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世鑫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5-88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创造的人物体系中,对自由的无私热爱和狂热追求是其明显的特征。在他的艺术世界中,个体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其任性的反抗坚持着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他们固守于自己的自我意识,既表明对现实的不妥协态度,又为之疯狂。所以,自杀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这种死亡成为一种对生的超越和向自由的飞升。 相似文献
2.
张骁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70-74
双重人格是俄国19世纪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重要的特征,它主要反映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状态的细微的矛盾变化。双重人格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焦虑和矛盾;双重人格既是作家自身的影子,更是作家自觉的艺术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丁世鑫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20(2):31-34,76
鲁迅曾大量接触过陀氏的作品及研究资料,对国内陀氏的介绍与研究工作给予过热情的帮助与支持,鲁迅许多文章与译作中都有过对陀氏的专门评论,他对陀氏风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鲁迅对陀氏有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后期态度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4.
贺萍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2(1):60-61
在俄国和世界学史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独树一帜的。他注视着人类的问题和理想,考虑的是善与恶、生与死、爱与恨等永恒问题。其作品几乎都是在人类心灵的新大陆上进行创作耕耘的成果。他把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屹立于两之间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5.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有一类精神现象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精神自渎,具体表现为精神上自我蔑视、自我折磨和自我嘲笑,并且在这种自轻自贱中体验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快感.精神自渎现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主要表现在三种人物形象上:一类是以自嘲为乐的贵族老爷,另一类是在屈辱的褶皱里体验出快感的穷人和小丑,第三类是以地下室人为代表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6.
孙亦平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69-72
鲁迅与陀恩要耶夫斯基的不幸的婚姻给他们的个性心理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他们在以后追求爱情、婚姻的过程中都产生过自卑心埋。是精神的力量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幸福。他们的艺术创作实际上就是他们婚恋心理的外化,而幸福的爱情又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对社会现实状况与矛盾危机作了极其精细、准确而且深入的描写和揭示,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人的内心深处,醉心于描写下意识和非理性活动,颠覆了主流小说的许多传统作法,而他的“复调结构”的小说样式,更使叙事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因而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本文拟从美学理想、复调小说和叙事方式三方面论述陀氏小说世界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现代中国有着迥异的遭遇,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四部作品《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和《罪与罚》相比其他作品,更具有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味,其受欢迎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家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为国人所接受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9.
在展现自我一生思想历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的精神自由如何影响世俗生活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而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作为本书重要的一部分则揭开了这一回答的庄严本质,再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政治哲人对个人与社群关系的深刻论述。 相似文献
10.
陈文杰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26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11.
郭菲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6):55-58
儿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其毕生哲学思考的总结,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本文以《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作品为例,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形象分成三类:早熟儿童形象、受苦受难的儿童形象、美好的儿童形象,并对其进行解读。陀氏对人性的审察包括对儿童天性及其成长环境的关注,是其深度人道主义的体现,其引发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耿文忠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
本文主要论述了生活在传统观念居主导地位的十九世纪中后叶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他的诸多作品中表现出的对传统的弊害的反叛与超越,并传达出了许多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3.
道德问题贯穿小说《罪与罚》的始终,这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宗教探索的主要问题。在道德领域没有纯善与纯恶之分,善恶往往是相随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同样,《罪与罚》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善恶相杂的,分析他们身上的善恶,揭示了作者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广西百色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为个案分析对象,从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的审美文化创意、审美文化特色、审美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审美文化分析,以期从中探寻出布洛陀文化旅游节文化产业的特色及举办成功的原因、价值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15.
姜辉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16(2):47-50
对于无名氏的研究,人们通常只注意他的生命哲学或文体特色,而鲜有对其思想和创作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因此,从心理艺术、美学情致以及观念表达三个方面阐述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无名氏创作的影响便成为无名氏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人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过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早期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生成本体结构,随之受汉文化的影响而生成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相互交融的双重文化结构,再因接受外部文化而生成一种多时态共存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黄懿陆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1):18-24
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壮族祖先神布洛陀不是一个抽象的神祇,而是一个实施鸟或鸡卦占卜的"鸟神"或"鸟部落首领",布洛陀崇拜亦即鸟神崇拜。所谓"麽文化"的核心亦即鸡卦巫术,布洛陀的传说只不过是鸡卦巫术的筮辞。所以,壮族"麽文化"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陈肖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8,(Z2)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不仅指小说的结构上的对位和对话特征,更指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以往独白小说主人公不同之处在于复调小说主人公和作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主人公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自身所具有的自由性。 相似文献
19.
韦磐石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7(1):61-66
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在互联网时代要坚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就必须加大民族文化及其文化心理的开放性,吸取其他文化的长处,发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有时代价值的因素,抵御由网络造成的“数字化殖民”、“人性分裂”、“民族文化的网络异化”等,构建和发展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系统,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繁荣。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重要的代表作,宗教思想浓厚。在作者塑造的形形色色人物形象中,基督徒人物形象梅希金公爵尤以其耶稣式的受难和拯救行为而熠熠夺目。从梅希金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恪守的那种对抗理性、疗救人性的基督精神。 相似文献