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恨歌》采用超越话语性别的叙事策略,更突出了王安忆创作的超前性、独特性,她为中国女性文学叙事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而又成功的探索,超越意在寻求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在沟通理解中更有效地传达话语。  相似文献   

2.
小说《绿化树》中的民歌具有心理叙事的功能,这种方式具有特殊性:既具有“独白“的形式,又超越了“独白“的功能;既是人物(歌者)的话语,又可视为游离子话语之外的歌词.同时,小说中对民歌的“品评“也成了心理叙事的特殊方式.此外,小说中的“文人“诗歌是一种“内心独白“,与民歌相辅互动.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模式,在借鉴了西方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特点之后,实现向现代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代际嬗变始于启蒙叙事对十七年小说神话叙事的鼎力反拨,但启蒙叙事这一反神话叙事的话语方式,却逐步演化成了一种以道德神话为内核的新神话叙事。至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启蒙文学的暂时消歇,当代小说的叙事话语又转向了以欲望叙事为突出特征的世俗化叙事。此消彼长之下,世俗化叙事终以构筑身体神话的方式,取代之前的新神话叙事成为了当代小说的叙事主流。但在此历史进程中,启蒙叙事与世俗化叙事的话语博弈,又于90年代中后期催生出了神性写作这一新的小说叙事话语。从神话叙事到新神话叙事,再到世俗化叙事与神性写作,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发展流变,已然自成系统地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5.
民族不仅是一种地域的限定和文化特征的指称,更是一种话语建构的产物,存在于大众的想象与媒介的叙事之中。电视媒体与奥运体育的联姻,使奥运会超越了单纯的竞技比拼和体育精神的传播,成为强化民族身份话语的重要机制和力量。电视媒体对民族身份的建构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塑造以及奥运会的仪式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故事化做为流行的电视叙事模式,以收视奇迹占有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说明了叙事策略已经成为电视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从叙事话语这个角度来分析新闻故事化,切实地解决新闻故事化的核心问题,实现新闻叙事话语的实质性变革。  相似文献   

7.
张慧敏的《想象与叙事》,从童话、史诗、寓言入手,力图阐明想象在叙事中的枢纽功效。作者重温了"诗比历史更哲学"这一古老命题,探讨了中国人缺少终极关怀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小说创作的寓言化转向,其着眼点始终落实于超越当下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电影中的性别话语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是一种功能、运动和关系,其意义也在这些功能、运动和关系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英雄叙事功能本身就构成一个复杂的话语系统。因此,“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研究就必须结合其他话语系统如意识形态、历史等,才能充分考虑背后的权力关系,即叙事运作的策略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诗歌与小说同为语言艺术,却在形式特征和审美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诗人作诗重在抒情,诗歌话语遵循的是其本身所特有的情感逻辑法则;小说家写作意在叙事,叙事话语表现为故事情节展开的方式。诗性叙事意指小说叙事的诗化倾向,它表现出了对传统叙事语法的背离。《唯物之神》正是因为其叙事的诗化特征,成为了诗性叙事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人以身体在世,故德育叙事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必然蕴涵着一定的身体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师生作为叙事性存在的身体—主体,既是超越意识主体的生命叙事建构者,也是身处德育之场的叙事实践者;第二,在实现德育叙事的过程中,身体德性引导着实践的价值取向,基于此,作为话语织体的学生叙出由身体意向性整合而成的故事,并由此展开关于道德意义的对话与讨论;第三,身体间性是德育叙事中的关系样态,即身体—主体既是居于共生世界的叙事合作者,又是相对独立的具有个性身体空间的道德建构者。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和中美科技紧张的局势下,全球科技话语呈现竞争性格局,我国要构建一种有力的对外话语和战略叙事体系。立足于竞争性格局下的对外科技话语的实践定位,从对外内容的叙事短板、“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优势、官方多元叙事供给不足三方面对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的挑战进行分析,不难得出对策是建构以叙事符号、叙事结构、叙事语态“三位一体”的叙事体系,综合运用多种叙事策略,有理、有力、有节地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  相似文献   

12.
电影《红色恋人》以佩恩为中心,综合运用纵横两种叙事结构及各种叙事方式、叙事角度,这种叙事是一种典型的“他者”话语,是在当代经济一体化的语境下对西方优势、话语霸权的认同,是集体无意识的反映,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13.
外宣话语及其翻译是“中国话语”的一部分,其叙事体制的阐释:从表象看,是中国话语翻译传播的中国视角及中国关键语外译中国特色化的语言符号系统;从深层看,是反映自我民族传统、时代精神的翻译思想阐释体系。而要趋近外宣翻译中国话语的意义本质,译介叙事之文本内力的聚成是关键:一是在翻译叙事的回应中,应深耕本土文化资源,凝练中国思想,揭示外宣翻译实践的文化基因;二是在翻译叙事的话语权意识协调中,选择代表中国经验本质的正能量话语,用中国表达来讲述原创性中国叙事,体现“正向传达”的价值取向,从而提升把控国际话语及其舆论导向的言说权。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中国”是以文化为中心坐标横跨地缘、超越政治的文化群体概念。“文化中国”的人文走向表现为文化中国与多元世界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东西文化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内结构多元文化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沟通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花腔>的发表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花腔>的出众之处不完全在于文本作者得意、论者激赏的"先锋性"的两套叙事话语体系的设置,更在于通过调用"真"的创世与毁灭的叙事智慧对历史话语权的质疑和对"红色"知识分子荒谬人生的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16.
女性意识是很难界定的。20世纪西方的女性主义者明智地承认,一些女性作家的笔力和叙事话语不一定就能代表女性世界的呼声,而在杰出的男性作家笔下,却能显现出女性的情怀与爱心。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就敢于超越“天使或魔鬼“的传统偏见,真正吐露出西方一代女性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对郁达夫小说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了多方面的建树,但仍有挖掘的余地。试从叙事话语、叙事视角、结构模式三方面对郁达夫小说的体特色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电视访谈的叙事话语在具有日常会话的话轮规则、叙事结构的同时,还受电视访谈的大众传播语境的制约。它是预先为观众准备的、借助声音、动作、字幕、图像等多媒体语境、在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过程中展开的叙事,是主持人引导、嘉宾讲述,主持人与嘉宾共同完成的叙事话语。叙事开始时故事的引入及结束时对故事的评价部分在电视访谈的叙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故事结束之后,评价部分占有较突出的位置,以突现叙事在访谈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引入叙事的必要性,强调叙事部分对突出该阶段访谈主题的重要性,同时结束叙事,回到访谈现场。  相似文献   

19.
刘丽  闰涛 《科技咨询导报》2011,(10):229-229
本文介绍了对临床心理咨询话语进行叙事分析的可能性,同时介绍了三种叙事分析结构,最后用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为例分析了一段临床心理咨询的语料.  相似文献   

20.
《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比较、分析了它们的优劣,并提炼出“叙事话语范式”的理论框架,对整个中国当代小说的历史流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开创性地将当代小说进行叙事学的概括与分析,对当代小说乃至文学史的重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