 1 计划在 2 0 0 12 0 0 5年间发射的空间天文探测器英 文 名汉 文 名CATSAT (CooperativeAstrophysicsandTechnologySatellite) 天体物理和技术卫星CHIPS (CosmicHotInterstellarPlasmaSpectrometerSatellite) 星际热等离子体光谱卫星CONTOUR (CometNucleusTour)彗核探测器DeepImpact 深撞探测器EuropaOrbiter 木卫二环绕探测器FAME (Full skyAstrome…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内容、方法和目标不会引发仪器的近代化。天文学的特殊地位使它的兴衰深受朝廷态度的影响。与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不同,科学和技术尚未纳入明清社会的主要知识建制。来华传教士致力于开拓宗教事业,缺乏跟踪欧洲仪器前沿的需要和意识,对欧洲的新进展了解不多。他们的敲门砖性的科技活动不足以将中国科技引向近代欧洲那种探索性的研究,传统科技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延续。人们满足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很少的工匠们有  相似文献   

12.
凤林古王城遗址群落是东北三江平原七星河流域汉、魏古遗址的典型代表,其中炮台山北斗七星祭坛是我国和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北斗七星祭坛.该祭坛虽然建于汉魏时期,但其星象传承的上限则可推至4000~5000年前.祭坛斗魁地域方位代表着三江平原一带.斗柄指南既表明了重视夏祭的古礼信息,也表明了与中原文化的传承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天文启蒙》是晚清天文学西学东渐史上唯一拥有两个中译本的著作。本文以此为代表,考察晚清译著在翻译、内容等方面的共性。首先,比对两版《天文启蒙》与底本的异同:两版中译本与底本内容基本相同,但碍于译名混乱、天文学不断发展等原因,存在一定"失真"现象;其次,考证出《天文启蒙》在《谈天》基础上,增加星云假说、彗星流星关系以及太阳所含元素等新知识;最后,通过该书在晚清学堂的使用、国人自编教科书的引用,指出其在中国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祖冲之的天文历法工作——纪念祖冲之逝世150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冲之的大明历是中国古代最具创新内容的历法之一 ,岁差的引入、闰周的革新、回归年长度的新测以及冬至时刻测量法的确立 ,是其最重要的贡献。祖冲之注重实测、勤于思考、善于汲取前人成果、勇于同守旧思想进行斗争的事实 ,确然载于史籍 ,这些正是他多所创新、成绩卓著的重要原因。本文即述此因与果 ,以作为对一代科学伟人祖冲之的纪念。  相似文献   

15.
对元明时期有关中国伊斯兰天文机构的两个问题进行专门论述,认为元明政府设置伊斯兰天文机构的主要动机是利用其人的星占术;伊斯兰天文机构的禜星与星占有关,是一种祭祀星辰的活动。上述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伊斯兰天文学在华流播、变迁的政治文化背景,全面认识伊斯兰天文家在华工作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在宋代发展迅速。宋人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天文学知识,皇帝重视历法、大臣积极参与历法,民间的历算学者们亦特别活跃。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社会生产需要生产者科学知识的丰富,学校教育发展促成历学普及,政府科研机构的增多,中外科学文化交流的客观促进等。宋朝频繁"改历"行动的背后,既有政治原因的推动,又有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受其影响,宋代自然科学中的天体结构理论,潮汐理论、农学理论等,均获得较大发展。而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受到的益处最大,诸多世界级领先成果亦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17.
天文,巫咸,灵台—天文星占与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古代中国的天文星占之学,外史方向上的研究在国内至今仍大体呈空白状态。本文选择了三个向来不太为人注意的切入点,尝试对古代天文星占之学与政治观念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背景作初步接触。一、天文“天文”一词,较早见于《易·彖·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其意本指“天象”,此为古代中国“天文”一词的传统含义之一。早期文献中作“天象”解之例甚多,这  相似文献   

18.
《宋史·天文志》天象记录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全部检验的基础上,按照原文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宋史·天文志》各种天象记录的数量和特征.统计中将所有天象记录分为可计算检验和不可计算检验两大类,并计算了各种记录的错误率,大多数错误记录可以考出其原貌.搜索了天文志以外的宋代天象记录.  相似文献   

19.
地外文明搜寻计划的早期历史源流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对19世纪末被视为火星信号的几次天文观测结果引发的争论和探讨,及其在科幻作品中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考察和论述.该研究不仅具有科学编史学意义,同时也是把科幻作品纳入更广阔的科学文化视野中进行探讨和分析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天文训》提出“太昭”说,迄今已越两千年,却一直未获破译。甚至还遭到过清代王引之的武断误校,以致在中国哲学史界和中国科学史界留下错误影响。该文通过考证,追溯了“太昭”说的思想渊源;揭示了“太昭”和“虚”的概念内涵;统一了《淮南子·天文训》宇宙起源模式的两种陈述;对王引之的系列错误论点给予全面否定;并认为,“太昭”说是宇宙起源于光气(发光的气)学说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